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4秋拍佛教艺术及杂项精选

乐活   2024-11-30 22:01   江苏  
接周四贴,继续关注北京中贸圣佳秋季大拍精彩看点。中贸圣佳目前的拍卖不仅规模很大,而且品类很全,基本上是横到边,竖到底,在全门类上通吃各个层级的藏家,为行业提供全系列的拍品和服务。所以,无论是掐尖购买的大藏家,还是腰部市场的实力派,还是新入行的爱好者,都可以在中贸拍场上觅得心仪之物。前贴为大家梳理了瓷器板块的精彩看点,而瓷器之外部分,如紫砂、国石、铜镜、家具、佛像等细分品类,中贸本季亦极精彩。2月6日的《鑿山骨 - 金石书画篆刻专场》有多件齐白石、吴昌硕、吴湖帆等治印名家为名人所治青田石、田黄印章,品质过硬,来源可靠,值得关注。紫砂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本季《浮生 - 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有多件陈曼生、陈鸣远、杨彭年等紫砂大师作品及清乾隆临唐寅秋林书屋紫砂彩绘笔筒等精品,每一件都是以一当百的硬通货。《止水 - 中国古代铜镜》专场性价比很高,不少作品是无底价上拍,这几年铜镜价格回调,是入手精品铜镜的好时机。12月8日的《集萃 - 古董珍玩暨古代家具专场》作品琳琅满目,大到成对的黄花梨大柜,小到笔筒、鼻烟壶,选品甚精,值得玩味。本季《梵尘妙相 - 佛像艺术专场》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从金铜佛像的顶流永宣宫廷官造文殊菩萨,到市场追捧的蒙古扎那巴扎尔风格作品,到藏传佛教喇嘛、上师等,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造像皆有顶级作品领衔,全系列地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12月9日《璀璨》夜场更是无需赘言,能上夜场的东西,都是顶好的东西。以下为各场重要看点精选,大家先睹为快。


近期热贴 · 目录






璀璨夜场


840

清乾隆 白玉镂雕双龙盖瓶(350-450万)

高31厘米

此件双龙盖瓶,为和田白玉整料琢制而成,用材极佳而不惜工本,殊为难得。盖瓶器壁厚而雕工甚精,龙身婉转灵动,细节甚为丰富,上下所琢刻活环计有六只,摇之璆锵而鸣,如此作法对镂雕工艺有极高要求琢玉中的镂雕技法颇为费料,亦耗工时,此件白玉盖瓶用上佳和田白玉,整料琢刻成器,可见其不惜工本。加之整器上下计有三龙,皆五爪龙,可见其当非寻常日用器皿,当是供御之器。此类装饰龙、凤的镂雕盖瓶,在两岸故宫皆留存有数例,但用料、琢工、尺寸,能达到本品之程度者,可谓凤毛麟角,殊为难得。

845

清 翡翠龙钩(150-200万)

长8厘米

此带钩为老坑种翡翠,翠色碧绿,存世难寻可相媲美者。尤其翠色呈上深下浅之式,翠色处浓似欲滴,白色处又净洁似雪,可谓是难寻佳料。正是当时最上等的翡翠料所制,用来供奉宫廷之用。带钩为如意式,钩呈龙首状,苍龙教子样式。钩背有椭圆带扣一个,可系于腰带扣眼上。清宫旧藏有形制、尺寸与此相近的翡翠龙钩,可资比较。


848

明 镂雕螭龙纹宜子孙出廓璧(200-250万)

长9.8厘米

此式宜子孙出廓璧,为汉玉最经典的器式之一。佩为青白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整体呈扁平片状,双面雕琢,璧上出廓,正中透雕“宜”字,周围环绕双螭纹。下部为璧形,中央有一小圆孔,孔上下透雕“子孙”二字,两侧饰双螭纹,螭身卷曲,造型生动,雕琢精致。

此佩特色之一是以吉语“宜子孙”三字作为纹饰的一部分,周围螭纹环绕包围。1997 年江苏扬州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曾出土“宜子孙”透雕玉佩,透雕纹饰,璧上出廓透雕回首凤纹,凤下腹透雕“宜”,璧孔中轴上下透雕“子”、“孙”二字,两侧透雕双螭纹,体态弯曲,似正在游动,是汉代玉雕中的精品。此璧上出廓改凤纹为双螭纹,壁面纹饰则基本相同。


参阅:东汉 宜子孙出廓玉璧
扬州博物馆藏品

850

明晚期 孙克弘款黄花梨百宝嵌梅花图盖盒(80-120万)

35.2*26.4*10.5 厘米

题识:老干含春意,践枝吐玉花。酒阑明月上,移影卧窗纱。雪居。

来源:小孤山馆藏器

孙克弘(1532-1611)明书画家、藏书家,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生性巧慧,声音洪亮,状貌疏野。所居四壁皆画苍松老柏,崩浪流泉,有一种澄泓萧瑟之意萦绕其间。他喜交友,陈继儒谓其“好客之癖,闻于江东,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坐上酒尊,老而不空”。

孙克弘天资高敏,刻意书、画,画山水学马远,云山仿米芾,花鸟似徐熙、赵昌,竹仿文同,兰仿郑思肖,时写人物、仙释,兼带梁楷,纵横点缀,皆有根据。名重一时,求绘事者填塞,多命门士应之。善用枯老之笔行干作花,或著色或水墨,皆极古淡。此件黄花梨百宝嵌盖盒是他的经典之作,应为孙克弘绘画、设计,好友孟仁父制作。


851

明崇祯辛未年(1631年) 许念敬款紫檀百宝嵌云龙纹长方盒(80-120万)

14.8*12.4*8.6 厘米

题识:

1、文章星斗,气节云龙;

2、崇祯辛未仲夏端阳日,许念敬识。

来源:小孤山馆藏器

此件紫檀盒的盒身、盒盖边沿镶嵌银丝,整体造型厚重淳朴,边缘线起伏,微妙的转折,是艺术家的功力所在,盒盖面上边沿线及四角边缘上下收窄的弧度,最能体现造型能力与神韵之美。盖内侧、盒底部整木挖凹,典型明代做工。

盖上百宝嵌云龙图,紫檀如墨如镜,托出横向卷云,小环境之中展现宇宙大空间,“飞龙在天”栩栩如生。盖内嵌银铭文重要,有具体年、月、日、人物:“崇祯辛未仲夏端阳日,许念敬识。”许念敬是明代东林书院文人,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党一案中,被太监魏忠贤迫害。此盒是许氏遭难之后题识,他已经远离官场,心中仍旧怀念“文章星斗,气节云龙”的抱负,文化人的悲哀。

855

清早期 邓渭制白菜图行书诗文竹笔筒(60-80万)

高17厘米

笔筒取细密坚实之竹段,形体端庄隽雅,细巧制作,器表包浆晶润,可见竹质纹理丝丝密密。器壁一面以陷地深刻法刻划白菜两棵,菜叶舒卷有致,外无轮廓,有书画没骨之意,极见功力。另一面以刀代笔,阴刻行楷句,刻字清隽洁净,刀法细腻圆顺。“云樵山人”是清乾隆时期嘉定竹刻第一高手邓渭之号。
邓渭,字得璜,号云樵山人,嘉定人,其父邓孚嘉、叔邓士杰,皆以刻竹名世。自幼师承家学,工薄地阳文,善镂花卉、人物,尤长于浅刻行楷小字,秀劲雅饬,为当时第一。此件邓渭所制白菜诗文笔筒,综合了邓渭之陷地浮雕白菜,与长篇行楷书法,文图相得益彰,俨如名画,意蕴深湛,实为邓渭竹刻之佳作。

参阅:邓渭 竹雕白菜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864

清早期 紫檀嵌宝浮雕群仙祝寿图笔筒(80-120万)

高15.3厘米

此笔筒择上等紫檀镌制,质细腻而包浆莹润。整器尺寸适中,直口方唇,口沿饰一周阴刻回纹,腹壁直而略微内收,呈口阔底收之势,下底圆鼓膨出,下承三足,此做法多见于明末清初笔筒之上。笔筒腹壁铲地作浅浮雕,通景刻群仙祝寿图,虽为浮雕,但层次迭错颇丰富,毫不输高镂雕、圆雕。其人物须发眉眼、面容神态、衣褶纹理尽皆刻画地细腻精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人物形象颇为类似。此笔筒除腹壁工艺精湛的浅浮雕外,还在底部圆鼓一周,用厚螺钿嵌饰一周对首夔龙图案,其嵌错工艺颇佳,尽显明末清初文人用器之时代风貌。


865

清雍正 百砚室藏许均铭老坑端石扪参历井砚(90-120万)

20.5*16*5.5 厘米

砚铭:

1、扪参历井;

2、传家世宝,书香是托;

3、耕斯鑿斯;石髓;仙瀛非远兮此非迩,籍晏非奋兮此非止。浚灵府兮得活水,濯昭质兮有端指。窕窕兮丹穴紫,极飞动兮势宛尔。誓歌相保兮世巢此,增寸管兮润尺纸。雍正壬子闰五月望后,雪村道人铭于鸥波亭畔。

钤印:益部使星、德厚、百砚室、十砚轩图书

来源:

1. 成亲王府旧藏;

2.许修直旧藏

记录:北京瀚海,1995年10月7日,Lot.1240

著录:许修直《赠贺天健古名砚拓本》

备注:砚盒存许修直百砚堂题签;附砚拓镜心,上有王承雄书法题文。

老坑端石琢而为砚,用材厚而阔大,上布青花、鸲眼,非良材无以为此。此砚用材、琢工俱属上乘,兼富题款,书刻亦极精,显然出自名门。

其铭文可考者,计有三人:长赞落款“雪村道人”,当为清初藏砚名家许均。十砚轩为藏砚名家黄任。黄任与许均为表兄弟,二人“亲为中表,生又同年”,常以砚交游。百砚室为民国藏砚大家许修直之堂号。
许修直(1881-1954),原名卓然,字西溪,晚号百砚室主,江苏无锡人,藏砚名家,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伪北平市市长。许修直与沈汝瑾、徐世昌并称为民国三大砚石藏家。他藏佳砚名品过百,晚年名其斋室“百砚室”,并辑有《历代名砚拓本》。此砚原配砚盒上存题签,即为许修直题写,其中述此砚渊流:原为成亲王府藏物,民国初年为溥西园自宝瑞老处购得,后转售于徐修直,亦属流传有序之物。
另值一提的是,此方扪参历井砚著录于徐修直所拓砚铭册之中,其《赠贺天健古名砚拓本》中录有此砚拓本,可为佐证,更属难得。

本品著录:徐修直《赠贺天健古名砚拓本》


869

西周早期 “䀠”铭目雷纹鼎(80-120万)

高20.5厘米

铭文:䀠作父癸宝尊彝

传承:

1、刘喜海(1794-1852)

2、王锡棨(1832-1870)

3、瞿世瑛(约1820-1890)

著录:

1、刘喜海辑:《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9,山东省博物馆藏清道光十八年原石拓印本

2、吴式芬撰:《攈古录金文》第2卷之1.2.2,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氏家刻本

3、盛昱,《郁华阁金文》,53.3,手稿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

4、罗振玉:《殷文存》上6.9,1917年

5、方濬益编:《缀遗斋彝器考释》第三卷14,1935年涵芬楼石印本

6、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第4卷48.4,1935年初版

7、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第3卷8.6,1937年

8、严一萍:《金文总集》0845,艺文印书馆,1983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02257,中华书局,2007年

10、湖南省档案馆,《湖湘档案图典·青铜器卷》1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此件“䀠”铭青铜鼎,自清中晚期起即在山东地区流传,且著录于诸家金石记录之中。其流传自刘喜海,至王锡棨,晚清时又曾为瞿世瑛所藏,属传承有序之物。
青铜鼎为分范法铸成,经年流传,皮色藏古而而蕴宝光,局部绿锈似苔痕渐染,颇为古雅可赏。圆鼎器型,双半圆立耳高耸,束颈,腹壁圆鼓,底承三柱足。此鼎腹圆鼓而光素,通身仅颈部铸一周目雷纹,此纹样通行于商至周初,神秘诡谲之风格仍承商代遗韵。鼎腹内底,铸七字金文以记其铸者,识之为“䀠作父癸宝尊彝”,表明此器为周初“䀠”族所铸。

本品著录(部分)


871

元 菩萨首像(220-250万)

高30.5厘米

来源:杨炳祯旧藏



集萃专场


1366

清雍正-乾隆 黄玉双龙耳鼻烟壶(21-30万)

高7.6厘米


1369

清乾隆 珐琅西洋仕女烟壶(20-25万)

高6厘米

款识:乾隆年制


1418

明 篆书款天鸡耳法盏炉(60-80万)

口径15厘米 重1970克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1419

明 宣德年冠石主人监制款蚰龙耳炉(40-60万)

口径13.5厘米 重2115克

款识:宣德年冠石主人监制


1459

清 封锡璋制竹根雕寒山捧盒像(5-6万)

高7.3厘米

来源:

1、叶义旧藏;

2、香港恒艺馆

出版:

叶义,《中国竹刻艺术 下册》,1982年出版,第286页。

封锡璋,字汉侯,清初嘉定人,竹雕名家,善竹根圆雕人物。封氏三兄弟,即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为清早期嘉定竹刻最富盛名的竹人之一,时有“三鼎足”之称。兄弟三人刻竹名盛,尤长于竹根雕人像,乃至其声名传入内廷。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封锡璋与兄封锡禄一同入值清宫养心殿,专为皇室制器。存世竹刻作品中,署封锡璋名款之器物甚少,此件寒山捧盒像为颇难得的一例。

本品出版


1473

清 王梅鄰刻爱莲说竹笔筒(50-60万)

高18.5厘米

题识:嘉庆丁卯秋八月上浣制于滋兰草庐,梅邻山人。

钤印:梅、邻

王梅邻,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嘉定人。梅邻世袭家学,曾祖父王之羽师事吴之璠,潜研竹刻艺术;之璠无子嗣,吴家创流派王家承袭,至梅邻四代嫡传不灭。擅采北宗画法入竹刻构图,风格隽永耐人寻味,堪称嘉定派竹刻艺术之中流砥柱。


1479

元 张成款剔红香盒(9-12万)

直径9厘米

款识:張成造


1513

清早期 董沧门款灵芝砚(50-60万)

17.5*13.8*2.8 厘米

此砚选用端石为材,色泽古朴,包浆沧桑。整体匠心独运,侧面模仿灵芝生长纹理。砚池边浮雕小灵芝,生动形象。砚面右下为灵芝作仰视效果,见虫伏其上,别开生面。整器轮廓简洁流畅,形体优美,朴素大方;砚台质地细腻紧致,从品色上看,暗紫深沉,细腻滋润,可谓上乘。背书诗文,落款“沧门董汉禹书铭”,并“沧”、“门”二方印,其后又有藏者“柱峯”铭,言及董得石、雕刻、与之相伴之经历,并感叹“地易人殊,物移事改,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言”的感叹,颇有意趣。


1526

清 奚冈记金冬心自刻像紫檀笔筒(35-45万)

直径13.5厘米

题识:

1、冬心老人自写,七十水景于挹江僧舍

2、岁寒风雨,草屋萧闲,鄙性疏懒,不耐苦吟。惟以笔墨自遣,每于酒半灯下,辄写小帧,数日以来,不觉亹亹,盈册就中,抚黄子久、倪元镇、沈石田、董思白诸公笔意,盖取其荒率天真,未敢以为似也。时在乾隆甲寅嘉平廿又六日,蒙道士奚冈记。

钤印:“蒙泉外史”、“奚冈”

拍品选用上品虎皮纹紫檀制成,纹理似老虎皮毛的花纹般斑斓美丽,较为少见。器壁厚实,口沿浑圆,直壁筒身,下具三矮足。外壁以刀代笔阴刻冬心先生小像。但见先生手捻长髯,神情悠远,一副秀骨清像。

奚冈(1746-1803),初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奚道人等,室名冬花庵,钱塘(杭州)人。工书法,行书、草书、篆书无一不精,山水、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在篆刻上,他宗法秦汉古印,领浙派篆刻阳刚风气之先,与丁敬、蒋仁、黄易齐名,号称为“西泠四家”,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古泉、金牛、昔耶居士、曲江外史、稽留山民、百研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时来往于扬州间。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未就。工诗及古文词,善篆刻,精鉴赏。书法工隶、楷,将《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融化于隶、楷间,独创一格,号称“漆书”。画笔高古,不同凡俗,居当时画坛首席,为“扬州八怪”之一。


1536

清 阮元“雪嶺同云”理石屏(18-25万)

附阮元《石画记》五卷全(四册 清道光二十年(1840)仪征阮氏学海堂刻本)

74*46.5厘米

题识:雪岭同云。夜来雪满金庭洞,晓色沉沉阴尚重。山头雪气寒更高,山外同云凝不动。雪人峰有太古雪,此石岂非雪所冻。旧游我作剡溪梦,书成应属文徵仲。画仙仿文衡山笔意,揅经老人题于琅嬛仙馆。

钤印:伯元、阮氏石

著录:阮元,《石画记》卷三。

阮元,字伯元,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被尊为三朝阁老、一代文宗,著述颇丰,于金石、古董赏鉴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酷爱大理石,品评甚多。其所著《石画记》收录众多石屏题记,此件大理石挂屏所题诗文,即载录其中第三卷,记为“雪岭同云”,与此石屏名相同。

本标的附阮元《石画记》五卷全,全书共四册,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仪征阮氏学海堂刻本。

本品著录


1537

清 阮元为曹秋舫刻朝纲一品英雄独立云石对屏(18-25万)

板48.5×41.5厘米;框94.×59.8 厘米

此云石对屏,一石纹黑、一石纹褐,一作鹰立枝头、一作走兽形貌,两相呼应,合为英雄独立之意,别富意趣。从钤印可知,此对屏为曹秋舫怀米山房旧藏之物。识石屏题款,言曹秋舫获得此二方石屏后,邀请阮元赏观,阮元对此对石屏爱不忍释,遂各题“朝纲一品”、“英雄独立”并撰文以记。石屏框上题款四处,皆落“羽谷”款,当为清代画家夏翚题刻。夏翚(清),史书未载其生卒,字丕雉,号羽谷,又号云山外史,云山野史、云山野叟、砚田公等。 其世居昆城,工绘事,尤善梅兰竹石,以墨法见长。嘉庆年间画名冠吴中。曹载奎(1782-1852),字秋舫,吴门富家,自幼嗜好金石文字, 所藏殷周彝器逾百,精鉴赏、富收藏,与张廷济交善。阮元(1764-1849),字伯元、良伯、梁伯,号芸台、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编修,道光十二年由云贵总督授协大学士,道光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曾任浙江巡抚十年。工书法,精鉴赏,金石名砚诸项收藏甚丰。


1553

明 “月隐”琴(110-150万)

全长121厘米

题刻:凝神益智,定性养心。

印章:蔼然轩主珍藏;宜尔子孙。

琴异体伏羲式,桐木胎体,鹿角霜灰,设螺钿徽,肩起二徽半,漆 面呈冰绽间流水断,紫檀岳山、承露,玉雁足。龙池圆形, 龙池两 侧刻有“凝神益智,定性养心”,龙池上方印“蔼然轩主珍藏”, 下方“宜尔子孙”篆书印。凤沼为海棠形,较为少见。


1566

元末 黑漆框“巫峡云涛”绿石座屏(350-450万)

长95厘米;宽32厘米;高67厘米

云山无尽处,气势绵延,石上丹青,米友仁笔下潇湘奇观复现,元气酣畅淋漓,充塞其间,气势夺人,两面各不相同,令人把玩观赏不已,屏框制式高古,与宋相接,自然图画之妙,非文字可描摹,文雅、高古、独特、珍贵、完整度皆得,目前面世座屏中,允之为冠,亦不为过誉。

1567

明 黑漆镶大理石座屏(28-30万)

长65厘米;宽31.5厘米;高71厘米

1573

元-明 黑漆卷草纹高束腰六方香几(45-60万)

高77.5厘米

1582

清早期 黄花梨鼓墩一对(180-200万)

高44.5厘米

在明式家具中,高档硬木制的鼓墩是极为罕见的品种,甚至少于香几、交椅,但其造型圆润可爱,布置无所不遍,故来甚受收藏家的青睐。


1583

明 黄花梨无束腰鼓腿彭牙桌(60-80万)

116.5*72*35厘米


1584

明晚期 黄花梨镶铁梨木画案(150-180万)

130.5*67.5*80.5厘米

来源:

梁启超饮冰室旧藏,得自梁氏家族


1586

清乾隆 黄花梨镶瘿木堆漆幽兰图小顶箱柜一对(200-260万)

95*47.5*191厘米

来源:

1994年5月24日购自香港文少励(Manfred Schoeni),之前为维也纳Julius Eberhard(1936-2012)珍藏。

顶箱柜成对,比例小巧可爱,黄花梨搭配瘿木,颇为雅致,并堆灰髹黑漆为幽兰图,仿佛内藏名香,显现文心,为难得之雅器。


1589

清早期 黄花梨云龙纹四门朝服柜(400-500万)

190*74.5*202 厘米

顶箱柜是北方盛行的家具门类,成对者又名大四件柜,其中又以四门者为最难得,即宽度变大,在两门之旁设余塞板,形成一排四门的效果。次类柜又名朝服柜,顾名思义,方便大型衣物较平展收纳,可见其出身不凡。当然,实际来说,朝服柜亦可收纳古董珍玩、书画等物,如紫禁城大殿陈设的大柜就有收贮帝王珍爱文玩器具者。四门朝服柜主要流行于明末清初,制作本少,传世又少,历来见于著录、展览、拍卖者屈指可数,更遑论浮雕龙纹者。此柜应为大四件柜中的底柜,虽不见顶柜,但其选料、工艺、造型臻于完美,气势憾人,亦是难得,况乎为清代早期宫廷风格家具,从其四趾龙纹及苍龙教子图案来看,当为皇子或王府之物。


厚樸堂——重要名藏明清傢具甄选专场


1615 

清早期 黄花梨带围栏双层亮格柜一对(380-580万)

142.5*63*214.5厘米


1609

清乾隆 紫檀铺首耳六方鼓墩一对(160-260万)

高48.5厘米



梵尘妙相专场


1915

蒙古 扎纳巴扎尔 17 世纪 铜镀金金刚亥母像(80-150万)

高23厘米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作为蒙古的宗教领袖,扎那巴扎在宗教、社会、政治各方面均有深刻影响,尤以推动艺术发展的成就为巨。此尊金刚亥母像造型完美、气势非凡,风格优雅、法相庄严,技艺高超、工艺精湛,体量高大、品相一流,堪称一件伟大的扎那巴扎尔风格艺术作品。

此尊金刚亥母像,在蒙古扎那巴扎尔佛造像中,题材甚为罕见。扎派造像中,怒尊数量相对较少,与中贸本场这一尊造型最为接近的,是著名喜马拉雅艺术收藏菩萨道旧藏的一尊扎派金刚亥母可作参考。


参阅:17世纪扎那巴 扎尔金刚亥母
菩萨道旧藏

1916

明宣德 北京宫廷铜镀金文殊菩萨像(500-600万)

款识:大明宣德年施

高26厘米

出版:《金色如来》文物出版社

来源:北京匡时 2013 年春拍, Lot2084,成交价:RMB 9,200,000。

明朝建立后,继续推崇藏传佛教,并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于“御用监”,制作藏传佛教造像。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至宣德时期延续不衰,但在宣德之后便极少铸造宫廷造像。因此,我们所谈到的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永乐和宣德两朝制作的藏式佛像,通常称之为“永宣造像”。此件极为精美的文殊菩萨像,即为明代宣德年宫廷造像。

本尊文殊菩萨像整体造型端庄,形象生动,比例匀称,工艺精细;形体舒展,线条流畅,金色饱满悦目,富丽堂皇;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做工,都生动自然,既符合历史规制,也饱含时代艺术气韵,体现了明代宣德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将宫廷造像雍容华贵表现淋漓尽致,而且鎏金历经六百余年历史依然光芒不减当年,说他是宣德宫廷造像的代表,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调查,目前存世的永宣造像国内外共有四百余尊,分别供奉或收藏在庙宇、宫廷、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尽管这些数量反映的并不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实际情况,但足以说明当时宫廷造像具有一定的规模,也说明永宣造像在明代汉藏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时铸造的实际数量应当远超此一数字,但因明代后期嘉靖、崇祯等朝多次发生撤毁藏传佛教造像的事件,导致数量锐减,成为皇室监造佛像中极为震撼的一类。而在现存的四百尊永宣造像中,大部分为永乐时期,宣德时期造像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带刻款者则更为稀少。

在冯·施罗德对西藏庙宇藏品作大规模的探查过程中,只发现三件属宣德时期的铜像,数量显得格外稀有。所以宣德宫廷造像因存世稀少,铜质厚重,铸工精良,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近年来更是热度不减,高价频现。


参阅:明宣德金刚手菩萨
中贸圣佳 2021年春拍,Lot1757
成交价:RMB 9,775,000

1917

16-17世纪 北京宫廷 绢本彩绘罗汉唐卡(120-150万)

89*57厘米


1930

西藏 17 世纪 铜镀金阿旺洛桑嘉措像(80-150万)

款识译为:全知者阿旺洛桑嘉措前皈依

高25厘米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

这一尊标准的五世达赖喇嘛法相,其宗教意义极为殊胜,且艺术手法自然写实,神情威仪凝重、生动传神,鎏金饱满亮泽,整体雕刻工艺极为精湛,可称为西藏祖师类造像的巅峰之作。题材尊贵,兼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此尊造像不仅精确地描绘了五世纪达赖喇嘛的形象特征,并且充分反映出人物内心微妙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这尊造像是宗教艺术品,但它所反映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是一件珍贵罕见的作品。

1931

明早期 北京宫廷 合金铜宝冠释迦牟尼佛像(150-180万)

高53厘米

出版:

文物出版社出版《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2012年,第 220 页。

此像无论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细节与带纪年刻款的明代宫廷造像完全一致,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风格的鲜明特点。如它的造型端庄大方,结构匀称,身躯健硕,肌肉饱满,与刻款明代宫廷造像别无二致;它的面部宽大平坦,五官端正,修眉俊眼,俏鼻小嘴,与刻款明代宫廷造像的面相特征完全相同,都具有当时中原地区的审美特征,给人精致细腻、优美大方的艺术美感。

本尊造像高达 53厘米,巨大的体量于公私收藏中极为罕见,尤其在流通领域超过 50厘米的明代宫廷宝冠释迦牟您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市场上已知超过本尊造像尺寸的宝冠释迦仅有 2021 年北京十竹斋春拍中一尊 55厘米高的明代宣德宫廷风格的不动佛像,当时以 483 万高价成交;而北京保利 2020 年秋拍一尊 48厘米的明宫廷风格宝冠释迦以 322万的善价易手,可为参考。


参阅:明正统-成化 宝冠释迦牟尼
国内 2020 年秋拍,Lot6136
成交价:RMB 3,220,000

1948

清乾隆 北京宫廷 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45-55万)

高19厘米

整像造型端庄,铜质精良,做工精细,题材罕见,为清代乾隆时期“六品佛楼”造像中的精品之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表面保存十分完好,泥金厚重,金色自然,基本属于原始供奉状态,在市场所见众多六品佛楼造像中堪称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分别保存有清宫“梵华楼”和“宝相楼”的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2005年天津文物公司春季文物展销会上也出现了一尊清宫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可以参考比较。

参阅:清乾隆 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
故宫博物院藏

1952

西藏 14 世纪 铜镀银嵌银丝布顿·仁钦珠像(30-50万)

铭文汉译:“愿得吉祥!为佛法长久住世而建造此(导师灌顶之王)上师像,祈祷上师仁波切!”

高20厘米

在藏传佛教造像中,上师像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类题材。因为上师像是以印度和西藏历史上鲜活的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进行塑造,充分展现了藏民族自身的艺术特色,是西藏佛教艺术民族化的最突出体现,这尊 14 世纪铜镀银布顿大师像就是一尊西藏历史上上师像的典型代表,其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足可映现西藏历史上上师像的全貌。


1958

清乾隆 北京宫廷 铜镀金骑羊护法像(200-260万)

高47厘米

在国内外博物馆和艺术品市场上,骑羊护法造像比较多见,但大多体量较小,如此大体量的同类题材造像极为少见此像兼具形象独特、风格高雅、工艺精美、体量硕大的优胜特点于一身,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品质和价值,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清代乾隆时期宫廷艺术作品。其表现题材来自遥远的雪域高原,本为高原民族原始的信仰对象,随着历史车轮辗转流传,最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大清王朝的皇家寺庙。它的来历令人好奇,更令人感叹,与其说是信仰的力量让它来到了中原内地,不如说是历史上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结果。而作为它的艺术载体,此像身上既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美学追求,又融合了中原地区的艺术审美和工艺元素,它是汉藏艺术交融的结晶,也是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


1970

明早期 北京宫廷 铜镀金千手观音像(150-200万)

高67.5厘米

此像是一尊典型的明代宫廷风格造像,出自明代宫廷佛堂或皇家寺庙,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华贵典雅、工艺精细的鲜明特点。不仅在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藏地艺术元素,而且在题材和造型样式上吸收了中原传统信仰,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像还是目前所知明代宫廷风格造像中唯一一尊呈现十二臂六面的千手观音像,具有绝对的稀有性。此像体量硕大,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明代千手观音造型样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978

元 铜彩绘维摩诘像(30-50万)

高28厘米

维摩诘像自东晋顾恺之首创之后历朝历代塑绘不断,现在留存的作品多为绘画形式,而雕塑作品虽然在石窟寺也有出现,但多为浮雕或高浮雕形式,罕见立体雕刻的作品。

此像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尊圆雕维摩诘像,且为金铜材质,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独一无二,其艺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而此像又以高超的雕塑技艺,精准地把握了维摩诘大士的身份及性格特征—世间富豪,出世菩萨,佛学渊深,辩才无碍,因此可以说它既是一尊稀有难得的佛教造像,也是一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伟大的古代雕塑艺术作品。



止水 - 中国古代铜镜专场

1705

明 羽状地纹三山镜

直径9.5厘米;重128.5g

起拍价:无底价



1710

明 雷纹地浮雕虎纹镜

直径15厘米;重:460.5g

起拍价:无底价


1768

明 五山五叶纹镜

直径14.2厘米;厚:0.6厘米;重:355.5g

起拍价: RMB:100,000


1775

明 “李氏作竟”铭龙虎熊罴七乳神仙人物画像镜

直径23.1厘米;重1923.5g

铭文内容:李氏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自有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夫妻相爱如威(鴛)鸯,长宜子。

起拍价:RMB:1,200,000


此面铜镜涵括了龙虎镜与七乳瑞兽镜两个著名镜种的纹样元素,采用高浮雕与减地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技法,铸工精湛,版工力度一流,浮雕感极强,纹饰丰富少见,不仅体现出工匠卓越的艺术素养,也凸显了工匠的巧妙构想与高超的铸镜手法,纹饰繁缛华丽,细节勾画丝丝入扣,设计布局巧妙,反应信息众多却毫无拥塞窒息之感,铜质提炼至纯,铸造极为精良,堪可宝贵。


1807

明 羽状地纹折叠菱纹花卉纹镜

直径22.3厘米

起拍价:RMB:1,000,000


1834

明 凤穿牡丹纹镜

直径28.1厘米;重2159.5g

起拍价:无底价



鑿山骨 - 金石书画篆刻专场


2176

吴湖帆刻“吴万宝藏”青田石自用印(20-40万)

印文:吴万宝藏

边款:骏。

1.8×1.8×5.3厘米

出版:

1.《安持老人集锦册》,陈巨来辑,原钤本。

2.《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3.《郑逸梅选集—第二卷》P6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说明:《剩山图》《四欧宝笈》等名作均钤此印。



2177

齐白石为王泽宽刻“泽宽之玺、壮威伯子”青田白果石印(80-120万)

印文:1.泽宽之玺 2.壮威伯子

边款:1.辛未,白石。2.白石。

3.8×3.8×8厘米 1931年作

出版:

1.《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281,湖南出版社,1981年;

2.《齐白石印汇》P79,巴蜀书社,1988年;

3.《齐白石印影》P94“壮威伯子”、P237“泽宽之玺”,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

4.《齐白石全集》第八卷:篆刻P206“泽宽之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5.《齐白石篆刻集》P31“泽宽之玺”、P73“壮威伯子”,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6.《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P70“泽宽之玺”,重庆出版

社,1999年;

7.《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齐白石印集》P5,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

8.《历代篆刻经典技法》P385图225,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9.《齐白石篆刻艺术》P132,湖南出版社,2013年;

10.《齐白石全集8篆刻》P206,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

11.《齐白石刀下留快意》,中国收藏出版,2019年4月刊;

12.《印谱大图示·下》P636,福建美术出版社,2020年;

13.《齐白石篆刻精品赏析》P34,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

王泽宽,字敷五,直系军阀王占元长子。王占元晚年寓居天津,弃戎从商,投资地产、工厂、银号等产业,王泽宽襄助其父打理家业,余暇嗜收藏,齐白石、于非闇等名家屡有佳作相赠。

2178

齐白石刻“砚海驰游”青田石印(20-25万)

2.8×2.8×7.4厘米

印文:砚海驰游

边款:白石。

出版:《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2179

齐白石刻“濠梁看客”青田石印(25-35万)

印文:濠梁看客

边款:白石老人。

2.9×2.9×5厘米

出版:《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2187

吴昌硕刻“为无为事无事”寿山石印(12-25万)

印文:为无为事无事

边款:大聋

3.1×1.6×4.3厘米

出版:《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浮生 - 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

2263

清嘉庆 杨彭年 曼生铭 井栏壶(80-100万)

长16.8厘米 容量:450cc

钤印:阿曼陀室 彭年


2267

清 陈鸣远 束柴三友壶(30-50万)

长18厘米 容量:350cc

钤印:盖款“陈鸣远”

篆刻:壶底“陈鸣远制”



2268

清嘉庆 杨彭年 曼生铭 合欢壶(80-100万)

长16.2厘米 容量:300cc

钤印:阿曼陀室 彭年

篆刻:壶身铭刻“蠲忿去渴,眉寿无害 曼生铭”

相传陈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承接运送贡茶入京的任务,一番安排后终于顺利完成,得到皇帝赞许。宾朋好友前来相贺,陈曼生喜不自禁,观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忽觉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有感于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合欢壶是陈曼生喜极而制,故风格绮丽,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此件合欢做工精致,泥料上乘,以红褐色紫泥为胎,细砂隐隐其间,窑火克谐,包浆莹莹,绵密如凝脂。身筒圆润如钵,以两个半弧,一俯一仰,上下覆合而成,寓“合欢”之美意,通体饱满,简练大方。

2273

清嘉庆 杨彭年制曼生铭 曼生提梁壶(260-300万)

高13.2厘米 容量:320cc

钤印:阿曼陀室 彭年

篆刻:提壶相呼 松风竹炉 石銚 筠亭表兄清玩,静波制


2274

清乾隆 大清乾隆年制 临唐寅秋林书屋紫砂彩绘笔筒(100-200万)

直径19厘米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联盟微信号:guwanlianmeng

联盟旨在聚合老货资源,连接正路藏家、行家、研究者、文博界人士及希望少走弯路的爱好者,坚持以业界良心和专业精神做事,为老货发声,传递行业正能量。

全球古玩老货联盟
联盟最初是一个由全国各地古玩圈内资深人士发起的会员制行业圈子,目前已成长为一个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行业平台。联盟旨在聚合老货资源,连接正路藏家、行家、研究者、文博界人士及爱好者,坚持以业界良心和专业精神做事,为老货发声,传递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