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随想(十)《碧血黄花浩气长存》创作有感

文摘   艺术文化   2025-01-26 22:15   广东  


《碧血黄花浩气长存》  苏小华   中国画   190x105cm   2011年


读史一直是我的爱好。


早些年在广州美术馆整理藏画,需要很多的历史知识,努力地读了些美术史也读了些通史,但对于晚清辛亥革命民国初年这段一直搞不清,感觉乱糟糟此起彼伏群龙无首太多偶然不按常规出牌今天不知明天事,也许正因为如此,就会有更多值得回味掂量思考畅想的地方,我总想找个机会集中再读一下中国历史这精彩的一页。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出版了好多,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广州画院也接受了关于这个选题的国家项目,顺其自然就重温了这段历史并在这过程中寻找我感兴趣及我画画技术所能及的创作点。


创作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入:主题先行或技法先行,这两种创作方法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比如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为歌颂拿破仑而创作的《拿破仑加冕》,巨大的画幅几百号真实人物汇成了一个壮观的历史场面;又如清末广东的岭南画派先声居巢,他的撞粉技术了得,于是他就基本只选取白色的小花入画,精致的画面也成就了他清新隽永的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一点痕迹。


我学画之初,跟在林墉、陈衍宁等身后团团转,其时他们正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巨作,很多作品现在看来是他们自己一生的经典之作,也是可以进入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如《延安精神放光芒》、《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永不休战》、《国际歌》组画等。


关山月和林墉、陈衍宁等合作《重上井冈山》时,因关老画画喜用手磨新鲜的墨汁,我从广州杂技团(时在杂技团做美工)被借到当时大概称为广东美术创作组的机构,在人民北路湖边新村(现广东画院所在地)一座小楼的二楼(这房子后来廖冰兄一家曾居住过)磨了一个多月的墨,目睹了这幅大画创作的全过程。所以说,从一开始学画,我对主题创作便不陌生,甚至曾经认为美术创作都该如此


美术学院毕业后到了广州美术馆工作,有机会大量接触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始觉没有主题的画也很经典很耐看。比如梅兰菊竹,历代多少人画过,(当然梅兰菊竹也可视为一个母题,但有别于以上所说的主题)王冕的梅金农的梅吴昌硕的梅,文同的竹李衎的竹郑板桥的竹,同一母题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趣味的审美和技术,艺术水平高低的比拼可以在另一领域上展开,以至于觉得此种玩法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有好几年的时间,我都在越秀山上沉浸在与古人手迹对话的幸福中。


有点扯远了。


翻看了许多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资料后,不清楚的问题不是清楚了反而是更无所适从了。当人类社会走到了那汹涌澎湃的岔路口时,哪种政治体制模式更为先进,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况且历史也都是由人来撰写的,每人尽可编写自己心中的历史。滚滚的潮流最后选择了革命,是否革命就比君主立宪好?或者还有别的模式?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年,要回答这问题看来还要假以时日或永无时日,毕竟历史已作了选择。


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在表现一个历史题材时,我觉得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洪流中,令我钦佩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前,那些有识之士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为了建立人类更幸福美好社会的理想,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宝贵生命的浩然壮举,那种凛凛正气值得大书特书。


这种想法落实到一个画面,我选取了黄花岗烈士陵园。


有人说,广州现存最美最具中国气派的建筑,都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比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市政府大楼包括黄花岗等,我也有同感。黄花岗那种中西合璧的设计、浑厚质朴的石材,虽不大型但很大气,别具民国情怀。再说那种经过岁月积淀在石材上的斑斑驳驳的特性尤其适合我用撞水的方法来表现。在构图上,我采取了重叠的物景、仰视的角度、高窄的尺寸,试图运用这些元素来表现崇高、厚重、直冲云霄的感觉。


题目我想来想去,都没有哪句诗词比孙中山先生的“浩气长存”更能豪迈的概括与抒发对这场翻天覆地人类运动的感慨了,加上另一个黄花岗经典题词“碧血黄花”在前,目的是使这“浩气”更特指些,更贴近画面些。




广东美术百年分为两部分:一、画册加展览。二、画册。《碧血黄花浩气长存》入围第二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南粤一家公众号:



南粤一家
发表活跃在中国尤其是南方广州市的一个美术大家庭成员的书法、绘画、文章及评论,创建于2015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