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材:一名农村普通中学教师的特级教师、名师养成之路!

文摘   2025-01-03 06:29   安徽  

“我是一名地道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毕业年级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我坚守农村,立足课堂,坚持走教学、阅读和写作之路。我无法定义别人眼中的“幸福”,但为人师者,迎难而上,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回望来路,步履坚定,初心未泯,道行且远。”

一起来看特级教师王章材分享自己的成长秘籍~


王章材,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枣阳市初中语文金牌教师,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优质课奖项,曾主持多项国家、省、市各级课题。



回望从一名普通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湖北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归结于锚定“教学、阅读、写作和名师工作室”不放松,从而经历了一段坎坷、专注而又丰富的教育生活。




有人说,人会吃哪碗饭,是命中注定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27年,在乡村教育的天地里,我年复一年地守望、歌唱……


一步一景教学路


我出生在鄂西北乡村,1997年,我成为一所偏远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学校四周山峦连绵,山上松竹猗猗,镇上的人很少,一幢回字形教学楼便安卧在青松绿竹之间。


那时的我是迷茫的,不知道前行的路在哪里,更要命的是乡镇财政并不能按月及时兑现那点少得可怜的工资,有两位同事心灰意冷地去了南方。教师生活贫乏而单调,看电视成为仅有的娱乐方式。我清楚记得央视3台主持人刘璐主持一个群众互动节目,叫作“激情广场大家唱”。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是激情广场,让激情燃烧,让智慧碰撞,让心灵飞翔!每堂课,我都像打鸡血一样,山里的树根、路旁的野菊花、家里的老瓷器,都成了我课堂上的道具。我的课堂,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浮于浅表,却不自知。


直到一次和学生闲谈,才得知他们只记得我喜欢用漂亮华丽的语句导入,有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燃烧的激情,却不记得我具体说的话,也体悟不到我组织教学的方法。听后,我的脸红了,开始关注真正的语文教学之道。


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系统学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余映潮“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法等,那段时间,我如同一茎草根,疯狂地汲取阳光、养料和水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作为乡村教师,我没有走进名师课堂的机会,便在网上大量观看他们的视频。我发现,黄厚江、余映潮、王君、肖培东、丁卫军这些名师上课,除紧贴学情外,更重要的是都采用了相应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那些精彩环节的设计,都蕴涵着科学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我向名师学习,大力挖掘语文教学专业方法这座宝藏。


我先从模仿《春》《散步》这些经典名篇入手,逐个班级借学生练手,也逐渐认识到一堂课教学目标务必科学简明、具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课堂上不必生硬地加重负担,艰涩偏废,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虚华求洋。我开始践行“简约教学,精准施策;生活语文,读写化心”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给学生自由舒展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执着课堂,不肯躺平,我所讲授的优质课先后荣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受当时新课程改革“导学案”启发,我开始研究“学导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单元学情,运用“关键组件”的方法与策略,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成具体学习活动,同时搭建学习支架,进行导学、导练、导结。几年后,我主持的“学导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题,荣获地区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由于教学质量业绩突出,我先后七次荣获市初中语文金牌教师称号。多年来,我毫无保留地指导参加赛课的选手和新入职教师,当然也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且思且悟阅读情


杜鹃,又名映山红,是我家乡的英雄花。每年三五月,不经意间,便开遍山坡,红红火火。我渴望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的灵魂,如杜鹃般风姿绰约,点燃一方。


第14年,我一路闯关,评上市首届中小学名教师,随后顺利晋升为高级教师,成为师生公认的“名师”。在成为“名师”之余,我开始写一些心灵鸡汤,借此赚点稿费贴补家用,陶醉自我。直到我听到青年演讲家马丁《翻越舒适圈》的演讲:“你是不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已经舒适地待了很久?如果你心有不甘,我想告诉你,翻越舒适圈,勇敢地爬出来!”我一时冷汗涔涔。


我重新校正自己的专业方向——阅读,并进行真实的、草根化的教研,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不断省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生一起拔节成长。也从中领悟到,幸福和卓越是一种平常心的选择,名师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内心的平和与丰盈。虽身处乡村,我完全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开发成无限的可能,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


研读“旧书”。教材、《课程标准》《教材解读》等,我当成“案头卷”,开卷有益,常读常新,深入领悟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意义。


阅览“新书”。我及时了解教育政策,洞悉教改方向,坚持阅览权威报刊。学校订阅的每一份报刊,我总是先睹为快,奉为至宝。同时我也坚持自费订阅报刊多年,这些期刊使我知识储备的维度更广阔,教学研究也站上了更广阔的平台。


涵养“专书”。语文学科专业上的书籍,我称之为“专书”。我通常采用“三段式”读书法:激兴趣、学方法、悟理论,进行选择性阅读,从中体悟教育的“道”与“术”。我提倡“读烂”一部教育专著,再读第二三部,从中形成指导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根基。


携手并进终致远


张祖庆先生写过《请珍惜你身边这样的“另类老师”》一文:“她们爱书如命,她们热爱写作,她们热爱学习,她们不喜无聊聚会……”我想我就是文中的“另类教师”。生活中的我是孤独的,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常常静坐在办公室里读写。


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是《中学语文课堂更应重视学法指导》。那时刚参加工作半年,国内教育正处于从教法到学法转型的探索期,针对当时语文课堂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突出问题,我撰写了这篇论文,参加了当年的年度论文评比。一位资深专家评委先核实了文章的原创性和真实性,然后慷慨地把语文学科唯一的一等奖评给了我这个毛头小子。


从此,我笃定地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渐渐悟出教育写作需要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教育问题,以创新的思维突破研究难点,以科学的方法梳理思想脉络,还要以规范的语言与形式表达。


一天,我和一位中学校长聊天。这位校长牢骚满腹,他说真希望主管部门不要再派遣新机制教师了。细问之下,他说人是来了,可来了8名“新兵蛋子”,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听完,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并陷入了思考。从社会来看,社会大环境的诱惑常使新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怀浮躁,思想动荡;而学校小环境的不遂人愿,又常使新教师彷徨迷惘,躺平摆停。


在顺利出版《追梦》《正在路上》两本教学专集后,我的第三本专集——《乡村教师的守望与歌唱》也正在计划中。目前,我已在全国60多家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图书20余种;指导学生发表习作300余篇,120余篇美文佳作在大赛中获奖。受我的熏陶和影响,很多学生将写作发展成为个人特长。


七年前,我接过市“名师工作室”匾牌,成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了“师傅”,担当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舞台终究是孤独的,而我正努力奏响的是一支狂热的圆舞曲。有句非洲谚语:“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我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有一名教师成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两名教师成长为湖北襄阳 “隆中名师”,两名教师成长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共取得两节部优、七节省优的骄人成绩。


时光弹落∕一声脆响∕二十七年如白驹过隙∕轻灵划过∕却步履铿锵∕我选择守望与歌唱……我深知,我距离真正的名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毕我一生也成不了教育家,但“教育家精神”却是我心中的地平线——迈开腿,迎上前,执着攀登,进阶不止,终能抵达梦想的远方!




来源:《师道》(人文)杂志,原标题《守望与歌唱》

作者:湖北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王章材

师者如光 |  陈梅娟:这位特级教师,在农村教了34年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正逢第40个教师节。75载春华秋实,一代代桐乡教育人教育强国志不渝,薪火相传践初心,在平凡岗位上展现不凡的奉献和业绩。

桐乡教育推出新一季教育追梦人系列《师者如光》,让我们一起聆听桐乡教育好故事,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陈梅娟 崇福实验小学教师




汽车从桐乡市区一路往西,到达崇福镇区后,顺着320国道往左两拐,乡野风貌间,一座崭新的校园便出现在了眼前,这是去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崇福实验小学,它的前身是崇福镇虎啸中心小学。


一楼低年级的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书声。教室前方,多媒体白板上显示着很多植物的照片。一名女教师,正指着照片提问。孩子们簇拥在课桌前,仔细观察着,而后热烈地回答。女教师笑着给回答出问题的孩子,点了一个赞。



她就是陈梅娟,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扎根农村教育长达34年,点亮了一批批农村孩子的科学之路。如今,令她欣慰的是,农村小学已纳入教育集团化的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开始接起农村教育的接力棒,为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带来知识和养分。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一年四季都在备课


时间倒回34年前,如果问陈梅娟,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她的回答也许是,“这是大部分农村女孩子会做的选择。”


1990年,平湖师范学院毕业后,年仅17岁的陈梅娟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神圣的使命感,走进了虎啸乡中心小学,成了当年学校里难得的一个“正规军”。


“我当时在师范学的是全科,到学校后看学校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课。”陈梅娟说,就这样,入职第一年她成了一名数学老师和自然老师。


为了能快速胜任工作岗位,陈梅娟向学校申请把阴暗的楼梯间作为宿舍。白天她在三尺讲台为学生讲课,晚上、业余时间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备课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梅娟的教学成绩日益突出。第2年,她参加桐乡市级新教师评优课便获奖;第3年,她执教桐乡市级公开课;第5年,她被评为了桐乡市教育系统级优秀青年教师;2018年嘉兴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获得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2021年入选首批“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名单,2022年入选第十三批浙江省特级教师名单……


细看陈梅娟的教学生涯,始终离不开“学习”两字。在她看来,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是一个终身学习,专业扎实的人。


“在课堂上,强烈的好奇心会让孩子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靠研读教参是不足以解答的。”陈梅娟解释道,为此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梅娟接触到了“和风论坛”(“浙江小学科学网”前身),里面聚集了全省很多优秀的科学教师,大家在论坛上热烈地讨论科学这门学科的问题,也分享了很多教研学习资料,而这个论坛也成为了陈梅娟日常提升自我的一个网站。


她多次自费参加线下讨论会,还加入了网络研修班,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她都会做好实录,为未能到场的教师提供便利。在这个过程中,陈梅娟养成了一看到好资料就收集更新的习惯。


这个习惯,也让她的备课并不仅仅是在课前,而是在一年四季,只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资料、视频,她都会保存下来,并按教学所需取用。

 

做儿童的科学


在多年教学生涯中,陈梅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教育理念,那就是——“做儿童的科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形成“儿童味”与“科学味”并重的教学特色。


“在农村,蓝天大地就是天然的科学课堂,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自然、研究自然。”陈梅娟说。



于是,2009年开始,陈梅娟带领学校科学组老师共同创建了桐乡市首个校内实践基地——“锄园”。这个占地约2000平米的园子,种满了葡萄、板栗、橘子、槜李等,还养殖了兔子、鸡、孔雀等动物。再后来,气象观测站也搬了进来。这里被布置成了“植物种植区”“动物饲养区”“气象观测站”等区域。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开展种植、饲养、观测、野炊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自然的奥妙、科学的神奇,收获知识和技能。


在陈梅娟眼里,每个农村孩子都犹如“锄园”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只要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用耐心和细心精心呵护,他们就有机会迎来盛开的那一天。

 

学习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比起死记硬背提高成绩,陈梅娟更希望学生能从这门课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会提前布置好学习任务,每节课都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只要学生每次都能认真完成任务,不管期末考试考多少分,都能拿到我这门课的奖状。”陈梅娟介绍,这样达标式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



在教书之外,陈梅娟也注重育人。


曾经有一个学生低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到四五年级,成绩不仅下降了,而且还出现了课堂纪律问题。陈梅娟在跟其他老师的交流中发现,这个学生的胜负心比较重,而家长过于看重成绩的教育也让学生的心态有些一些偏离,“后来,我联系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孩子课堂纪律问题慢慢改善,成绩也慢慢上来了,后来还考上了不错的中学。”陈梅娟欣慰地说,现在她还跟那位学生及家长保持着联系,有什么问题还是会找她咨询。


陈梅娟觉得,这也是当老师的一种价值。


比如,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家长时,他们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存在不足和监管的疏漏。问题学生每届都有,她曾联系家长指导亲子沟通,也曾与家长合力改变了行为懒散学生的成长轨迹……


这些年,陈梅娟也时刻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科学教研组先后培养出了3个桐乡市科学学科带头人、3个桐乡市骨干教师。



这些年,特级教师的称号,名师的光环也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陈梅娟,不少学校向她投来了橄榄枝,但是陈梅娟都婉言谢绝了。她说她不想走,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要为农村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桐乡市人大代表,陈梅娟每年的提案总与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相关。对她而言,农村,是她春蚕破茧的地方,亦是她要守护的“童话”。




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创未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项目《“三层叠加、三场联动、三园融合”的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二等奖。


新时期新目标新需求催生了新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同年,学校开始探索、发展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通过多年的改革历程和积累,形成了“三层叠加、三场联动、三园融合”的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本成果的核心内涵是:


三层是“基础层、提升层、精英层”彼此叠加,锁定的是人才培养的递升路;


三场是“学场、职场、云场”相互联动,提供的是实质的育人场;


三园是“校园、孵化园、产业园”依存融合,打造的是人才培养的平台网。

构筑了一个目标路径鲜明,育人场域适配,培养平台多元的系统整合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具有:三层、三场、三园整合的模式创新;校企协同三创育人的机制创新;搭建三创教育综合平台的路径创新;协同、建模、践行的特色创新。


这一成果针对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缺失、三创人才培养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产教校企深度融合不够,协同育人不强教学问题,团队成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创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为三创教育、思创融合、专创融合、技创融合提供了模式、路径与方法,为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遵循和指导。经过持续打造和实践检验,学校三创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仅9所高职院校获评),成果实施以来,创新创业创造活动成效显著,承办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2次;双高建设以来,三大国赛排名前列,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创业率高,涌现出一批创业突出典型。学生创业率约4.4%,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余文昊同学2022年入选全国第五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我校学子颜雪芳创业事迹。


企业融创发展,形成校企联动协同育人新生态。校企合作开发三创综合平台为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大赛提供服务,其中掌业云优质线上平台开班数量1461个、招聘会105场、参会企业约4千家,企业荣获福建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数字经济领域“瞪羚”创新企业等荣誉,运营的“海峡青创小镇”被认定为“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孵化基地”。



推广示范成果显著。成果辐射到本科、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全国30多所院校推广,在5所省内院校体系化应用;主持职业教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带领全国20所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服务师生20万人;开展“1+2”联合培养三创学生并在泰国合作高校成立海外分校“泰中国际学院” ,是福建省在海外设立分校的第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范式走出国门,获得较大推广,产生较大影响,2018获“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2020获中泰职教国际合作贡献奖;学校获评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校(全省第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50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典型案例(2019年度)。


成果经过八年发展,获得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现场高度评价。


【分享优秀教学成果,传播教育教学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


需要“教学成果奖申报”“教研项目申报”“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方面的交流、指导、辅导的单位或老师,可以私信我~~~

权责声明:

转载自:网络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目的,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访的最后,陈梅娟说,她将继续努力,让自己一直都拥有满腔的热情和忘我的情怀,“退休后,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很乐意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做一名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继续教书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