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华:关于《对话》的对话

文摘   文化   2025-01-27 10:20   广东  


对话    100x150cm   银版   2007年 



问:你创作的这幅《对话》,想表达些什么意思?


答:这幅画面,我只选取了两张造型不同的藤椅,并没有出现人物和环境,但能感觉到人的气息存在。有人觉得是一场老者和幼者的漫谈,有人觉得是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的倾诉,有人觉得是一个上级和下级的对话。人在保证了一定的温饱生活后,就有心灵上的需要,心灵需要沟通,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话。画面没出现人物的好处是留下了让观众联想的空间。



问:这幅画在绘画技术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整幅画使用的都是“撞水撞粉”法,这是岭南画派比较常用和典型的技法,从清末的居巢居廉一直到现在,在岭南这块土地上,不断的有画家去运用和丰富这种技术。这种技法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的色墨就算干了,还有湿湿的感觉,很能还原南方四季如春的风物和景色。“撞水撞粉”法细分还可以分为“撞水”和“撞粉”两种技法,这幅画我只选用了“撞水”,而且也只选用了墨色,我追求的是单纯和简洁。画面的藤椅通过“撞水”的技法,较好地表现了藤椅的质感和那种斑斑驳驳的感觉。



问:这幅画和你以往的创作有何区别?



答:2006年之前,我的作品大多以花卉为题材,其实更早时(1986年以前),我对人物画更感兴趣,觉得只有人物画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我的所感所思。后来接触了花鸟画,才感悟到花鸟画一样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美的追求向往,之后就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后来就用“撞水撞粉”的方法画了好几年的花鸟画。


我的“花鸟画”,其实也只有花,并没有鸟,但“花鸟”是中国画的一个科目,也只能这么称呼了。(中国画一般分为花鸟、山水、人物三个科目)。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可入画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比如我这幅画面出现的藤椅,说是花鸟画真很勉强,归入山水画或人物画就更不合适。我觉得这种分类还关系到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往往那人被认定为花鸟画家,这人在想画什么的时候,也就只会想到花花草草蝴蝶蜜蜂,再想下去或者就是我是画写意的,有些什么花鸟虫鱼适合我这种技法的发挥呢?这样就会越做越窄了,窄的好处是可练就技法的精到,但对生活的关注就会弱了,甚至于越来越麻木了。


我也曾经走过这样一段路,在初期探索“撞水撞粉”技法的时候,遇到不知如何画、画什么的时候我总去翻那套23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这套书收集的是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每读总有收获。就象读别人的书来写自己的书一样,同样,读画画画也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但我以为这只能是阶段性的行为,最终还是要面向生活,生活中的鲜活要比任何的想像丰富得多。


 这幅画和1986年以前的创作方法基本一致,就是先有感触,再有构思构图,1986年至2005年的画我基本是先想技法再想内容和构图的。



问:同类的题材你还画有数幅,你是否要想凑成一个系列?



答:有这样的想法,但也要看兴趣,如画下去有更感动的题材,也不妨移情别恋。毕竟能够画画的时光都是好时光,要尽情享用。




  

苏小华

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曾任广州美术馆馆长、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州画院副院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广州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第十六届亚运会全国中国画展、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等全国美展并获奖。

出版有《苏家五人画集》(合作)、《花·叶·苏小华》(画集)、《一家三代八位女画家画集》(合作)、文集《拾叶观音山》、图文集《山居十七载》、《居家的日子》、《五年日志》、手卷集《花开时节》、《小华小品》(画集)、《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小华作品集》、《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作品集——苏小华》、《先生同行——苏华苏家芬苏小华美术作品集》等。

作品被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广州博物馆、苏家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专业机构及海内外私人收藏。




南粤一家
发表活跃在中国尤其是南方广州市的一个美术大家庭成员的书法、绘画、文章及评论,创建于2015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