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如斯:一对英国伉俪的中国文人艺术之旅

乐活   2024-11-09 11:12   江苏  
若论近十年陶瓷收藏之最热门品种,明末清初瓷器,或称十七世纪瓷器或过渡期瓷器必须榜上有名。自从一百年前德国学者帕泽斯基首次提出“过渡期”概念以来,历经数代学者藏家努力,展览、研究、拍卖相互支撑,如今过渡期瓷器已是一个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藏品体系和价格体系的细分收藏领域。有一种美叫明末清初,已然深入人心。十七世纪的中国正是历经一场鼎革之变的动荡,与此同时的景德镇却在瓷器之上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力,并富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人趣味。在此重大的历史转折里,一批从追求仕途中自我挣脱出来的文人雅士,彼此结社交游、赏鉴古物、吟风弄月、怡情养生,倡导精致生活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艺术生活体系。11月27日,香港邦瀚斯将在全新亚太区总部推出《文人逸趣:墨一闲藏中国艺术珍品》专拍第三季,英伦资深收藏家墨一闲伉俪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明末清初瓷器和明清文房雅物之收藏,其所藏之明末清初瓷器以装饰题材丰富生动取胜,兼以制瓷人、订造者名号和纪年为首要入藏标准,体现出极高的学术性,本次拍卖器物数量不多,而不乏精品、逸品、奇品、孤品。入藏明末清初瓷器的最佳时机,不是五十年前,就在现在。11月24日下午,邦瀚斯艺廊还将举办《透过墨一闲收藏讲述一位晚明学者的人生》学术讲座,喜爱明末清初瓷器的藏友们不要错过。


近期热贴 · 目录






瓷器精选



8

明崇祯 青花竹林七贤图笔筒(300-400万)

直径28.4厘米 高20.8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1991年6月18日

出版及展览:

M.Redfern,〈China without Dragons, An Exhibition Presented by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Arts of Asia》,2016年11至12月,页161,图9

东方陶瓷学会,《龙隐: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珍稀藏品展图录》,伦敦,2016年,页220至221,编号130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104至105

此器胎质厚重,尺寸硕大,直壁,平底露胎,内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器外壁通景画青花竹林七贤图,贤士集于竹林,或听琴、或煮茶、或读书、或听泉、或赏景,隐逸山林,清净自适,实为难得。藏家墨一闲亦甚为感叹,于其笔记笑言此乃笔筒之「父」。此笔筒带有明清过渡期青花器物的典型特征,具体可见于描绘树木、岩石和水流的笔触,例如鱼卵状的草叶画法让人联想到当时画谱如《芥子园画传》中可循的技法。
「竹林七贤」远离当时动荡的政治和世俗的社会,而选择隐居于竹林中,追求艺术和思想的自由,因在文学、哲学和音乐方面的贡献而备受后世尊敬。作品反映七贤对拒绝服从僵化的社会规范,以及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特别是道教理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简约生活的理念。退隐竹林象征着他们对逃离迂腐官僚的渴望,于山林营造一个可以自由交流表达和追求精神启迪的空间。

本品尺幅恢弘,绘画精良,构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以及孩童衣著款式、颜色、游戏的内容多变,当中备茶图与古物清供鉴赏,绘画极为精美。全景犹如一幅长卷的风俗画,笔意生动,笔触纤细精緻,青花湛蓝明快,为崇祯青花人物题材之旷世上品,堪称为明末清初同一题材笔筒之首。


12

清乾隆 墨彩御制诗笔筒(300-400万)

钤印「乾隆」「御制」篆书款

高10.1厘米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5日,拍品编号921

出版及著录: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262至263(及封底)

圆形直筒,厚壁,下接四足。内外及器底施白釉,器表墨书楷书二十八行,并有「乾隆御制」朱印。诗题《灯花赋》,乃乾隆帝仍为亲王时所作,辑录于《乐善堂全集》卷十一。此诗描述一个严寒晚上,诗人(或亲王自己)提灯夜读,灯影摇曳,映照出花朵的模样。乾隆帝于1736年下令出版此诗文集,由此推断,此诗应是1736年前的作品。
此笔筒精美小巧,做工精细,书法布局整齐,笔锋有力,落款「乾隆」「御制」,故此笔筒或为皇帝所定制,是清宫至为珍稀的文房御用之物,珍稀之处有二,第一,装饰御制诗文的笔筒有多种制式,色地开光较多,其中白地墨彩诗文者,本来就是极度罕少。第二,检视目前海内外公私典藏,暂未见与本品相同者,目前所见似乎仅此一例。品相保存良好,数百年宝光如新,至为难得!


4

明崇祯 青花钟馗福禄图筒瓶(80-100万)

高42.7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2015年11月5日

出版及展览:

Berwald Oriental Art,《Eight Transitional Treasures: 3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伦敦,2015年,页34至37,编号6

唇口,束颈,直腹微微下敛,平足露胎。内外施白釉,口沿以青花绘蕉叶纹,器身通景绘「钟馗福禄」图。所绘钟馗骑鹿出行,人物尺幅高大,画笔异常生动,与(明)杨尔曾辑,蔡汝佐绘,黄德宠镌的《图绘宗彝》中“锺馗跨鹿”十分相近,该书影响较为广泛,肯定本品之设计是化裁于其上。

钟馗是中国传说中驱鬼辟邪之神,斩妖除魔,镇压邪灵,保护百姓,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神祇。除了驱魔的角色之外,钟馗还象征着正义的力量,寓意正义战胜邪恶。他的故事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训,强调正义和邪不胜正的信念。钟馗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经久不衰,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英雄人物根深蒂固的文化崇敬,他们与混乱和邪恶作斗争,暗示人们对秩序、正义的渴望。

本拍品亦有多重吉祥的意义,如降妖时仰望的蝙蝠,与「福」同音,取福之意;他的鹿坐骑与「禄」同音,禄星与寿星经常一同出现,象征长寿。


16

清顺治 五彩十八罗汉图象腿瓶(70-90万)

高44.8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2013年5月9日

在十六世纪末,十八罗汉的形象是画家们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像吴彬和丁云鹏,他们喜欢描绘有奇特和夸张特征的罗汉,当时在教义和文化上的开放程度极大提升了佛教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声望,他们是传统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受过教育的精英。这群士大夫对佛教的重新认知与尊重促使佛教主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更广泛地被接受和融入。因此,如十八罗汉这种佛教主题在该时期的装饰艺术和专业绘画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十八罗汉以其开悟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而闻名,成为艺术家们理想的创作主题,旨在传达复杂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及当中的「怪异」和「奇特」。晚明和清初时期的特点之一是对奇异和古怪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此文化趋势渗透到了社会各层面。伴随着社会动荡和经济繁荣,这个时代标志着对传统规范的背离,以及对不寻常和奇幻事物的接纳。学者和艺术家特别被这些事物所吸引,常常在超自然、怪诞和离奇的事物中寻找灵感。这种迷恋在文学中尤为明显,神鬼和怪诞故事逐渐流行;在视觉艺术中,奇特的风景、神话生物以及如十八罗汉这样的人物描绘也变得常见。

当时的知识分子受到新儒学和道教的影响,探讨那些崇高与神秘的主题,运用这些意象来挑战传统的美学界限,并反思人性与宇宙的复杂性。明末时期所追求的怪异不仅是为了娱乐,更引发了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艺术创新。因此,艺术中对十八罗汉的描绘不但反映了艺术家的个人信仰,也迎合了赞助人的品味和兴趣。罗汉画像因其精神意义和艺术价值而受到赏识,成为宗教和世俗场合中备受欢迎的主题。


20

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 青花状元荣归图笔筒(40-60万)

高22.6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Marchant & Son Ltd.,2004年12月2日

出版及展览: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94至95

圆口,深壁,内外施白釉,外壁通景画青花状元荣归图,口沿处及近足处分别饰连枝纹及海水浪花纹。器底露白色胎骨。笔筒上有七言诗:「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落款为「乙亥初春为綗老词丈」,并有「弘文赠」印。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应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手笔:「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字眼稍有改动。落款提及笔筒为「綗老词丈」造,「词丈」是对前辈诗人的尊称,附「弘文赠」印。此笔筒或是后辈祝贺綗老先生金榜题名之礼。

此笔筒体现了许多典型明末清初转变期的特点,例如底部无釉,平坦但微凹、「V」形线条的草、圆圈状的松针、带淡青晕染的松针、层层堆砌的岩石,以及于通景画中表示分隔的波浪状云纹。此外,口沿处及近足处均有细刻的花纹边框,使画面更像传统书画的手卷。1660年以后,此类边框的画法更简单,如改刻弦线及绘花纹,后来更直接被省去。


14

清康熙早期 五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笔筒(45-60万)

高14.3厘米

来源:

P.H. Guimaraens旧藏

伦敦苏富比,1960年12月13日,拍品编号65

伦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 Ltd.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2014年5月14日

出版及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Exhibition of Enamelled Poly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anchu Dynasty 1644-1912》,伦敦,1951年,编号91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220至221

此笔筒所绘之主题取自《西厢记·长亭送别》,讲述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赴考的分别场景,故事描写流氓孙飞虎垂涎崔莺莺美色,便集合友人包围莺莺所在的佛寺。崔母大惊,扬言把女儿嫁给赶走流氓之人。张生于是请好友杜将军帮忙,把歹人赶走。然而崔母食言,不准莺莺与张生一起。莺莺的侍女红娘设法成二人好事,崔母最终答应,但要求张生必须于考试高中,并获一官半职,方可迎娶莺莺。

此笔筒描绘了其中一个关键场景,即崔母最终同意张生在有条件下迎娶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莺莺、佛寺住持设宴。


7

甲申年(1644年) 五彩婴戏布袋和尚图碟(60-80万)

直径21.2厘米 「冶玉居」款

来源:

布鲁塞尔Salle des ventes des Beaux-Arts,1944年4月22日

Robert(1903-1968)与Isabelle(1915-2010)de Strycker旧藏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2013年11月3日

出版及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龙隐: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珍稀藏品展图录》,伦敦,2016年,页298至299,编号176

Robert de Strycker(1903-1968)是杰出的冶金学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在鲁汶大学担任教授。他曾担任鲁汶天主教大学冶金学研究所的主任,二战期间,他任有色金属中央办公室的顾问,在抵抗占领军的经济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他对经济复苏又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他们开始收集远东文化的艺术品,如瓷器和漆器,这些物品是他们从比利时、巴黎和英国的知名商人中购得。这对夫妇在记录每一件收藏品的入藏数据都非常细致,会注明购买的日期和地点,他们的收藏经历正反映了自身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热忱。

甲申,1644年,是中国政权交替的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宣告灭亡;顺治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现有出版数据中暂未见其他甲申年款瓷器,癸未年(1643)和弘光元年(1645)的青花瓷器则有所记录。

万竿精舍,其特征之一是在瓷器作品加上「竹」、「影」印款。与本拍品同时期的青花瓷器中亦见其踪影,多以隶书形式出现,见汪庆正,《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2006年,页50至54,指出万竿精舍是当时最重要的民窑之一。然而,「冶玉居」款则较为罕见。

参考一件主题类似的明崇祯青花笔筒,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著录于《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2006年,页94至95,编号15。参考此书另外五件青花器物,同样带「竹」「影」印款,定代1640年、1643年和1653年,编号9,21,25和33号。编号33的例子中,亦可见一个树叶形的「中山」印章,与本拍品上所见相同。

参阅:上海博物馆「竹」「影」款器物


3

清雍正 青白釉刻花鸳鸯戏荷纹笔筒(50-70万)

高13厘米 「大清雍正年制」楷书刻款

来源:

P.J. Donnelly(1908-1978), 藏品编号129a

伦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 Ltd.,1974年

伦敦古董商Spink & Son Ltd.,1995年9月22日

出版及展览:

Sydney L. Moss Ltd.,《Monochromes Belonging to P.J. Donnelly》,伦敦,1974年,编号40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172至173

P.J. Donnelly(唐纳利)是著名的德化瓷鉴赏与收藏家,其1969年出版的著作《Blanc de Chine: The Porcelain of Tehua in Fukien》至今仍是研究德化瓷最全面的英文书籍。Donnelly亦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四十多年来任职于Marconi公司。1938至1941年间,他被借调到印度海得拉巴,因而开始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收集了不少德化瓷器。尽管曾经遭遇过两次盗窃,他于1980年仍然向大英博物馆慷慨捐赠了696件藏品。

雍正一朝,御瓷烧造分安窑与年窑,雍正四年以前为安窑,雍正五年之后,则是年窑。(实际是唐英负责,但是窑务监督则是年希尧,故称年窑。)安窑传世稀少,本品是一例典型的安窑烧造的文房佳器, 青白釉之下以暗刻夏荷图,婉约清雅,格调不凡,底部暗刻横款楷书「大清雍正年製」,为典型的雍正御瓷早期写款书法。


此笔筒的形制与康熙年间的笔筒造型较为接近,由此推测此笔筒很可能是雍正初年所制作。有关器型可比较北京故宫藏两件清康熙青花笔筒和一件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馆藏编号:新00083283、新00083994和新00097023。釉色可参考北京故宫藏一件清康熙青白釉刻花笔筒,馆藏编号:新00114506。


参阅:清康熙青花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13

清乾隆 蓝釉水盂(60-80万)

直径8.4厘米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来源: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1993年4月

欧洲私人收藏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2011年11月14日

敛口,丰肩,弧腹,腹下渐收,内凹圈足,通体施霁蓝釉,釉质厚润,色泽深沉凝重,光亮细腻,釉面橘皮棕眼呈现,尤如蓝宝石般璀璨,口沿以内施白釉,蓝白比对鲜明,平添几分宁谧之趣。御瓷霁蓝品种,清宫旧称为“霁青”,为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是唐英《陶成纪事碑》中“仿古采今”的五十七种釉色之一,有清一代,以雍乾之际御窑所出为最。


6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笔筒(25-35万)

高12.4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1986年6月2日

瑞典斯德哥尔摩Bertil J. Högström旧藏,藏品编号40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2011年11月14日

出版及展览:

S. Marchant & Son,《The Bertil J. Högström Collection of Kangxi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662-1722)》,伦敦,2011年,页8至9,编号2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140至143

本拍品所描绘的题材与本场拍卖的5号拍品相同。书生乘云登月,梦想中举,月宫里的嫦娥送他一枝桂花,象征科举及第,功成名就。


15

明崇祯 青花指日高升图笔筒(18-24万)

高14.8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1997年6月13日

美国私人收藏

伦敦苏富比,2012年5月16日,拍品编号110

这种以手指太阳的题材画法多变,常见于崇祯时期的青花器物,后世亦有沿用,反映士子渴望能在官场步步高升。


5

清顺治 五彩蟾宫折桂图笔筒(30-50万)

高14.3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

欧洲私人收藏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2013年11月25日

出版及展览:

S. Marchant & Son,《Transitional Wares for the Japanese and Domestic Markets》,伦敦,1989年,编号115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140至143

直口,筒形,平底露胎,内外施白釉,器外壁以五彩通景画「蟾宫折桂」图。描绘一位才子希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的梦境。梦中,他腾云驾雾拜访月宫,嫦娥与侍女出来迎接,并向他赠送了一枝桂花,祝愿科举高中。「蟾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相信引申自《晋书·郄诜传》中的典故。据记载,郄诜博学多才,曾任雍州刺史。一次,晋武帝问郄诜:「卿自以为何如?」郄诜答:「臣举贤良对策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人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得中。


22

清康熙 五彩仕女图盘(30-40万)

直径26.5厘米 「大明成化年制」仿款

来源:

伦敦古董商John Sparks(标签)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

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绘一仕女对镜梳妆,簪花弄髻,露出纤纤玉腕,甚是妩媚。施彩华美妍丽,人物刻画十分传神,保存状态颇为完美。其构图与明万曆二十五年汪光华玩虎轩刻本《琵琶记》当中赵五娘梳妆图,无论仕女动作神态与室内傢俱梳妆物件,几乎可以一一对应上,可见当时这些徽州木刻版画对景德镇瓷器创作的影响至为鲜明。


1

十七世纪 黄花梨错银丝百宝嵌梅花纹笔筒(30-50万)

直径16厘米 「吴门周柱」款

来源:

伦敦古董商Gerard Hawthorn Ltd.

出版及著录: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48至51

圆筒形,腹壁微束,平口,下承三矮足,底部有「吴门周柱」款。筒身一面以多种石材嵌出折枝梅花图;一面题有诗句:「老干容春意,踈枝吐玉花,烟阑明月上,杨影卧窗纱」,落款「雪居」。口沿错银丝饰有卷草纹。整体清雅秀丽,木纹清晰流畅,诗中有画,为难得文房佳器。

周柱,明嘉靖年间江苏人,生卒不详,以「百宝嵌」闻名,擅于采用五彩杂宝来对木及漆器进行镶嵌,后来被称为「周作」,后世多有模仿。相关讨论可参考C.Clunas着,《Chinese Furniture》,伦敦,1997年,页94。另见M.Flacks着,《Custodians of the Way: Chinese Scholar's Objects in Precious Woods》,伦敦,2014年,页43及376。

背面有诗二十字,落款「雪居」。「雪居」即指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孙克弘(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江苏松江人,以画山水花卉闻名。此诗把君子比喻为一棵老杏树,在艰难中坚毅不屈。


10

十八世纪 青白玉填金渔樵耕读图四方笔筒(25-35万)

高13.7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pink & Son Ltd.,约1980年代晚期

出版及著录: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12至15

青白玉质,玉质莹润,倭角,直壁深腹,平底,下承四矮式足。外壁四面分别线刻填金「渔樵耕读」四贤,并配有对应诗句。儒家文化重视古代农耕社会的四种职业:「渔、樵、耕、读」,因其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而受到尊敬,又体现了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城市与宫廷纷争的生活。





11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黄地山水图圆盖盒(40-60万)

直径5.1厘米 「康熙御制」楷书款

来源:

纽约蓝理捷艺廊,1988年1月

本拍品是康熙时期御制铜胎画珐琅的佳例。铜胎,直壁盖盒,盒内外施黄釉,外壁饰卷草莲纹,盒内绘莲荷图;盖面饰以青绿山水、宝塔、松树、小桥,外围绘彩云纹,盖内绘折枝山茶花图;底部「康熙御制」四字款识可见本品专为皇帝所作,通体施御用明黄色,更显尊贵,别具历史价值。

这类器物通常是由当时工艺熟练的顶尖匠师所作,包括了从欧洲远道而来的耶稣会士,体现了东西方独特的融合。康熙帝对西方知识和技术有着强烈兴趣,热衷于学习西方新知,故不少耶稣会传教士受邀进京协助朝廷。这些传教士通常也是知识渊博的匠师和科学家,对西方技术和艺术风格引入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位耶稣会士陈忠信(Jean-Baptiste Gravereau)擅长多种艺术工艺,当中包括画珐琅艺术,其专业知识对宫廷作坊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坊的出现见证了皇帝对西方艺术的浓厚兴趣。最初这些作坊主要服务皇室贵族,制作景泰蓝、珐琅彩及其他装饰品。作品结合中国艺术元素与欧洲技法,成为独特且备受喜爱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的景泰蓝作品以其鲜艳的色彩、复杂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珐琅器物十分珍贵,用以赠予外国贵宾,展示了清朝的财力和艺术成就。


9

清乾隆 仿哥釉水盂(20-30万)

直径8.5厘米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0年5月15日,拍品编号99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1995年

出版及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龙隐: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珍稀藏品展图录》,伦敦,2016年,页343,编号204

圈口,短颈溜肩,广腹,平底凹足,其式样尊贵古雅,所敷仿官釉色幽隽淡恬,厚若堆脂,温润似玉,颇具旧迹,远观之,古气盎然,扑人眉宇,予人以无限恬静之美。其品格超群,一如宋官古物,用之案头雅玩,古趣悠然,至为惬意。底部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字体结构与写法为乾隆早期风格,当为唐窑之隽品。与之相类似者,甚罕,识者宝之!


17

清乾隆 豆青釉刻夔龙纹菱形水盂(25-35万)

长10.6厘米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来源:

伦敦古董商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2007年11月7日

水盂呈菱形,通体施青釉,釉色晶莹润泽,极见匀淨雅靓之致,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棱形造型,别致可爱,腹部主题纹为浅浮雕夔龙纹,造型与此等釉水相配有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其妙在若隐与若现之间。其底款之篆法表明其为乾隆早期之物,当为唐窑所出无疑,精妙地融入十八世纪清宫独特的摹古情怀,是为清宫文房之上品。

21

明末/清初 白釉划花牡丹纹笔筒(12-15万)

高13.8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Berwald Oriental Art

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圈足。通体施白釉,一面划牡丹纹,一面以草书赋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子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苏轼正想宽衣就寝,偶見月色,忽起兴致,散步到承天寺,找其友张怀民,张氏亦未眠,于是一同在院子散步。这篇小品以简洁文笔点出了文人之间的友谊。


18

十八世纪 青金石雕题诗山子(10-15万)

长17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2005年7月11日

青金石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多从阿富汗进口,常见雕山水人物为题材。山子上有题张旭诗一首。张旭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工于书法,亦精于诗作。他以独特的草书风格而闻名,这种草书被称为「狂草」。

19

庚寅年(1650或1710年) 竹雕随形笔筒(6-8万)

高14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 Ltd.,1988年5月25日

出版及著录:

墨一闲,《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香港,2020年,页34至35

对学识渊博的士大夫而言,竹子象征诸多美德,如正直、坚韧、谦逊。尽管被风吹打,竹子却依然不折,隐喻君子能忍受生活中的苦难。笔筒口沿处刻有七言诗:「竹解心虚是我师」,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池上竹下作》;旁刻「庚寅长至月」,并有篆文「时行」印。「时行」二字出自《易经》,其中提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即顺时而动,遵循其节奏而采取及时行动。


2

元/明 铜双龙笔架(5-8万)

长18.5厘米

来源:

伦敦古董商Jan Van Beers Oriental Art,约2000年代早期



香港邦瀚斯 · 2024秋拍日程

预展:

2024年11月23~26日  10:00-18:00

拍卖:

2024年11月27日

10:30 文人逸趣:墨一闲藏中国艺术珍品(III)

11:30 燕几衎榻:攻玉山房藏中国古典家具

12:15 古韵涵芳:香港小雅之堂高福全藏中国艺术珍品 (II)

14:30 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19:00 诚虔韵映


预展/拍卖地点:

香港邦瀚斯拍卖中心

香港皇后大道东50号太古广场六座10楼

电话:+852 2918 4321

邮件:chinese.hk@bonhams.com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联盟微信号:guwanlianmeng

联盟旨在聚合老货资源,连接正路藏家、行家、研究者、文博界人士及希望少走弯路的爱好者,坚持以业界良心和专业精神做事,为老货发声,传递行业正能量。

全球古玩老货联盟
联盟最初是一个由全国各地古玩圈内资深人士发起的会员制行业圈子,目前已成长为一个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行业平台。联盟旨在聚合老货资源,连接正路藏家、行家、研究者、文博界人士及爱好者,坚持以业界良心和专业精神做事,为老货发声,传递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