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陈刚院士学习如何选择方向和凝聚团队

文摘   2024-09-01 07:10   英国  

8月初的ASME微纳尺度传热会议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如果再回忆说有什么收获,不看论文集的话,实在是记不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实验数据仿真像。翻阅相册,倒是有一些无关具体术内容触动,想要和大家分享,例如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如何凝聚团队以可持续地创新。

这次会议开幕的演讲人来头不小,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陈刚(Gang Chen),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还曾因“中国行动计划”而被美国司法部拘捕过(反倒成了一层光环)。早些年,我作为一个底层的科研民工,已听说过陈刚院士(团队)在纳米尺度的辐射定律方面做出了颠覆性发现;多年以后再聆听他的报告,题目又是对蒸发这一基本物理现象的重新思考,真真是无颠覆不学术。

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大家一定很好奇他的研究方向从何而来,为何能屡屡有颠覆性发现。这不,讲座一开始,他首先请出来他的博士导师,Chang-Lin Tien田长)——这又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美国著名的传热学专家,也正是微纳尺度传热学的倡导者之一。

陈刚在与田长霖的交流中,曾经探讨了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总结成下图中的Boelter-Tien Paradigm(Boelter-Tien模式)。Boelter是田的博士导师,Chang-Lin Tien一直牢记着Boelter的教导——“做研究,需要了解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东西,推向极致。”——具体地,就是在温度、热流和尺度等方面研究其极限情况高温(燃烧)温学、高热流(热管低热流(绝热小尺度(纳米技术大尺度(航天)。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陈刚分享的这个“Boelter-Tien模型”指出了在学术界取得成功的范式。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追求极限,打破极限。

再去回顾会议上的论文和研究,大部分研究方向都能够用这个模型解释。

然而这里所谓的成功,还只是讲了客观对象的选择,仅仅是成果的产出;成功理应包含更丰富的含义——

成人与成己

成人成己的含义也不能局限于工作上的成果,还应包含更广泛的人本精神,例如被看见、被尊重,例如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

从陈刚的PPT风格,就能够瞥见这样的精神:每一页引用其团队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标注其姓名,而且还贴上了其个人照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当我代入其人去体会,会觉得这样的团队领导人让每个做出贡献的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被看见”,这是一种无形的暖心的作用。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工作者,更多的是“隐姓埋名”,集体优先这当然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工作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普遍的缺乏有个性的研究,普遍的缺乏有创见的研究或者即使做出有个性、有创见的研究,这样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而是很容易被张冠李戴,为他人做嫁衣,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

如果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又怎么会有甘愿坐冷板凳的潜心研究。不知道是否有人精神境界如此高超,不知道是否有人对工作如此的痴迷,不知道是否有人甘愿被当成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如果只是如同牛马一样去产出知识成果,不考虑作为人必然有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问题,这样的创新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这些年看到了不少轻生的研究工作者,其中不乏履历十分优秀的,所报道的原因也大抵是严厉的成果考核机制等。幸运的大多数呢,在如此的高压下,又如何能保有一颗热爱的心?先活下去吧,苟住意味着一切。

工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支点,它会撬动我们每个人不为人知的包袱与痛处,而如何去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困扰,也是工作的意义之一。

吾爱传热
分享传热学新知,游于工业界与学术界,主要涉及相变传热、冷却系统、微通道、流热耦合快速计算、降阶热模型等领域,以及EES (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COMSOL等软件应用,在工程设计人员之间建立高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