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芬、杨嘉琪 | 教师教研素养:外语教育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文摘   2024-10-28 00:01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教师教研素养:外语教育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徐锦芬 杨嘉琪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教研素养直接影响外语教育质量。本文从外语教育学视域聚焦教师教研素养,提出包含教研意识、理论素养、教研技能、教研意志与伦理素养五大要素的外语教师教研素养框架。文章还探讨了外语教师教研素养在推动外语教育学理论创新、促进外语教育实践革新、培养高质量外语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具备教研素养的外语教师队伍对外语教育学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师;教研素养;

文献来源:徐锦芬,杨嘉琪.教师教研素养:外语教育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J].外语界,2024(5):16-24.

1.引言

外语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外语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提升我国外语教育能力,满足我国向“国际型国家”转型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该学科正处于发展初期,亟须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解决我国外语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割裂问题,有效促进教学实践(王文斌,李民 2018)。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外语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与人才保障。教师是外语教育学的实践主体,教师教研作为连接教学与研究的桥梁(徐锦芬,雷鹏飞 2020),能够促进外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通过持续反思与改进引领外语教育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因此,教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教师专业成长,更是外语教育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聚焦外语教育学视域下的教师教研素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明确该概念的理论基础,提出外语教师教研素养框架,并探讨其在推动理论创新、实践革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2.文献综述

传统的教师素养研究大多聚焦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Shulman 1987)。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教师角色拓展,教师素养的内涵逐步深化,外语教育领域的教师素养结构渐趋明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师素养由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构成。孙有中等(2018)针对外语类专业教师构建了包含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四维能力框架。文秋芳(2021)也指出,高校外语教师素质框架应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上述关于教学素养和科研素养的探讨为本文提出“教研素养”(teaching-based research literacy)概念奠定了基础。

教学素养指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的综合能力,涉及教学设计实施、课堂组织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反思及评价等(孙有中等 2018)。它强调教师应具备明确的教学信念,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心理等知识,并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馈。此外,教学素养还涵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耐心、关爱和高度责任感(张虹,徐浩 2024)。科研素养指外语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还涉及教师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信念(Xerri & Pioquinto 2018)。该素养要求教师围绕学科专业或教学现象和问题,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科研价值和学术诚信、研究方法与技能方面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以及毅力、创新等必备品格(张虹,徐浩 2024)。

相较之下,教学素养侧重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有效性,科研素养侧重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贡献,两者将外语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之责分而论之,未能凸显外语教育学视域下外语教师应追求的教研融合发展及双向互动(Simons & Elen 2007)。此外,尽管教学素养和科研素养关注教师需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与伦理道德,但未充分考虑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意识与意志。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提出外语教师“教研素养”概念,即外语教师具备紧密结合教学与研究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并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实践以优化教学方法与过程,发挥坚毅、韧性等意志品质实现教研双向联动与协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研究设计

教研素养关乎教师在探究外语教育全过程、提高外语教育能力、揭示外语教育规律和本质中运用的教研联动综合素质与能力。基于前述教学素养与科研素养的内涵及启示,本文提出外语教师教研素养是涵盖教研意识、理论素养、教研技能、教研意志和伦理素养等五个要素的多维构念,各要素又包含若干子维度,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见图1)。下文逐一阐释外语教师教研素养各要素的内涵。


3.1 教研意识

教研意识指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主动关注教学问题、积极寻求教学改进、参与教育研究并致力于教研融合的一种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师对自身在教研中的角色认识、对教研活动价值的认同,以及投身教研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具备教研意识的教师能够认识到,从事外语教育研究不仅是应尽之责,也是高质高效完成外语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研意识的二级和三级维度如表1所示。

角色认识指外语教师对自身在教研活动中角色的定位和理解。在外语教育领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者、教研者和创新者。教师需认识到自己在教研联动中的多重角色:作为学习者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教育领域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作为教研者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并应用研究成果改进教学实践(徐锦芬 2020b);作为创新者应在教研实践中积极尝试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马洁,任学柱 2023)。

价值认同指外语教师对教研活动价值的认可,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内在动力。教师对教研活动的价值认同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认同教研活动对个人专业成长的价值。教师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促进自我成长和职业素养提升(肖珑 2009)。其二,认同教研活动对学科发展的价值。教研活动通过共享智慧和经验,形成学科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学科理论创新和实践改进,促进外语教育学学科持续发展。

教研自觉指外语教师投身教研融合发展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首先体现为教师学习教研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教师应积极了解并学习教研相关知识和技能,关注和掌握教研最新动态。其次,自觉性体现为教师开展教研实践活动的能动性。这意味着教师需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改进措施,为外语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2 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体现为教师具备充足的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关键问题和重要发展方向,并通过教研实践中的理论应用来反思和创新理论,其二级和三级维度如表2所示。在外语教育学领域,理论素养是教师投入教研以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理论积累是提升理论素养的基础。教师需广泛系统地阅读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理论知识,融合跨学科知识,逐步积累理论知识(徐锦芬 2020b)。教师还应持续批判性阅读,关注领域发展,更新理论知识库,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优化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将积累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教研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理论运用是衡量外语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者,更是理论的实践者和运用者(Nguyen et al. 2023)。教师需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指导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需在学术研究中运用理论指导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理论创新是理论素养的高级体现。外语教师不仅需运用理论,还需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进行理论创新,成为“实践的理论家”(Edge 2010)。理论创新包含两方面:一是补充完善已有理论,即在现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分析和改进,提出补充观点和优化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的研究和实践需求;二是建构新理论,即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新理论观点或模型。这既包括教师基于自身对外语教学的观察、反思和教学经验积累所建构的关于教学认识的个人理论(theory with a small “t”)(Nguyen et al. 2023),也涵盖通过科学研究和系统验证形成的公共理论(Theory with a big “T”)。前者能与现有知识体系相融合,为教学实践提供个性化的理论支撑;后者能助推学术领域的理论创新,扩展现有知识体系的边界,为学术界带来新的视角和贡献(徐锦芬 2024)。

3.3 教研技能

作为外语教师教研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技能体现于从选题挖掘到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其二级和三级维度如表3所示。

选题挖掘体现外语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洞察力,是一切教研项目的起点(孙璐 2022)。教师需从外语教学实践中识别有价值的研究论题,并明确具体研究问题。该过程涉及两方面能力:识别问题要求教师捕捉教学难点和痛点,了解学生需求和学习障碍,从中发现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界定问题要求教师明确研究问题的内容和范围,为后续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讨论提供清晰方向。选题需反映实际教学中的真问题,具有创新性,以有效推动外语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

文献述评是外语教师参与教研的必备技能。教师需根据选题系统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提炼核心观点和预判研究趋势,发现研究空白(徐锦芬,杨嘉琪 2023),为教研项目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还需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已有文献的优缺点(Kostoulas 2018),评估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文献的全面述评,教师能够明确教研项目的背景和意义,确保其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相关工作指明方向。

研究设计涵盖选取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与分析数据等能力(Borg 2018)。外语教师需审慎选择研究对象,确保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并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教师还需熟练掌握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选用合适工具以有效收集、处理与分析数据,提取有价值的结果。

归纳提炼是指解读数据结果,基于研究发现得出结论,并提供启示。这要求外语教师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准确理解和阐释数据(徐锦芬 2020b),基于研究问题揭示数据的内在含义。此外,教师还应在结果解读的基础上提炼核心结论和研究发现,并指出研究局限性和未来方向,为外语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成果转化指外语教师能应用与传播研究成果。一方面,教师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应用于实际教学以改善教学效果(徐锦芬,雷鹏飞 2020),并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还需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举办讲座等方式传播研究成果,以提升研究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3.4 教研意志

教研意志指外语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它不仅反映出教师面对教学研究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信念,还体现为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抵抗挫折的能力和对目标的专注与执着。教研意志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教研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徐锦芬 2020a),其二级和三级维度如表4所示。


韧性多被视为教师应对教学压力和挑战时,实现自我恢复、适应和发展的能力或品质(Liu 2024)。外语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会面临教学研究资源不足、研究设计困难、考核严苛等多重压力,因此教师的教研韧性至关重要。这种韧性具体表现为教师能够管理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在高压环境下维持较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具备心理韧性的教师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依然能保持积极信念,寻找应对方案,持续进行教研探索与创新。

坚毅指教师在追求长期目标时表现出来的不懈努力和如一兴趣(Duckworth et al. 2007)。坚毅的外语教师能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教研热情和投入,怀有稳定而持久的教研兴趣。这种品质帮助教师在面对长期和艰巨任务时,能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持续开展深度研究和探索(Maiers & Sandvold 2017)。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信心和信念,是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通过内心活动作用于外在行为(Bandura 1997)。在教研意志维度,自我效能感体现为教师对自己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对教师行为选择和挑战应对起到重要作用。高效能感外语教师在教研中更能保持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念,面对研究中的挑战和压力时也能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3.5 伦理素养

外语教育学致力于探究外语教育全过程及其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师在该学科框架下开展教研活动时,不可避免地需与他人交际互动,自然会触及各种伦理问题。因此,道德伦理是外语教师教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职业操守(De Costa et al. 2019)。外语教师伦理素养的二级和三级维度如表5所示。

伦理认知包括外语教师对教研活动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相关伦理规范和学术道德准则的掌握(王文斌 2022)。教师需认识到教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如学生隐私保护、数据保密、学术诚信等,并具备相应的伦理规范知识,能够预防和处理相关问题。伦理认知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道德基础。

伦理情感关涉外语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伦理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同理心和责任感。同理心体现为关怀与理解学生、同事等教研参与者,能够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其权利和尊严(De Costa 2014)。责任感指教师对教研中的自我角色和行为负责,包括对研究参与者、学术诚信、职业道德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教研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避免对他人造成任何可能的伤害。伦理情感是教师进行伦理实践的内在动力。

伦理实践是外语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伦理认知和伦理情感付诸行动的过程,包括行为规范和道德决策。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教研全过程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比如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杜绝抄袭和剽窃等。道德决策指教师面对伦理问题或道德困境时做出符合伦理原则的正确决策。伦理实践既是对教师个人道德操守的考验,也是对健康学术和教育环境的守护。

4.教师教研素养在外语教育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外语教育的保障(李民 2024:8),要求外语教师兼具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因此教师教研素养成为外语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诉求。外语教师的教研素养关系到外语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革新,在推动学科理论建构与深化、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外语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建构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创新

教师教研素养对于建构外语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和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备扎实教研素养的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并有效应用外语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与拓展,从而丰富现有理论体系,为学科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教师教研素养也能促进跨学科融合与交流。外语教育学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王文斌,李民 2017)。通过跨学科的教研合作,教师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的教研方法和成果,丰富完善外语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源自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源自物理学及数学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已得到大量应用,既拓宽了外语教育学的研究视野,也推动了外语教育学的纵深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教研素养还能推动外语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研究项目(Jansz & Schreiber 2021),教师能够开阔自身全球视野,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研究方法,同时将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推向世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研究水平,也能使外语教育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力。

4.2 革新教育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教研素养在革新外语教育实践和提升外语教学质量方面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具备高水平教研素养的教师能够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并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教学实践。他们运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工具开展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以识别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基于证据的教学反思和改进(Hornby & Greaves 2022)能够促进外语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获得更优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具有教研素养的教师注重探索和引入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技术。例如,教师会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整合到外语教学中,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Zhang et al. 2023)。教研活动还可推动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完善。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工具,教师能够系统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并据此有效改进教学。

4.3 坚守育人目标,培养教育人才

外语教育学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打造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外语教师队伍,以满足社会对培养高质量外语教育人才的需求(李民 2024)。教师教研素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动力。一方面,具备教研素养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示范,引领学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侧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敏锐捕捉和深度剖析教育现象背后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自身的教研实践,教师示范从问题识别到问题分析解决的全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学生研究意识与科学探索精神的双重培育,旨在塑造其批判性思维及独立研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石。

另一方面,具备教研素养的教师深谙“做中学”之道(徐锦芬 2020b),积极营造研究导向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利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并为学术领域的发展打下必要基础。这一方式能够确保外语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是培养高质量研究型外语教育人才的关键。

5.结语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教师教研素养不仅关乎教师专业发展,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科创新的关键力量。通过增强教研意识、深化理论基础、锤炼教研技能、强化教研意志和坚守伦理道德,教师能在教研中取得持续进步,推动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全方位的教师素养提升既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还能为外语教育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教研素养是推动外语教育学新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界》2024年第5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孙雨

公众号外联: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

语言治理

欢迎关注

Language Governance Alliance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语言治理
发布最前沿的语言研究信息,发现平淡生活里语言的奥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