鞭炮为什么叫“爆竹”?跟竹子有什么关系?

百科   2025-01-28 18:40   重庆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THANKS

首先在除夕夜里恭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顺意!

这两天,燃放烟花爆竹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欢的娱乐活动,毕竟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嘛。

虽然“烟花”和“爆竹”都是以火药为原料的燃放物,但它们两者实际上是不同的东西。

“爆竹”就是我们常说的鞭炮,一般只是单纯由火药制成,重点体现出声音和震感。

而“烟花”在火药的基础上通常会添加各种如显色剂、增亮剂等化学物质,虽然也带有声音,但更加偏向于光色效果,具有观赏性。

“烟花”很好理解,燃放时会产生硝烟和五颜六色的“花”嘛,那鞭炮什么叫“爆竹”呢?跟竹子有什么关系?

爆竹主要原料是火药,实际上在火药发明之前,爆竹就已经存在了,没错,就是“爆响的竹子”。

先秦时期的人们发现,竹子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声响。因为竹子中间是空的,加热后竹节里相对密封的空气受热膨胀,竹子承受不住压力就会“啪”的一声炸开。
竹子爆裂的响声特别大,能传出去很远,于是人们便将竹子砍成一段一段,专门放进火里燃烧,通过产生噼里啪啦的声响来驱赶生活在四周的野兽。

《诗经·小雅·庭燎》中的:“庭燎晰晰,君子至之”,其中的“庭燎”就是绑在一起燃烧的竹子。

相比于如今的鞭炮,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爆竹”!

这种驱赶野兽的方法非常奏效,在后来人们还将这种方法用来驱魔辟邪,于是过年烧竹子就成了一种习俗。

如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说的是当时的老百姓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在门前燃烧竹节或草木,用以驱赶不祥之物。

因此,清末人们还将其形象化,民间才有了“年兽”的传说。称这种竹子燃烧的爆响声特别神奇,不仅能把传说中的“年兽”吓跑,还能赶走各种妖魔鬼怪,带来吉祥平安。

而火药诞生于唐代,炼丹术士们在炼制不老仙丹的过程中,偶然间将硫磺、硝石和皂角子混合在一起,剧烈燃烧的同时还能产生爆炸,这就是火药。

火药制成的爆竹据说为李畋发明,他将火药装进竹子,产生爆炸来驱除鬼怪为李世民治病。

后来李畋觉得竹子不好携带,试着使用纸张代替,于是便有了如今的鞭炮,李畋也被后人尊称为“爆竹祖师”,亦是我国烟花爆竹第一人。

虽然爆竹的制作材料变了,火药和纸代替了竹子,但名字还是沿用了以前的“爆竹”。毕竟大家对这个称呼已经太熟悉不过了。 

再往后,爆竹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样式也越来越多。

到了宋代,纸张和火药制成的爆竹成为各种节日必备物品,除了常见的单个小爆竹,还有好多串在一起的爆竹串儿,可以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热闹极了。

由于它们一排一排像鞭子一样,声音如火炮般震耳欲聋,于是才得名“鞭炮”。


END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每晚不见不散

有 趣 冷 知 识

若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冷知识
好玩、有趣、涨姿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