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人民法院报》| 十三年的“心结”解了

政务   2024-11-14 17:38   内蒙古  


11月13日,《人民法院报》【民主·监督周刊】06版刊登昆区法院文章《十三年的“心结”解了》。以下为全文。









“真要感谢调解员尽心调解我们的案件,让我们的友情得以修复。”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调解室,险些对簿公堂的两个好朋友,激动地围着人民调解员颜毅鹏表达感激之情。

时间追溯到十三年前。那时候小郭与小吴还是一对关系要好的朋友,小吴因生活困难,向小郭寻求帮助,热心的小郭毫不犹豫地向小吴出借款项18000元。十多年过去了,小吴却一直未偿还欠款。其间,小郭也讨要过几次,但都毫无进展。深感善心错付的小郭只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法院,而这件事也因此成为了他的“心结”。

“2011年小吴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向我借了18000元,当时没有写借条,事后在2023年补写了借条,载明借款金额为18000元。2012年,他再次向我借款10000元,当日出具了借条。两次共借了28000元。”刚来到调解室,小郭就和调解员诉起了苦,“当初他生活上有困难,我真当他是朋友,才借钱帮助他渡过难关,谁知道借钱容易,追讨却这么难。”

听到小郭这么说,小吴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他一拍桌子:“那可不对!我只欠他18000元,一次8000元,一次10000元。2012年那次出具的借条他没有退给我,2023年补写的借条则是两次借款的总额。”

借款金额到底是多少,成为争议的焦点。究竟谁说的才是实话?面对互不退让的双方,颜毅鹏急忙制止道:“小郭、小吴,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你们也都是老朋友,想必谁也不想闹到对簿公堂的局面吧?既然产生了借款,那说明你们以前的关系一定很好,友情比什么都重要,今天你们二人能够坐在调解桌前,那就是想要来解决问题的,且不说钱多钱少,十几年了,要是到了这里仍然不能互相坦诚,那今天咱就都白来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颜毅鹏的话一下子戳中了这对朋友的心,双方之间紧张的气氛开始慢慢缓和。

片刻后,小郭先打破了沉默:“他确实只欠我18000元……但他这十几年都不还钱,我也是仁至义尽,我就把那10000元当利息了。”虽然语气中还带着情绪,但颜毅鹏能看出来,小郭不想割舍这段友情。颜毅鹏赶紧对小吴劝道:“借钱是情分,当初小郭愿意把钱借给你,说明小郭讲义气,也是真的信任你。十几年都过去了,你想想,一辈子能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呢?”

小郭的坦诚和调解员的劝解,让小吴不由得动容了:“我可以还,但是真的得分期还。”

颜毅鹏又趁热打铁道:“原告也好,被告也好,来到调解室,就是要把各自的诉求讲出来,把困难提出来。我作为调解员,就是希望通过调解,你们双方还能成为朋友。”

听罢,小吴表示,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允许一次性偿还这笔借款,但他主动提议:“借款本金18000元,我再给你加上2000元利息,今天支付5000元,剩下分三个月各还5000元。这样行吗?”


说完,小吴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郭,过去的事情,实在不好意思,你就再信我一次。”

“我就是心里憋屈,这十几年,有好几次想起当时借钱给你,我就很后悔。今天你能有这个态度,我的心结也算是解开了,我愿意再信你一次!”小郭坦言,自己要求支付10000元的利息本就是气话,他主动向小吴伸出了手,两个老朋友终于冰释前嫌,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本 文 来 源:包 头 中 院 微 信 公 众 号 (ID:btzjfy)


来源 | 人民法院报

编辑 | 王涵予
审校 | 孟佳乐
审核 | 张树清 梁霞
© 包头中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包头中院”公众号 








包头中院
推进司法公开,提供诉讼服务,传播法治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