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制度趋向多样化、分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班级生源结构多元化、生源基础扩大化现象日趋明显,如何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实施扬长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差异化教学,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聚焦“同班异层”个性化教学需求,针对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普遍存在的“资源内容同质、学习路径单一、评价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应用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程实施、诊断改进的全过程,构建了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三层级、三路径、双画像”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创新数字化资源分层级建设的方法,建成覆盖7大专业群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和课程中心
学校按照“开课必上线、线下必线上”的基本原则,制定《在线课程建设与实施管理办法》,指导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课程上线比例达到98%。全部在线课程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开发三层级颗粒资源,解决了数字化资源个性化设计不足、冗余不够的问题。
1. 校企协同设计差异化课程。
学校按照“既坚持底线标准,又留有拓展空间”思路,协同中国铁路集团广州局、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行业企业专家,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每门课程逐级解构为“模块(项目或任务)-积件(微课)-素材(颗粒)”(如图1所示),构建课程知识技能树。每个知识技能点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设置从低到高的三层级目标,打造出结构化课程650门。
图1 知识技能树构建路径
2. 校企协同开发高冗余资源。
学校制定视频、音频、图片、动画、虚拟仿真等9类资源规范和模板,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借鉴德雷福斯技能进阶模型,每门在线课程开发对应“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的三层级菜单式颗粒资源(如图2所示),建成覆盖学校7大专业群的数字资源中心和课程中心,建成在线课程650门,25所院校共建共享,实现了资源供给侧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图2 数字化资源分层级建设的方法
(二)提供三条学习路径,利用知识地图和学情分析工具导航推荐,形成了“分路径-导向式”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
学校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要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每门课程提供三条进阶式学习路径,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学习阶段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每条路径以知识技能点为单元,横向上以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情境资源靶向牵引,纵向上从三层级资源个性化选择推荐,解决了学习路径单一、自主学习易于“迷途”的问题。
1. 每门在线课程提供学习三路径。
按照“素材(颗粒)-积件(微课)-模块(项目或任务)”逆序重构,每门在线课程构建知识地图,提供“初-中-高”三条学习路径,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完成后,支持学习者重选路径进阶提升。
2. 每门在线课程提供知识地图靶向牵引自学。
学习者在知识地图导航下,“沉浸”于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游戏型、通关式资源靶向牵引自主学习,如图3所示。
图3 以“中”路径为例,“分路径-导向式”个性化学习模式
3. 学习平台依托学情分析工具提供资源推荐服务。
以知识技能点为单元,按照知识技能点实施单元自测,学情分析工具依据自测结果智能推荐其他两级资源,以便学习者巩固深化或转入后续学习。
(三)开发精准评价学习效果的工具,实施两次“双画像”评价,评价结果回归课堂应用
学校适切教学诊断与改进需求,从知识掌握、能力达成、学习偏好三个维度,研制18个指标、59个观测点的在线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学习行为记录数据挖掘系统”等19个软件,建成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系统;课前、课后分别对学习个体和班级实施两次“双画像”评价,评价结果回归课堂应用,解决了线上线下学习评价脱节、评价结果回归课堂不足的问题。
1. 实施两次“双画像”。
学校聚合课前课后在线学习行为数据、互动数据、练习数据和课中学习测试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模型,从知识掌握、能力达成、学习偏好三个维度,对学习个体和班级两次“双画像”。画像生成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学习者单次画像模型生成过程图
2. 构建第一次“集体画像”和“个人画像”。
课前,根据在线学习数据生成一张该教学班级的“集体画像”和该班每名学生的“个人画像”。教师根据班级的“集体画像”和学生的“个人画像”,明晰学情,设计课堂教学策略;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3. 构建第二次“集体画像”和“个人画像”。
课后,根据课堂授课后学生在线测试和在线学习数据第二次生成一张该教学班级的“集体画像”和一张该班每名学生的“个人画像”,教师依第二次“集体画像”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并形成整改策略,依第二次“个人画像”评定学生成绩,并开展针对性辅导,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学生根据第二次“个人画像”,补齐短板,自我调整,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一)校内深入应用,师生广泛受益
1. 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高职学生是最大受益者。学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泛在学习,学生满意度高。广东省高职质量年报对我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2020)显示:一、二年级课堂育人满意度分别为93.37%、91.81%,比全省平均高3个百分点;课外育人满意度分别为94.63%、91.15%,比全省平均高4个百分点。
2. 以教学应用为根本,提升了教师的数字技能
学校主持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2个(全国铁路院校排名第1)、省级4个、校级12个;建有精品在线开放课国家级1门、省级12门(广东省排名第4)、校级135门;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15门;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0年全国铁路院校唯一),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和课件大赛一等奖4项,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成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建设分层级颗粒资源20TB,358门校级混合式、64门信息化示范课程;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57本。
(二)校外推广辐射,惠及数字资源洼地
1. 成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国内25所院校资源共享
学校牵头成立轨道交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准入、更新、共享、转换、保障”5项制度,国内25所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7年为轨道从业人员提供账号2.2万个,资源使用率、下载率国内领先。
2. 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国门
学校依托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和东南亚轨道交通职教联盟,汇集近万个微视频、5万多条高铁素材资源,推广至老挝等6个东南亚国家。
(三)媒体广泛关注,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1. 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出版《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专著2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2篇;获“学习行为记录数据挖掘系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19项。先后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装备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场合作经验介绍15次,吸引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60余所院校来校学习,在国内12所院校全面应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 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案例在2021中国国际职业教育博览会展出;《中国教育报》以“数字化资源赋能精准教学”为题深度报道;《广州日报》以“广州推进首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题进行报道;新华网、南方网等网络媒体多次转载和报道50多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分享优秀教学成果,传播教育教学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
【需要“教学成果奖申报”“教研项目申报”“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方面的交流、指导、辅导的单位或老师,可以私信我~~~】
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