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马思聪像》韦振中 2005年 高210CM 铸铜
我心中的马思聪——雕塑《思/马思聪像》创作点滴
韦振中
1955年我在家乡广西读初中一年级,在那儿勤勤恳恳兼教历史的音乐教师杨远辉老师,在一群凝神专注的初中学生面前,摇动那老式的手摇唱机,锋利的 唱针,让一种与乡村生活并不协调、乡下小孩从未接触过的、叫做“交响乐”的 东西,从78转的大黑胶唱片中流淌到我们耳朵里。我开始知道遥远的意大利有 个至高无上的帕格尼尼,中国有个了不起的马思聪。从此以后,音乐陪伴了我一生。
《思--马思聪像》局部
时间一晃50多年过去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要建立马思聪音乐纪念馆,委托我做 一尊马思聪全身像。对马思聪先生,以前我只有些皮毛的了解。1957年,我在演奏技术还很稚拙的情况下拉出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马思聪先生的《牧歌》。1961年在广州铁路文化宫听过一场马先生的小提琴独奏会,当时并不很懂,却非常喜欢。 如今为了创作这尊肖像,我翻阅、聆听了不少文字资料、录音资料,逐渐加深了 对人物的认识。马思聪先生作为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音乐的民族性、世界性、艺术个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着精辟而执 着的见解。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为了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远在20世纪30年代起就为中国文艺上的极左路线所不容,后来还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民族非正常状态下,他被迫处在逆境中,但他爱国家、爱艺术之心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艺术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是内在隽永与秀美的,丝毫没有大刀阔斧的张扬。我认为马先生肖像的基调就应该是内敛深沉的,并把题目定为《思——马思聪像》。
林耀基先生当模特“扮起”马思聪,向来访的韦振中讲解马思聪演奏时的特点。
一提起马思聪先生的作品,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30年代所作的《思乡 曲》,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艺博院与纪念馆的领导陈夏、鲁大铮等希望将肖像的时间背景定位于马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任上。因此我选择了马先生创作小提琴独奏曲《山歌》的时候,这是新中国诞生初期,马先生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到安徽佛子岭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在工地夜幕下,受民工的歌声感动而产生的乐思。以民歌为 素材创作音乐作品,也是先生极力推崇的主张。于是我将构图定格在马先生练琴的瞬间,方凳上放着资料和手稿,隐约可见小册子为《安徽民歌》、手稿为小提琴独奏《山歌》的正谱,先生似乎正在修改作品,或者修订弓法指法,使演奏得更具有中国味。雕像中,我故意把马先生的脸处理成不直接向着琴和持琴的左手而是微微转向右边,配合眉宇间的表情,强调思考的意味,避免把他单纯作为演奏家来表现。整个动态文静内敛的处理,与其为人品格与作品风格相协调,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可是,这毕竟这是艺术家的肖像,文静的外表不应掩盖内心的激情。为此,我在持琴左手上下功夫,将左手手掌及手指的筋腱作深入的刻画,让左手手指“跳动”起,使文静的不动声色的外表与激动的内心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像。马先生又是一位行为处处注意规范的小提琴教授,因此,我选择了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以免若采用其他风格需要进行更大的夸张与变形,以至造成雕像中人物的演奏姿势有违一般专业教学规范。并且进一步追求动作与马先生的持琴主张相近,很明显的一点是右手持弓,法国——比利时派与俄罗斯派的不同,要做到确实不容易,幸好著名制琴艺术家梁国辉先生介绍我认识马先生的高足——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世界知名小提琴教授及国际评委、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先生。林先生热情帮助,甚至为我“扮演”马思聪拉琴时的姿势,这极大地帮助我捕捉到马思聪的神态,使雕像创作进行的相当顺利。
马思聪的学生广州乐团小提琴家钟大明和雕塑家本人也做起模特,探讨马思聪先生的持琴方式。
纪念馆开幕那天,也曾是马先生学生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给予雕像很高的评价:“马先生非常自豪的一点,当持弓的右手整个力量挂上去之后,肘部往上提一点点,这样发音更通透、更内在。对这一主张能在雕像中表现出来,我感到很惊讶。”对于这样的评价,我真是诚惶诚恐。其实,这亦得益于马先生另一高足,小提琴教授、演奏家作曲家杨宝智先生,他著有研究马思聪演奏方面的专著,其中讲到马思聪先生把这一动作叫“抽丝”。文章中就有关于“抽丝’’的 详尽描述。
当年小提琴家马如龙(中)向泽沛(左)和韦振中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马思聪音乐博物馆马思聪铜像前留影。现马如龙先生已作古,令人唏嘘,向泽沛先生还在为弘扬马先生未竟的事业继续忙碌。
马思聪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技艺超卓、气高志定、爱国爱民的艺术家,雕像仅得其一二,一件雕像要表现如此全面精深,自知功力不足,只能深表遗憾。
马思聪先生铜像终于完成了,回想起连同此前为星海音乐厅所作的《帕格尼尼像》(艺博院亦收藏了此雕像),世界上风格迥异的两位小提琴家马思聪和帕格尼尼的肖像终于由我这个热爱小提琴艺术的雕塑工作者的双手完成了,并分别收藏于两个音乐殿堂里,似乎冥冥中有种力量眷顾我,让我圆了五十年前少年时对偶像的梦,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人生的幸事!幸事!
2006年于广州美术学院宿舍
(本文原载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家系列档案丛书》《广州美术地图》第1辑)
《帕格尼尼像》韦振中 铸铜 高62CM 1995年。分别为星海音乐厅收藏(编号:1/8),制琴界泰斗梁国辉先生收藏(编号:2/8),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3/8)。
创作《帕格尼尼像》泥稿若干步骤的第1、第2步。
当年,提琴制作家谭建华和广州乐团独奏演员黄伟斌专程到韦振中工作室探讨帕格尼尼神奇的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