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军旅小说的人性关怀
——读北乔《新兵》
马原
20世纪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氛围中,“军事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文学界。而“军旅文学”这一提法则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以盛行。从“军事”到“军旅”的转变,表现出军旅文学创作观念上由“事”向“人”的转变。作家们跳脱意识形态的藩篱,转而正视“军人”作为“人”的命题,对真实的军营生活和军旅人生给予观照,充满了深切的人性关怀。北乔新作——《新兵》,体现了这一转变。在对过往军旅生活的真实呈现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新兵形象,刻画出第一次当班长的夏奇寒带领的七班成员从熟悉之境踏入陌生之所时的惶惑与不安,展现了他们从毛头小伙到合格军人这一过渡时期所经历的磨砺与成长。《新兵》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通过细节的刻画凸显人物的丰富性;以关怀之心审视新兵成长之路。其叙写真实可感,有温度,彰显了文学是为“人”的文学这一要义。
(一)细节刻画凸显人物的丰富性
北乔有二十五年的从军经历,对部队生活和生活于其中的人有真切了解与体察。作者以他特有的温暖、细腻的笔触,对个中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每一张脸谱都变得生动、鲜明。初入军营,陌生的人与环境,心中对军营固有的庄重、严肃印象,让他们茫然、胆怯,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努力、费心地融入其中,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他们内心波涛汹涌一番。报到当天,班长夏奇寒在贾海涛肩上一个随意轻拍的动作,被贾海涛赋予无限深意,内心翻腾出无限欣喜。一句温和友善的问候,可以让他“涌起满腹亲情”。而在一旁,没被拍一拍肩膀的唐志刚,竟也像受了冷落的新媳妇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们像一个个渴望被看见、被关注的孩子,希望通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温和的话语,一个于他们而言意味深长的动作,在这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存在下去的信心。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从旁人细微的言行中捕捉他们以为有用的信息,又在这些不一定准确的信息的引导下有所行动,极力表现。一些行为不免幼稚、笨拙,是徒劳,但却是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军营生活所做出的最质朴的努力。作者展现真实的军旅生活,关注具体的人,一切的私心与忧心,质疑与确信,跃然纸上,在诸如此类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更为真切的作为“人”的军人。
(二)以关怀之心审视新兵成长之路
作者称新兵连为军人的“童年时代”,这一时段虽短,却承载了“新兵们”在初入军营时,发生在自我与他人、与军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作者写道:“老百姓的习性与军人应有的素质无休止地挤压、拼斗、撕咬,汗水、苦痛和泪水腌出了兵味。”在这一过程中,新兵们原有的认知、习性经受挑战,每一个人都被严苛的军规裹挟着向前,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摸索中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兵。
军人需要遵循一定之规,但他们身上又带着各异的习性。章大强习武多年,频频在武术比赛中拿名次夺冠军,本以为练过武学擒拿格斗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成了绊脚石;贾海涛苦学文化知识,想借此实现自己日后考警校提干的梦想,却因一次偶然的冲突意识到,作为军人,只沉迷于文化知识学习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端正思想,摆正态度,认真训练,积极参与部队工作。他们曾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成长路径是正确的,并风雨无阻地坚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但走上“兵的航道”,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兵。他们固有的认知被冲刷,开始松动。
军队本是庄严、神圣的地方,军人本该担负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但和平年代的军人,多是带着各自世俗的目的走入军营,或想要谋一份安稳的职业,或想要经由当兵走出山村,消去贫瘠,或想要积累关系与人脉,服务于自己其他的利益诉求,当然,也有人执着于那身军装所散发的神圣感。对军人使命和军队崇高的传统认知,和他们目之所及的现状发生碰撞,细心敏感的唐志刚感慨道:“最初是因为战争才有了军人,军人的使命是厮杀,流血,现在呢,无仗可打,军人成了一种摆设,摆设的目的是震慑,达到预防战争的目的,生活就是这么爱嘲弄人。”他们有失落,有质疑,但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这样的“异心”又无可厚非,如何在和平年代,成为合格的兵,同时给自己的军人身份赋予意义,成了他们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后来,章大强不练武了,贾海涛不学英语了,他们重新融入大多数,参与最日常的劳作与训练,脚踏实地地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兵;再后来,那个一心要经商,满脑子利益输送、最懂得明哲保身的陶有财因为一句“警察叔叔”的称呼在内心升腾出无限感动;在父母无微不至庇护下长大的高干子弟白小柱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由衷地喊出“我爱部队”。小说在热烈而又温情脉脉的叙述中接近尾声,进部队时各自为阵、各怀心思的七班终于成为一个相互依靠、共同成长的七班,他们在不断适应,调整,在一定之规中,重塑信念,并对自己的身份滋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兵,部队成就了兵。在作者的描写中,新兵连的生活场景、每一段对话和发生在彼此间的争斗与相互激励,在时隔多年之后,像小河流水般,流过作者心头;像一次温情的抚摸,给过去时光里那个惶惑不安但一点点揭开生活面纱的自己以接纳和抚慰;又像是一次过来人的耐心引导,告诉正年轻的一代,这是必经之路,有困顿,也有激情,自有一番风味。
(三)坚守文学初心 为现实赋能
在网络文学日益繁盛,大众娱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相同题材的网络军事小说则与《新兵》一类的作品不尽相同。网络作家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点,编织一个个主人公可以自由驰骋的王国,在游戏升级式的情节设置中,带领读者跳脱现实生活,以带给读者极致的爽感体验为目的。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凌驾于人物之上,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在主角定律的操控之下,次要人物扁平化现象也较为严重,与《新兵》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细腻性形成强烈反差。我认为,《新兵》的创作,坚守了文学是为“人”的文学这一初心。北乔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缩影,他们初入军营时的状态,同样是现实状态的一种折射,每一个细节、画面都真实可感,亲切寻常。作家更注重反映对象的现实性和描写的真实性,他们不负责娱乐,更热衷于表现与阐释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同为军旅题材小说,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互相映射,互为补充,满足着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阅读期待。军营也好,军营之外也好,生活本就纷繁复杂,人们或得意,或失落,都有因可循,十字路口犹疑的徘徊者同样需要指引与鼓舞。文学作品理应予以关注并提供一种可以作为动力的希望,让读者看见自己并找到温情与力量。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3月25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