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烈
传/承/精/神
致敬先烈
谨以此文,献给英勇的红五军团及后来编进红五军的原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将士!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命运多舛且异常悲壮的队伍——宁都起义后改编的红五军团。令人遗憾的是,这支装备最好、建制完整、战力强悍的部队只存在了短短五年,就像灿烂的流星那样,在历史的天空画出一道璀璨的光芒!
这支部队可歌可泣的血染历程,值得认真地记叙下来,使后来者永志不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五军最后的征程,是由两支部队共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不将红三十三军包括在内非但不完整,而且将有愧于历史和原红三十三军的烈士们!
希望笔者的努力,能为英勇的红五军团,留下一段较为完整的历史。
宁都兵暴及红五军团纪实连载链接:
事情的发展,往往难如人意,总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波折和变化。当赵博生邀董振堂、季振同二人到宁都城外的南山上,把中共中央军委的7点指示向董、季做了介绍后,季振同对只编为1个军(红16军)不太满意。他提出暴动之后,部队番号是否再考虑一下。
实际上,那7条是中央军委按照最初特支汇报的情况做出的决定,其时并不清楚能否将第74旅全部拉过来,考虑的只是是1个旅(第73旅)的情况,所以定为一个军。
其实季振同主要考虑的,还是起义后他个人及其属下的职位问题,提出亲自与刘伯坚直接商议。赵博生只好提议,由他们几人联名写信给刘伯坚,听听他的意见再说,对此季、董均表同意。于是特支安排第74旅代表卢寿椿,在袁血卒带领下连夜赶赴苏区。
季振同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赵博生等之所以如此迁就季振同,当然是有着重要原因的。
季振同原名季振佟,号异之,又名季汉卿,1901年5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其家族明清两朝均为津南望族,季振同儿时虽已家道中落仍有2000多亩田地。
18岁那年,投身冯玉祥西北军中,第二年就当上班长。由于骑术精湛,1922年即升为学兵团骑兵连的排长,其后一路晋升为营长、团长。
大概是因为身体强壮,又一表人才,很快便获得冯玉祥的青睐——将其侄女许配给他,并委以总部卫队旅旅长的重任。
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有文章称季振同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只是比赵博生和董振堂晚几期。但保定军官学校从1912年开办至1923年结束,十一年间只举办了9期——赵博生毕业于第6期,而董振堂毕业于最后一期(第9期)。根据笔者核对,保定军校同学名录中,并未见有季振同名号。
季振同在第26路军中,素有“骄傲的将军”之称,平时有四五个人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其下辖的第74旅是由原冯玉祥卫队旅改编的,所以同样也是桀骜不驯——不但装备好,每个士兵都是马步枪、驳壳枪、大刀三大件,而且几乎个个都是从各部抽调的彪形大汉!平时眼高于顶,根本不将其它旅放在眼中。
由于原西北军的医疗部门大都归了该部,加上主要驻在宁都城内及城郊,所以第26路军中发生的瘟疫对该旅影响不大。
该旅不但齐装满员,而且内设3个建制团——尽管老蒋只给了两个团的番号。据袁血卒回忆,该旅第1团团长黄中岳、第2团团长刘毓琪、第3团团长张恩育,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3个团中第1团(174团)装备最好——长枪全部为花机关(冲锋枪),负责宁都城内治安任务的就是这个团。该团团长黄中岳与季振同是结拜兄弟,可以说这个旅的大权就在他们二人手中。因此,只要能把季振同争取过来,就等于争取到了74旅。
袁血卒及卢寿椿二人见到刘伯坚和王稼祥等中央军委代表后,将季振同等的愿望与打算和盘托出。刘伯坚及王稼祥等认真分析了发动宁都起义赵博生、董振堂及季振同的作用后认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季振同、黄中岳两人率部起义的决心,消除他们对起义后军队的编制、番号、前途以及他们对职务的顾虑。
因此刘伯坚在给季振同等人的信中明确承诺,他将转请中革军委批准,将兵暴后的第26路军所部编为红五军团,委任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红五军团第13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第14军军长,黄中岳为红五军团第15军军长,并将兵暴的日期确定为12月13日。
刘伯坚的这封回信,坚定了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部起义和投奔红军的决心。愿望得到了满足,派去的代表又见到了他们钦佩的刘伯坚,季振同终于坚定了兵暴的决心,积极投入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此一来,第26路军这艘巨轮,终于驶入兵暴的航道。
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好事多磨难、一波三折。就在原定兵暴日期的前夕,突然传来国民党南昌行营下发给第26路军的薪饷及棉军衣等辎重,已经运抵广昌的消息。
季振同觉得最好是推迟一天,再举行兵暴,否则这批物资就飞了。董振堂等也认为,这批物资对26路军来说,的确很重要。特支只好再派袁血卒、郭如岳和卢寿椿,连夜再去固厚向王稼祥、刘伯坚等汇报。
经研究并上报军委批准后,同意起义推迟一天。为保证起义部队的顺利转移,军委叶剑英总参谋长还给了一幅军事地图,上面一一标好起义后队伍转移的路线,以及沿途的敌我态势。
令人遗憾的是,季振同等一而再推迟起义时间的举动,却惹得苏区中央左倾领导人的不满——他们一直等待着暴动的成功,却被人为地一次又一次推迟,俗话说“夜长梦多”,怎么能不使人倍感焦虑!?从之后事情的演变来看,这两次推迟显然给日后发生的“季黄事件”,埋下了伏笔。
为了争取时间,季振同立刻派该旅旅部副官李达连夜去广昌,催促骡马运输大队日夜兼程,将这批军需物资运道宁都!浩浩荡荡的运输大队,终于在12日抵达了宁都城。冬衣和薪饷分发到各部队后,特支及赵博生等确定了兵暴的最后行动方案,对人员等的具体安排,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细致周到的考虑及解决方案。
特支为了坚定季振同的决心,防止发生新的变化,先是安排董振堂将第73旅旅部从县城的东北角搬到城西,与74旅旅部仅一户之隔的地方,以便增强与季振同部的联络和沟通。
辎重给养运到后,赵博生又决定将他的指挥部和一部分饷银,直接转到74旅旅部,不带卫兵、只身一人在指挥部办公,借以显示对季振同的支持与信赖。
争取到季振同及其第74旅的加入,使得第26路军的兵暴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但离成功还有不小的距离。
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争取到第26路军全部起义并拉到苏区的问题。
如前所述,第26路军所部呈南北一线展开,第25师之第75旅张芳昭(接任李松昆)部,驻扎在宁都城的西北面——梅江的西岸。第27师位于最南面的为第79旅第2团——驻扎在宁都城东北门外、梅江右岸(东),第80旅和81旅沿梅江部署在宁都城至石上镇道路两侧的山上,第79旅位于最北面的石上镇,其第1团(157团)驻扎的最远——石上镇北边的斫柴岗。
从这个部署上可以看出,要想把所有的部队都带走,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没有部队直接长官的命令,这些队伍几乎是无法调动的。
特支及赵博生、季振同和董振堂等想出的办法是,举行暴动那天,赵博生以参谋长的身份宴请全军团以上主要官长。在宴会上将他们控制起来,然后以他们的名义下命令调动部队。这里面最大的障碍,是代总指挥、第25师师长李松昆!
关于时任第25师师长的李松昆,许多资料都说是反对兵暴的反动军官,但这未免有点儿非白即黑、过于脸谱化了。
从目前不多的史料记载看,李松昆早年加入西北军,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曾在孙连仲麾下担任旅长,在甘肃、青海一带进剿过马仲英等。可见他是孙连仲的老部下,也是孙连仲较能信得过的人,这也是为何孙连仲安排他越过董振堂和季振同,接任25师师长的根本原因。孙连仲离开第26路军去上海看病,还临时指定他为代总指挥。
李松昆心里很明白,季振同等人大概是不会服气他的,所以孙连仲离去后,也就没怎么行使代总指挥的职权,任由各部自行其事。这一点说明,李松昆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一个从大头兵一步步爬到师长高位的人,绝不是头脑不清的糊涂蛋。
根据时任第25师中校参谋的孙毅将军回忆,李松昆并不是顽固的反共分子,当时正是官运亨通之时,大家认为他不太可能加入到兵暴的行列中来。虽然估计到他不会背叛孙连仲,但赵博生并没有随意放弃,而是尽量争取他采取中立态度,尽可能地减少他对兵暴的破坏。
除了第25师师长李松昆外,还有一个人物态度十分微妙,这个人就是第27师79旅的旅长池峰城。
池峰城是河北景州人,与同是河北人的董振堂私交很好。从池峰城的经历看,与孙连仲的关系较深,曾担任过孙连仲第31师手枪营的营长。池峰城虽然是行伍出身,但也上过冯玉祥的西北军军官学校。据说,池峰城为人较为正直,重义气、讲感情。
宁都起义时,池峰城第79旅的两个团位于两端——其第1团位于最北边石上镇,另一个团则被部署在宁都城东北门外的东侧。根据相关历史记载,特支在第27师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与另外两个旅长——80旅旅长吕如珂和81旅旅长王恩布相比,池峰城似乎更有可能被争取,他与赵博生和董振堂都是河北老乡、关系也不错,所以兵暴之际,董振堂曾力邀池峰城一同参与。可惜的是,由于池峰城不愿背叛老长官孙连仲,将其所在79旅部队交给董振堂后,自行悄悄离去。
实际即使是董振堂的73旅,也并不是不存在问题,只不过相对来说程度不同而已。董振堂73旅的前身——是原西北军的第13师,中原大战的期间原师长阵亡后董振堂才接任的。董振堂在这之前,曾担任过原西北军第23军第36师师长,是冯治安的属下。
从董振堂到73旅上任到起义前夕,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要说能完全掌握住全旅也不尽然,比如其第2团团长郭道培南下时,就曾不打招呼带全团下车离去,后经做工作才返回。
所以在12月11日晚上,董振堂和刘振亚召集郭如岳、李青云和起义的骨干开会,重点分析研究73旅连以上军官的思想情况和政治可靠程度,一致认为第2团团长郭道培不太可靠,是个有钱就肯干的兵痞。最后决定派人过去,设法控制这个团。大家还提到一个姓黄的营长,认为此人政治上也不大可靠,建议安排郭如岳参谋前去控制。董振堂表示,该营长在甘肃时就跟过他,应该问题不大,可由他亲自做这个营长的工作。
其时李松昆的第25师师部,设在宁都城内的苏家祠堂,所以赵博生、季振同等行动再小心,要想彻底瞒过李松昆也是不太可能的。不过,对于兵暴的形势在几天之内就发展到有燎原之势,也是李松昆等不愿参加起义的军官们始料不及的。
考虑到李松昆等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赵博生和季振同等还是采取了预防措施,如果届时请不动他那就来硬的,派兵去他的师部将其除掉。
为了确有把握,在兵暴的头一天,季振同特意安排他的第1(174)团1营营长卢寿椿,以看望朋友的名义进入25师师部,秘密进行实地侦察,并根据师部内兵力部署和防卫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战斗方案。
为了麻痹李松昆等,季振同第1团出早操或紧急集合,有意全副武装从其师部门口经过。
特支和赵博生等人的这些做法,切实起到了一定麻痹作用,李松昆虽然有所察觉,但并未完全明白,兵暴已迫在眉睫。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终于来到了12月14日。
为能保证暴动发起前,不暴露任何的蛛丝马迹,维持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特支书记刘振亚转移到了城外,没有出席最后的行动会议。这大概是为了能让赵博生、季振同和董振堂等,能够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指挥——指挥这么大的行动,当然是这些久经战阵的高级将领们更为擅长。
兵暴实际上的总指挥,当然是时任第26路军总指挥部的参谋长赵博生,他不仅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毕业生,曾在皖、直、奉系等军阀部队中供过职。1924年转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参谋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期间还担任过西北军中14军的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正是由于这些不凡经历和过人的才能,孙连仲才邀请他来第26路军担任参谋长。
尽管时间十分紧迫,赵博生对兵暴的计划仍然考虑的十分周全,可以说是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第26路军共有6个旅,只掌控住第73、74两个旅,对起义而言还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能掌控住大部分队伍,否则全军兵暴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于是他同董振堂等,利用兵暴前夕短暂而有限的时间,分头去做一些高级将领的工作。
赵博生与董振堂经过一番商讨感觉到,第27师的3个旅都在城外,估计搞得好对城内的起义行动,不至很快产生大的影响。最有可能制造麻烦的,就是紧靠宁都城北、张芳照的第75旅,这个旅又是李松昆的基本部队,因此必须想办法控制住。
第75旅旅长张芳照虽曾在第73旅当过团长,但董振堂认为此人比较反动、靠不大住,是不太可能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的。因此董振堂把目光转向他多年的好友——时任第75旅参谋长的边章五。
边章五又名边荣诰、边慎斋,与董振堂是河北同乡。他自幼聪慧过人,1922年以优异的成绩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后随第26路军来到宁都。从史料记载看,边章五是在起义前不久,方调到75旅任参谋长的。
14日下午,董振堂打电话请其进城,直接了当地动员他参加兵暴。由于事发太突然,边章五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后在董振堂的恳切的言辞打动下,他表示愿意跟随董振堂。这样一来,对第75旅的掌控,总算是有了着落。
14日下午晚些时候,第73旅和第74旅,各自召集起义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在第73旅旅部,董振堂召集有刘振亚、袁血卒、李青云、郭如岳和边章五参加的行动会议,参谋长赵博生也赶来参加。这已经是最后时刻,董振堂直接下达作战命令:李青云带领学兵连把守县城东门与内门;郭如岳带特务连1个班去解决25师电台;袁血卒组织特务队行动开始时破坏电话线路,并负责街上的巡逻和检查;刘振亚率领特务连一个排,控制通往苏区的要道路口。……
董振堂下达完任务后,赵博生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今晚关键在各位,成功与失败,我们26路军的前途和命运,全操纵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若万一出了差错,不要乱,要有秩序地撤往东门,在南门外集合,白塔那边有部队接应。
季振同在第74旅旅部召集大部分营团军官开会,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没有直接讲起义去参加红军,而是说要转道去北方抗日。发表了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说后,开始下达具体命令:第2团负责守城,下午4点前把第1团在城内的岗哨统统换下来;第1团通往各城门的电话线先不要撤,暂交由第2团使用;3点之前切断通往城外的电话线,关闭城门,全城戒严,任何人不准随便进出。第1团的部队由苏进指挥,6点前在县衙的院子里待命。下午4点卢寿椿的3营派出部分队伍,去接替总指挥部特务营的警戒。
最后季振同威严地扫了大家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各部必须按时交接完毕,不得有误!
至此第26路军的兵暴,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暴风雨来临之前,总会有一段短暂的沉寂。而这一段短暂沉寂,却十分折磨人!钟表的指针,也似乎停滞不前!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01集 | 02集 | 03集 | 04集 |
05集 | 06集 | 07集 | |
|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