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网格不仿真?导热硅脂层说NO!

文摘   2024-10-25 05:50   英国  
在热仿真建模中,发热器件和散热器之间的界面热阻不可忽略。
如下图所示,温度将在界面两侧发生跳变:

图来自论文:《Enhancement of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with carbon nanotube arrays

为减小这一界面热阻,通常涂覆一定厚度的导热硅脂,其实际厚度约为0.1mm的量级。
常规的做法是将导热硅脂层建成一个三维的块,然后与其他区域一同生成网格并求解;由于硅脂层与相邻区域的几何尺寸差异极大,这一做法会导致网格生成困难或网格数量极大,进而影响温度场的快速求解。
实际上,在许多热仿真软件例如COMSOL中,对于这一典型的薄层问题早已经有简化求解方案。
例如两个不锈钢圆柱体之间有一层很薄的陶瓷材料,这个可以类比于发热器件和散热器之间的导热硅脂。

在COMSOL中可以使用无网格的薄层模型去等效。通过将薄层结构表示为边界(一个界面)来简化几何结构,大大减少网格。在复杂几何结构中,这一简化可以显著减少仿真所需的内存用量和时间。
在COMSOL中,这个边界采用“薄层”特征来代替,有三个选项:热薄近似、热厚近似和常规。
这一薄层不仅可以代表单层材料,也可以代表多层薄材料压接在一起的情形。例如,单层材料可以用于导热硅脂层建模,而多层材料可以用于芯片和焊接层的复合层建模。
1、热薄近似:

薄层法向的温差可忽略不计,整个厚度方向只有一个温度,主要考虑在切向方向的热传导。一般适用于相对于周边材料而言导热极好的薄层,因此其厚度方向的温差忽略不计。
2、热厚近似:

切向方向的热传导可忽略不计,只考虑法向的热传导,厚度方向只有两个温度,Tu(上表面)和Td(下表面)。一般适用于相对于周边材料而言导热极差的薄层,因此其切向的传热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3、常规:

如果没有把握以上哪个模型更贴近实际情况,则同时考虑切向和法向的热通量。
对于发热器件和散热器之间的导热硅脂,其导热率远远低于临近的铜或铝,因此采用热厚近似即可。
~彩蛋~
实事求是地说,以上的仿真技术只考虑了导热硅脂层的导热热阻,而实际上,即使填充了导热硅脂,界面热阻仍然由两部分组成:硅脂导热热阻(即硅脂厚度除以硅脂导热系数)+硅脂与固体的接触热阻R_contact。

接触热阻与生俱来,长期被忽略。当前技术、工艺环节过分迷信导热硅脂或者陶瓷导热片的高导热系数,造成成本增加。

而硅脂与固体之间的接触热阻有多大呢?我们留待下回分解

吾爱传热
分享传热学新知,游于工业界与学术界,主要涉及相变传热、冷却系统、微通道、流热耦合快速计算、降阶热模型等领域,以及EES (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COMSOL等软件应用,在工程设计人员之间建立高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