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汉英高校官网语篇对比研究
杨延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担任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委员会及国家考评局顾问。2018 年起任教育部教指委英语分指委委员。2021 年起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摘 要:
形象话语研究面对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充分呈现语篇在形象建构中的多种表现。其次是如何从表意需求和语境限制的角度解读语篇的复杂表现。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建立可操作的多要素框架,明确形象话语研究在语篇层面的分析路径,进而对语篇表现进行解读。为使研究更聚焦,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官网为研究对象,对比汉英语篇面对相同预设形象时的不同表现,探索语篇层面的种种表现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形象建构;研究型大学;汉英语篇对比;
文献来源:杨延宁.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汉英高校官网语篇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24,41(5):1-9+80+113.
0
引言
形象建构研究常常起始于语言特征分析,着眼于形象特征描述。本研究选择不同角度,探讨预设形象如何在语言端得到实现。为获得稳定的预设形象,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官网为分析对象。研究型大学定位清晰,形象建构需求明确,催生了利于准确描述的预设形象。该形象带有明显复合性,整合了多种表意需求。一方面,高等级研究是该形象的底色,专业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大众的理解,平易的形象必不可少。反映在此类大学官网上,相关语篇具有新闻属性,但科学色彩同样鲜明。为建构该预设形象,官网语篇需要在两种表意需求之间寻找平衡。为更好揭示这种平衡,本研究将汉英语篇同时纳入研究范畴。在同样的形象建构需求下,汉英语篇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策略。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说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形象建构通常以语篇为最终呈现形式。仅限于词汇和句子层面的语言特征分析很难描述形象建构的整体样貌,也无法揭示形象话语和语境的复杂互动关系。换言之,形象话语研究需要全景式的分析框架,呈现语篇的整体贡献以及语境对形象话语的多维度制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都在形象建构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庄倩,陈新仁2024;钱永红,袁周敏2024)。但相关研究更多地专注于语篇的某项特征,比如主题选择、及物性分布和隐喻使用等等。如何在语篇层面提出整体的分析思路是本研究的重要挑战。一方面,需要集各家之所长,提出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语篇、表意需求和外部语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需要在理论框架中有所体现。在已有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提出语篇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诉求。
01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择
1.1高校官网语篇
官方网站已经成为高校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核心表意需求在于介绍高校情况、凸显自身特色、吸引考生和公众的注意力。受该表达需求制约,高校官网语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鲜明特色。此类语篇以宣传为目的,但和主流新闻语篇明显不同。官网语篇主题较为单一,以高校内部事务为主。同时,此类语篇由高校自行创作,刊登在自己的网站上,自由度比新闻语篇更高。而且,高校已经设计了自身形象,官网语篇需要不断打造和强化该形象。本研究选择的语篇均来自顶尖研究型高校官网。这类高校需要呈现自身强大研究实力和优秀研究成果。官网的大量语篇和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关。因此,研究型高校官网语篇具有二元属性:一方面,此类语篇聚焦科研进步,有学术写作的影子;另一方面,此类语篇有宣传目的,具备新闻语篇属性。二元属性意味着两种力量相互牵扯,共同塑造语篇最终表现形式。
1.2语料选择
研究型大学官网具有较高同质性,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因此,本研究随机选取中美各十所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官网,作为语篇来源。该做法保证了样本来源的丰富性,也能够充分呈现汉英语篇差异。考虑到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关注在于科研实力,本章选取的语篇全部集中于科研主题。中美高校官网的语篇总数量分别为30篇,每所高校3篇。所有语篇出现在2020年1月1日到2023年8月31日之间。汉语语篇长度从500到1,000字不等,英语语篇篇幅在300到800词左右。语篇选择路径明确,和高校官网的设计高度契合。汉语高校官网有独立新闻板块,其中都有“科研进展、科研信息”这样的主题,选择路径清晰。英语高校官网的选择路径从News板块入手,细化到其中的Research部分。
02
语篇分析框架
建立语篇整体分析框架,需要完成大量的前期工作,本文的体量显然难以承受。杨延宁(2024)梳理了语篇研究的四种主要路径,发现传统语篇研究模式都有所侧重,没有涵盖语篇的全部特征。会话分析模式重视语篇的完整性,对语篇外部要素关注较少(Sacks 1992);系统功能模式有完备的语篇和语境分析方法,但未能彻底打通两者联系(Halliday&Hasan 1976;辛斌2023);批评话语分析过度关注语篇外部要素,往往忽视语篇结构(Foucault 1970,1972;van Dijk 1977,1993);叙事分析模式长于呈现表达需求,但是不够重视语篇的语言学特征(Labov&Waletzky 1967;Schiffrin 1981)。
受历史传统和研究意图所限,上述各模式差异明显,各有所长。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对语篇研究路径进行规划和整合,找到语篇分析的核心要素。基于杨延宁(2024)的讨论,规划整合后的语篇研究要素包括:语音特征、词语选择、词类转换、词义归属、信息结构、句式类型、指称成分、衔接成分、词语链条、互文特征和评价手段。这11类要素涵盖语篇研究的主要线索和关键信息,同时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从整体上看,11类要素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别和语篇结构密切相关,有显著的内向性特征;第二类别则更具外向性,指向语篇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它们的分析和解读必须带入具体语境。基于该思路,本文将所有语篇要素划分为:(1)语篇建构类要素;(2)语境指向类要素。前者包括语音特征、信息结构、指称成分、衔接成分和词语链条,后者涉及词语选择、词义归属、词类转换、句式类型、互文特征和评价手段。
语篇建构类要素和语境指向类要素都是最大化的选择,覆盖了语篇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实际研究中,特定类型的语篇很可能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全要素模式动态调整,视研究对象做出相应选择,形成不同分析重点。因需求和目的不同,各类研究选择该集合中的子集,涉及若干种要素。综合这些考虑,本文提出以下的语篇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语篇结构特征居于研究框架中心,五类要素相互协同,搭建语篇整体结构。分析这五类要素,可以呈现语篇建构的完整过程,揭示语篇结构得以形成的基本规律。在微观层面,这些规律以语篇建构要素的分布特征呈现。特定语篇类型中,各类要素及其子类型的分布有迹可循,甚至可以进行预测。在解释和预测中,最重要的考虑是语篇的表意需求。语篇服务于固定的表意需求,其形式是意义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分析语篇建构要素的使用和分布时,表意需求被视作最终决定力量。
语境指向类要素居于研究框架的外围,共六类,其分布特征受到语境的制约。实际分析中,各要素的表现需联系具体语境加以解读。要素的分布不是无序的,它们受制于语篇外部语境,可以在语场、语式和语旨维度得到解读。对此类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语篇和语境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语篇各类特征受到语境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表现;另一方面,语篇的演化也会推动语境的调整。
两类要素各司其责,共同服务于语篇表意需求。换言之,语篇表意需求高于语境限制,甚至可以压制语境限制。这也解释了语篇常有超出语境限制的表现。很多情况下,某个或某些语篇的表现背离预设语境,甚至颠覆了自身语境。比如,即便在正式场合也会有出格的演讲,完全不符合当时语境。说到底,超预期语篇服务于既定的表意需求。为了凸显表意需求,即便破坏语境也在所不惜。比较而言,语篇建构类要素较为稳定,不会出现违反表意需求的情况,也不会有超出预期的分布特征。因此,在图1中,表意需求对语篇建构要素是单向压制关系,而语境限制和语境指向要素是双向互动关系。
03
语篇要素分析
3.1语篇建构类要素
研究型大学预设形象明确,其官网核心表意需求在于宣传研究特色,彰显科研优势,吸引各方关注与支持。同时,还要考虑语篇如何更吸引人,更易于阅读。形式服务于意义,语篇结构受到其表意需求制约。研究型高校官网语篇具有双重表意需求,需要在新闻和科技属性之间找到平衡。如图1所示,语篇建构类要素有五种,即语音特征、信息结构、衔接成分、指称成分和词语链条。高校官网语篇趋近于书面语,语音特征对语篇结构影响有限。因此,本节讨论仅涉及后四类语篇建构类要素。
3.1.1信息结构
语篇信息结构通过新旧信息排列和主述位选择来呈现。新旧信息和主述位之间会形成四种组合关系。其中“主位+新信息”的强调级别最高,常常出现在学术语篇中。而课堂语篇中,“主位+旧信息”更为常见。高校官网语篇在构建高校形象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定的信息结构选择倾向,非常值得关注。语料分析结果表明,汉语语篇的信息结构更接近于课堂语篇,“主位+旧信息”成为最普遍的选择。比如下面这段表达:
我校环境学院……团队与……团队联合攻关,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上。该工作设计合成了超高通量多孔石墨烯膜并利用低品质热源实现了高效可持续的海水淡化。……团队提出了一种制备超高通量纳米多孔石墨烯膜的新工艺,在海水淡化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团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在……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得到了……基金资助。
此类描述在汉语高校官网语篇中极为常见。其中的新信息,比如“膜法水处理技术”和“超高通量多孔石墨烯膜”,都没有放置在主位,反而是研究团队在主位不断出现。很明显,作者强调的是完成突破的研究团队。科技新闻的行为主体出现在句首,而且不断重复,形成相对固化的表达风格。相较之下,英语语篇的主位选择和新旧信息安排更为灵活,比如下面这个段落:
Diawara receives the honor at a university-wide ceremony at Skirball on February 7.Each year,the Martin Luther King Jr.Humanitarian Award is presented to someone within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who embodies King’s“vision of peace,persistence in purpose,and inspirational action.”This year’s recipient is writer,filmmaker,and cultural critic Manthia Diawara,a professor of...While the pain caused by the resurgence of the ugly head of hatred and racial privilege is real and painful on a daily basis,our gains are irreversible. And our struggles for justice,excellence in education,and the tolerance of our differences are the winning ones.
该段落的七个主位中,后四个和新信息重合,获奖人信息仅在开篇出现一次。显然,人物信息不是表达重点。语篇强调的是该奖项背后的价值和理念。这些内容对读者是新鲜的,也是容易引起共鸣的。该写法在英语高校官网语篇中极具代表性,甚至成为规范。这类英语语篇往往通过事件来阐述观点,希望形成高校中的某种共识。应该说,该写法对于高校形象建构非常有帮助,能够引领读者逐步接受高校的理念,耳濡目染地实现宣传目的。语料分析表明,英语语篇的“主位+新信息”模式和汉语语篇的“主位+旧信息”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表明,汉英高校官网语篇在信息结构上呈现明显差异。不断提供新信息是英语语篇的主要架构方式,有助于建构鲜活的高校形象。汉语语篇在结构上更类似于课堂语篇,建构的高校形象较为单调,缺乏新鲜感。
3.1.2指称成分
指称成分包括指示词、人称代词和比较关系词。从汉英对比的角度看,指示词在两种语言中没有严格对应。汉语的“这、这些、那、那些、这里、那里”语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于“this、these、that、those、here、there”。人称代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度最高,对比分析也比较容易操作。相较之下,比较关系的表达更加复杂,在汉英语中有很大差异。汉语表达比较关系的指称成分不如英语丰富。部分英语比较类指称成分,如likewise和otherwise,很难在汉语中找到标准的对应。
本研究对比了汉英高校官网语篇中指称成分的不同表现。总体上看,汉英语篇在人称代词和指示词的使用上没有大的数量差异。但在比较性指称成分的使用上,两者差异明显,如表2所示:
表2说明,英汉语篇都以指示词为主要指称成分,占比达到总量一半左右。汉英语篇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比较性指称成分更占优势,如下面的段落所示:
But now,Theodore Kim,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and his research team have developed new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that allow for faster,more robust,and more accurate ways to depict thes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They are described in three papers that will present this week at...For all the advance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computer animation in the last few decades,there are still some physical phenomena that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particularly tricky to capture.One of these is cre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hair that look and move realistically....At a time when there are calls for animation studios to have wider ethnic and raci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ir stories,diversifying hair types is critical.
该段落的构建是以比较性指称成分为基础,在比较中不断展开语篇,同时强调该研究和其他研究相比的独特之处。在英语高校官网上,这种语篇建构方式是科研类新闻的主体。通过比较来呈现最新研究的价值,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高校的领先程度。汉语高校官网中,比较性指称成分的比例较低。语篇的建构大多为单线索,通常不涉及其他研究,如下面的段落所示:
近日,……课题组在非厄米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实验实现了声学体系中的反宇称-时间(APT)对称态,并研究了拓扑缺陷态的声局域模式随宇称-时间(PT)对称相变的变化规律。在声学系统中,受到声天然增益介质的缺失限制,如何实现声学APT对称相态并观测不同PT对称相下声拓扑态的能量局域特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将增益和损耗非厄米因子引入到声学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中。通过理论推导,发现非厄米因子的强度可以调控系统的PT对称性。
单线索的语篇建构方式会降低比较性指称成分的使用量。这种建构方式的优势在于充分描述科研成果,细节更丰富。但高校官网语篇以普通人为预设读者,并不需要呈现过多细节。为突出高校的研究实力,比较无疑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英语语篇的处理方式显然更加契合高校官网的表意需求。
3.1.3衔接成分
衔接成分有三类,即阐释、拓展和加强。高校官网具有新闻属性,对三类衔接成分有不同选择。新闻语篇陈述事实,介绍事件的发展,不会在逻辑关系上花费太多笔墨。换言之,阐释和拓展类衔接成分应成为高校官网语篇的主要选择。即便涉及加强类衔接成分,也会集中于时空子类型,用于高校重要事件的时间顺序标定。这些预判基于高校官方语篇的新闻属性。一旦科技属性加入其中,语篇的具体表现一定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标注了汉英语料中的衔接成分,其实际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数据看,汉语语篇中的衔接成分确实以拓展类型为主体,符合新闻属性预期。即便有少量加强类型衔接成分,也是以时空顺序架构为目的,比如下面段落中的“之后、先、再”等表述:
转至……第一附属医院后,胸外科协同心脏外科为患者进行了多学科会诊,之后再次组织心脏中心、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心外ICU展开多学科大会诊。……经过多学科反复讨论,团队制定了同期实施经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左肺舌段切除术的治疗方案……具体来说,先由心脏中心心外科团队实施……,再由胸外科团队接力,实施……,优先解决患者……问题。
英语语篇的情况有所不同,三类衔接成分的分布比较均衡,拓展类型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加强类型使用相当频繁,并不完全反映新闻语篇的特点。比如下面这段表达:
At a recent hearing of the U.S.Senate’s Finance Committee,Sen.Ron Wyden asked Yale health economist Zack Cooper for his insights into how hospital mergers affect the country’s workforce.Throughout the June 8hearing,Cooper walked senators from both parties through the latest and best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ces of hospital mergers,..Therefore,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se findings with lawmakers embodies the Tobin Center’s mission to not only produce world-class,data-driven research on policy-relevant issues,but also to expand the impact of that work by regularly engaging with policymakers at the local,state,and federal levels.On account of this,the center’s efforts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lawmakers is paying off.
其中的“therefore、on account of this”都是典型的加强类衔接成分,而且语义指向因果和逻辑关系。这种情况表明,英语语篇已不限于单纯地陈述事实,建立内部逻辑关系成了更高的追求。换言之,科技写作的特点在英语语篇中也有所展现。科技与新闻并重,塑造了英语高校官网语篇的写作风格,使语篇更具有理性色彩,也更能满足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需求。
3.1.4词语链条
词语链条的语义关系包括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搭配等类型。通过对语料中词语链条的梳理,本研究发现英语语篇中词语链条数量更多,词语链条涉及的语义关系也更丰富。该差异在下面的汉英语篇的对比分析中展现得非常清楚:
(1)The 2016 U.S.presidential election raised significant concerns among academics,political observers,policymakers,and others about the role social media played in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during the campaign and the concurrent rise in polarization.So when Andrew Guess..was given the chance to use de-identified primary data from two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platforms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2020 election,he leapt at it.
(2)Guess and his 16 academic collaborators joined with researchers from Meta,the parent company of Facebook and Instagram,to explore how changes in those platforms’delivery of content affected users.The first of the team’s work was published this week.Guess is the lead author on two of the Science papers.One looks at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the feed-ranking algorithms on Facebook and Instagram,and the other explores what happens when reshared content is removed from users’Facebook feeds.
(3)They found that moving users out of the algorithmic feeds“substantially decreased the time they spent on the platforms and their activities.”The move also affected the kind of content users saw,with“political and untrustworthy content”increasing on both platforms,“uncivil and hateful content”decreasing on Facebook,and“content from moderate friends and ideologically mixed audiences”rising on Facebook.
(1)近日,……高校助理教授……在金融学国际顶级期刊Review of Finance发表题为“……”的合作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市场环境下,中央银行核心数据发布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2)该研究发现,在2010至2019年的样本区间,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重要金融统计数据的前几日内,若当月数据发布时间相对较晚,中国A股市场则存在显著为正的溢价,该溢价程度与其后公布的数据内容不相关,却与数据发布时间的早晚相关。同时,每月公告前窗口期内针对M2的预测误差较低,说明市场在公告前的不确定性下降。为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基于信息内生理论框架,讨论了中央银行在不提前公布数据发布日期的情况下,市场投资者在公共信息即将到来之前的信息获取行为。
(3)研究发现,在一个公告周期中,若数据发布延迟,没有信息的投资者会提前增加其信息获取强度,导致市场不确定性水平整体降低,推高资产价格形成预公告溢价。该论文进一步使用百度搜索指数刻画了没有信息的投资者的信息搜索强度,以验证理论假说。实证结果显示,数据公告发布时间越晚,事前关于金融统计数据的相关搜索强度越高。
汉英语篇分别来自中美顶尖高校官网,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涉及网络数据,语篇也都是三段式结构。但汉英语篇在词语链条上的表现明显不同。英语语篇在不长的篇幅内建构了四条词语链。第一条以election为核心,包括political、policy、polarization等下义词,明确了研究的主题。第二条指向学术研究,包括academic、researcher、paper等近义名词,同时和publish构成搭配关系。第三条以“改变”为主题,包括change、remove、reshare、move等词语。最后一条词语链条指向effect,涵盖了increase和decrease两个下义词,同时涉及affect这样的动词搭配。四条词语链条之间相互支撑,在较小篇幅内提供了大量信息。
相较之下,汉语语篇的词语链条较少,其中最为明显的一条由“数据”和“信息”反复出现构成。另一条词语链条由“影响、作用、导致、推高”几个词构成,阐明“数据”和“信息”带来的影响。两条词语链之间有明显的语义联系,语篇焦点集中,没有提供其他视角。从整体上看,本文选取30个英语语篇中,平均词语链数量到达了3.78,而30个汉语语篇的平均值为1.79。考虑到汉英语篇篇幅相当,前者的信息量显然更大,结构也更加稳固。
从上述分析看,英语语篇结构在整体上更好地体现了双重表意需求。首先,英语语篇的“主位+新信息”选择倾向保证了内容的新鲜感,可读性更高,有利于平衡科技主题的沉重感。汉语语篇在这方面有欠缺,主位部分多重复旧信息,学术写作的气息更加浓厚,对新闻属性顾及不够。其次,英语语篇词语链条更加丰富,在有限篇幅内,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信息。而且,多词语链的存在将研究内容引向学科和校园之外,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高校研究活动的意义。汉语语篇的词语链条偏少,更加注重研究本身。如果是学术写作,这种语篇建构方式自然没有问题。但考虑到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需求,汉语语篇有必要增加词语链条的数量,为研究主题提供更多外部信息。和汉语语篇相比,英语语篇使用了更多的比较性指称成分。该差异和词语链条多寡密切相关。在词语链条较多的情况下,比较性指称成分才会大量出现。英语语篇使用更多的加强型衔接成分,而且集中于逻辑关系的建构。该特征使英语语篇突破了新闻语篇限制,表现出新闻和科技的双重属性。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该做法有利于体现语篇独特的表意需求。综上所述,我国高校需要在官网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建构结构更加复杂的语篇。这些调整有利于树立既专业又具有吸引力的研究型大学形象。
3.2语境指向类要素
研究型大学有预设形象,可以通过语境三大维度来解读。在语场维度,此类高校官网以科学研究为最重要主题;在语旨维度,官网语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在语式维度,此类语篇的正式程度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换言之,研究型高校的预设形象既专业又平易,语境各维度的力量相互制衡。建构大学形象的过程中,汉英语篇中的各类语境指向要素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图1所示,语境指向要素包括词语选择、词义归属、词类转换、句式类型、互文特征和评价手段。前三个集中于词语层面,后三个则贯穿了整个语篇。
3.2.1词语选择
研究型大学预设形象明确,语场、语式和语旨对汉英语篇影响相同。但是,汉英语篇展现了不同的词语选择倾向。下面两个段落主题相近,同样是介绍新技术手段,但是词语选择上有明显不同。
Using scaffolds made of folded DNA,MIT engineers have come up with a new way to precisely assemble arrays of quantum rods.By depositing quantum rods onto a DNA scaffold in a highly controlled way,the researchers can regulate their orientation,which is...This makes it easier to add depth and dimensionality to a virtual scene.“One of the challenges with quantum rods is:How do you align them all at the nanoscale so they’re all point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says Mark Bathe,an MIT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senior author of the new study.“When they’re all point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on a 2D surface,then they all have the same properties of how they interact with light and control its polarization.”
为突破上述成像深度分辨率极限,我校光学与光学工程系龚雷课题组与……开展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结构光场照明的三维单像素成像新方法。该成像方法实现了接近衍射极限的三维光学分辨率,将……提高了两个量级,实现了无标记单细胞的高分辨体成像。研究团队将该新型成像技术称为基于三维空间光场照明的单像素显微术并搭建了原型显微镜。该单像素显微镜能够在390×390×3800μm3视场范围内以接近衍射极限的光学分辨率,2.7-μm的横向分辨率和~37-μm的轴向分辨率,对物体的光吸收分布进行精确的三维成像。团队采用3D-LFI-SPM成功实现了对藻类活细胞的无标记体成像,并基于此实现了细胞的空间原位计数。
英语段落的词语难度受到了控制,没有使用量子领域的专业词汇,反而通过类比方式说明该技术的特点。其中的DNA、scaffold、array、engineering等都是科普级词汇,不会给读者带来大的阅读障碍。汉语语篇的词语难度要大得多,其中的“衍射极限、空间原位”等专业表达,即便对该领域之外的研究人员也构成了阅读障碍。从语料分析的整体情况看,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汉语语篇的专业术语非常密集。该做法固然满足了语场维度研究型高校形象建构的需求,但明显偏离了语旨维度的设定。出现该现象,还是因为汉语语篇对读者群体的定位不够准确。专业研究人员不会到高校官网阅读最新科研信息。大量读者是校外普通人员,甚至是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的高中生。面对这样的阅读群体,适当压缩专业词语数量,可以更好地满足预设形象的建构要求。
3.2.2词义归属
词义归属和词语选择位于同轴线的两端,前者关注相同词语如何呈现不同语义,后者分析相同语义如何由不同词语表达。研究型高校官网既要体现专业形象,又要照顾读者感受。概括性词语常常被赋予多种语义,这是汉英语篇中都可以观察到的情况。从语料看,双方的具体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下面这段英文表述中,最关键的词语是STING。该词语是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的缩写形式,含义非常丰富,也是近期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在高校官网这类宣传性语篇中,如何处理这种专业性词语是非常大的挑战。
A signaling protein known as STING is a critical player in the human immune system,detecting signs of danger within cells and then activating a variety of defense mechanisms.STING is primarily on the lookout for DNA,which can indicate either a foreign invader such as a virus or damage to the host tissue or cell.When STING detects that danger signal,it can turn on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pathways:The mechanism by which STING stimulates interferon production is well characterized,but it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how it activates the other two processes.
该段落出现在语篇开头,为后续研究成果铺设背景信息。在有限篇幅内,该段落提供了STING的多种语义指向,包括其性质、作用和工作机制。读者在完全不了解STING内涵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该段落中,STING在具体上下文中呈现特定语义。而且,解读的词语都较为浅显,比如player、lookout和signal。通过这些解读,STING被赋予了多种语义。汉语语篇中同样有此类语义赋予的需求,但做法有所不同,比如下面这个段落中的“测量”。
对于大靶面探测器高精度测量,研制团队攻克了低温工况下高精度平面度非接触测量的难点,基于激光三角测量法提出了适合于传感器低温封装工况下的差分三角测量方法,在真空封装下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5%,重复测量精度能达到±2μm。并在此基础上完成DTS测量仪的研制,并最终完成WFST主焦相机低温工况下的测量。目前WFST主焦相机已经完成研制,运往冷湖和望远镜本体进行安装和联调联测。
作为语篇中的关键词,“测量”本身的语义指向非常模糊。为说明其具体含义,该语篇几乎在每个“测量”之前都加入了修饰语,比如“高精度、非接触、查分三角、主焦相机”等等。这些修饰语为“测量”赋予了具体的语义指向,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
上述情况是汉英语篇的典型做法。汉语语篇的词义归属更多借助上下义关系建构,英语则比较倚重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段。两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但形象建构的效果不同。汉语“修饰语+概括词”的方式提升语篇的正式程度,在语式维度并不完全符合预期。汉语科普类写作中,已经开始使用比喻来解读专业词汇。比如以“砖块”来指代粒子,以“水泥”来比喻粒子之间的作用力。该思路有效降低了语篇正式程度,值得高校官网借鉴。作为对照,英语语篇中广泛使用比喻和隐喻的做法,更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双重形象的建构。
3.2.3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观察语篇中环境化、过程化、性状化和名物化的分布特征(杨延宁2024)。从语场维度看,名物化和研究主题高度相关。本研究选择的语料聚焦研究主题,名物化比例偏高在意料之中。但也要注意到,高校官网语篇需要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语旨维度进行调整。这种努力会影响到词类转换的分布特征。表4对比了汉英语料中词类转换的分布特征:
如表4所示,汉语语篇名物化趋向更加突出,而英语语篇更倾向于性状化表述。英语语篇的名物化程度通常比汉语语篇高(Yang 2011)。在高校官网上,这种情况发生了翻转。更反常的是,英语语篇以研究为主题,但其性状化比例甚至高于名物化。这种表现明显不同于科技语篇中名物化占绝对优势的情况(ibid.)。对比下面两个段落,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A new genetic variant that protects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 has been identified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led by...The newly identified variant occurs in a different gene than the genetic variant from another individual in the same family,whose case was reported in 2019.But the new variant points to a common disease pathway.Insights from the team’s findings also pinpoint a region of the brain that may provide an optimal treatment target in the future.
该研究解析了……的分辨结构,明确了……的结合模式。这项工作不仅阐明了……的运转机制,而且有助于……的改良,指导……抑制剂的开发。
英语段落呈现了英语语篇中典型的性状化表达方式,即双修饰语的使用,“new generic”和“common disease”均属此类。这种结构有效地压缩了多种信息,同时避免了句式臃肿,而且该结构的被修饰成分选择了简单的词语,比如target和pathway。这和科技语篇中常见的“-tion”和“-ment”类型的名物化表述有明显区分。换言之,重要信息集中于性状化表述,名物化表述反而不突出。从语料分析的情况看,英语语篇对名物化进行了类型和难度上的控制。从语式维度看,这种抑制名物化、强化性状化的做法减弱了语篇正式程度。在语旨维度,上述特征降低了阅读门槛,拉近了和读者的关系。应该说,性状化和名物化比例变化,使英语语篇更贴合研究型大学的预设形象。
汉语段落展现了汉语中典型的词类转换模式,重点在于名物化表达。段落中的“分辨、结合、运转、改良、开发”都在语义上实现了名物化。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转化为“分辨……”“结合……”这样的动宾结构,使其更加符合口语习惯。但汉语官网语篇选择将事件过程名物化。有趣的是,这些名物化表述引入了新的动词,叠加为“指导……开发”这类复杂动宾结构。这种叠加必然加大过程化的趋势,是名物化的副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何表4中过程化比例同样较高。上述名物化叠加过程化的方式,几乎成为汉语新闻和宣传类语篇的标配,甚至成为被刻意模仿的表达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降低语篇正式程度,也无助于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在语式和语旨两个方向,都无益于大学预设形象的建构。
3.2.4句式类型
本节观察语料中的六种句式,即物质、关系、心理、言语、行为和存在。从语场角度看,研究型主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引发关系句式的使用。而语旨方面,为拉近读者距离,言语和心理句式成为可能的选择。从语料分析的结果看,英语语篇的句式类型分布比较符合预期。汉语语篇有所偏离,研究主题得以有效呈现,但人际沟通需求表现不足。对比数据如表5所示:
从表5不难看出,汉语语篇中的关系句式比例最高,与之接近的只有物质句式,言语和心理句式的表现都不突出。下面这段文字展现了这种现象何以出现。
该研究基于……数据,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对比了……的差异\\1,发现……和……,呈现出特异性的改变模式\\2,并揭示了……的关联\\3,为……提供了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4。研究团队发现\\5,第一,对皮层表面积来说,相比……的显著减少,……只有少数脑区有显著改变\\6;第二,对皮层厚度来说,相比……的显著增高,……没有脑区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7;第三,跨诊断家族共病组中,……未显示出显著关联\\8;第四,遗传分析发现\\9,……的富集通路是不一样的\\10;第五,细胞特异性分析显示\\11,……和……相互关联\\12。
在该段落的12个小句中,有七个属于关系类型(2、3、6、7、8、10、12),主要用于说明研究发现。这种呈现方式贴合高校官网的研究主题,但对读者而言过于单调。相较之下,英语语篇中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的比例接近。例如下面这个英语段落中,共有六个物质类型小句(1、2、4、5、6、7)和五个关系过程小句(8、9、10、11、13)。
A new study led by...found that the collision had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1:It launched a cloud of boulders from its surface\\2.And,as the paper notes\\3,smaller rocks flying off into space could create their own problems\\4.Given the high speed of a typical impact,a15-foot boulder hitting Earth would deliver as much energy as the atomic bomb that was dropped on Hiroshima\\5.Fortunately,neither Dimorphos nor the boulder swarm have ever posed any danger to Earth\\6.NASA chose Dimorphos\\7 because it was about 6 million miles from Earth\\8 and measured just 581 feet across\\9—close enough to be of interest\\10 and small enough\\11,engineers reasoned\\12,that...would be able to change the asteroid’s trajectory\\13.
物质过程的使用频率增加和该段落中表述中心的设置有关。研究结果和研究背景同样受到重视,作者试图建立研究的完整图谱,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研究的来龙去脉。该写法在部分汉语高校官网上已经出现,但是普及程度远低于英语。更多情况下,还是就事论事地描述研究发现和研究贡献,其结果自然是关系类型句式大量涌现。汉英语篇比较,前者研究主题完成度更高,后者更适合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就研究型大学既专业又亲和的预设形象而言,英语语篇的兼顾性更好。
3.2.5互文特征
互文特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语体嵌入。间接引用和学术写作高度相关,直接引用常见于新闻报道。这两种互文形式在语料中都能观察到,但以直接引用为主。从语料分析结果看,汉英语篇的互文特征差异明显。英语语篇的直接引用达到了总词数的41.3%,而汉语语篇中仅占总字数的3.6%。英语语篇中典型的直接引用如下所示:
Since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graph,humans have been able to communicate across great distances in realtime.Today,we can choose among myriad technologies to connect with colleagues and loved ones in different time zones,countries,and continents.These technologies create a telepresence—a sense of nearness between living beings separated only by space.“The purpose of telepresence is to connect people who are alive,”says Hiroshi Ishii,the Jerome B.Wiesner Professor of Media Arts and Sciences at the MIT Media Lab,where he directs the Tangible Media research group.“But what about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who are no longer with us?That is the aim of Tele Absence,our speculative design project.We attempt to bridge the vast emotional distance caused by bereavement.To create the illusion that we are communicat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a loved one who has departed.And to discover whether this illusory communication can help soothe our grief.”
如该段落所示,英语语篇常引用研究者本人的观点,在形式上接近普通的新闻报道。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个人信息准确,鲜有新闻报道中模糊信息来源的做法。大量引用研究者的表述,有利于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研究者通常以较为平易的方式介绍研究内容,减弱了语篇正式程度。汉语语篇的互文特征不显著,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损失了非常重要的形象建构途径。
3.2.6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在高校官网中的使用率很低,汉英语篇均是如此。评价手段涉及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维度,重点在于态度系统。态度系统又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方向。情感以个人感受为基础,鉴赏发生在美学层面,和高校官网关系不大。判断针对客观事实,无论在学术语篇还是新闻语篇中,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实际情况是,汉英语篇的判断表达使用量都非常低,每个语篇只有一到两处,比如:
团队采用3D-LFI-SPM成功实现了对藻类活细胞的无标记体成像,并基于此实现了细胞的空间原位计数。未来3D-LFI-SPM可拓展至多光谱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功能成像应用前景。
Success or failure from the three testbeds will be measured in a variety of ways.The most important test for DOLCE is that the structure completely deploys from its folded-up configuration into its open configuration.
这些表达集中在语篇结尾处,描述整个研究的价值。该现象和研究型大学的预设形象有很大关系。高校注重事实,对自己的科研成果秉持客观态度,不会刻意做出评价。而且,高校官网刊登的研究内容具有高度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排斥评价内容的出现。两种力量叠加,评价手段必然被压制到低点。
3.2.7语境指向要素总结
受研究主题制约,汉英高校官网在语场维度的特征相似,差异主要和语式及语旨有关。汉语语篇在语式和语旨方面的表现不如英语语篇理想。在词语层面,汉语语篇专业术语较多,语义归属方式提升了语篇正式程度。加上名物化比例较高,汉语语篇的正式程度进一步强化,不利于拉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表达研究主题,英语语篇的专业术语更少,修辞手段更丰富,有效降低了语篇正式程度,为读者设置了较低的阅读门槛。小句层面,汉语语篇的句式类型集中于关系句式,更加趋近科技写作。同时,双方在互文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英语语篇大量引用研究者表述,类似于新闻报道。汉语语篇既不采用新闻中的直接引用,也不提供科技写作的间接引用,使语篇基本丧失了互文特征,放弃了重要的形象建构手段。汉英语篇在评价手段上表现相似,都维持较低使用率。该特征和研究型大学预设形象的复杂性有关。新闻和研究两大主题相互平衡,使高校官网语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汉语语篇正式程度较高,英语语篇则更加平易近人。就研究型大学的预设形象而言,汉语语篇的背离度更高。
4
结语
研究型大学拥有独特预设形象,其官网的表意需求呈现二元性。语义追求上的复合性会引发语篇形式的特殊表现。比如,高校官网需要充分考虑新旧信息的安排,以更轻松的方式呈现阅读难度较高的内容。虽然汉英语篇都在尽力平衡双重表意需求,但具体表现明显不同。英语语篇的整体处理方式优于汉语语篇。在信息结构、词语链建构以及衔接成分和指称成分的使用上,都能够更好地兼顾语篇的科技和新闻属性。汉语语篇更加接近科技语篇,在结构上有学术写作的影子。
独特的预设形象转化为语境三大维度上的明确要求。在这些要求之下,部分汉英语篇要素展现出了相似性。比如,汉英语篇都回避了评价手段的使用,实际上是在新闻和科技双重力量下的折中状态。在其他语境指向要素上,双方展示出了更多的差异性。英语在语式和语旨维度都更加趋近于新闻语篇,同时在语场维度坚持学术写作特色。汉语语篇在语式和语旨维度受学术写作的影响更大。虽然汉语高校官网在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贴合语境的要求,但是整体上依旧较英语语篇逊色,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研究表明,即便指向相同的预设形象,跨语言的语篇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换言之,相同的表意需求未必会带来相同的语篇表现,预设形象和最终形象之间很可能出现较大落差。为了探寻形象建构的真相,未来研究必须找到可依托的分析路径,才能在语篇层面落地。本研究提出全要素分析框架,开展多个视角的语篇分析,正是这种想法的初步尝试。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研究》2024年第5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孙雨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
语言治理
欢迎关注
Language Governance Alliance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