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的微信,那天还有一位美女记者在场,是她教会我的,一晃也近八年了。
日 记
苏小华
最近围绕日记的议论铺天盖地,有人引出姜文电影《邪不压正》的台词:“正经人谁写日记啊?”,很不幸,躺枪了,因为我也写日记。
小学一年级刚认识了几个字,有天我就写了篇日记:“今天妈妈煮了一锅糖粥,爸爸说好吃,姐姐说好吃,哥哥说好吃,我也说好吃,全家人都说好吃。”晚饭时朗读,得到家人一致赞扬,认为主题够鲜明突出,就是“好吃”,以后日记就不间断地写,虽不是天天,但最多隔三五日总会写一写,此习惯坚持了几十年直至现在。
妈妈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到了她90岁以后,执笔忘字写不了,就拿自己以前写的日记来看,看得有滋有味,不时会嘻嘻笑起来,常有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曾有个问卷,问:当你要去老人院时,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带什么?我豪不犹豫就选了“我的日记”。
我觉得,写日记相当于有个终生的忠实听众,一个对你嘻笑怒骂皆无怨无悔全盘接纳的听众,在阳光灿烂在凄风冷雨在孤独无助在欲说无门时你都可以尽情地去和日记诉说。
昨天偶翻我以往的微信,才觉悟这也是日记的一种方式,且图、视频、文字并存,手法更为丰富多彩,时间节点准确到分秒绝无误差。微信日记与书写日记最大的不同是有他者存在,而书写日记唯一的读者只有自己。就像一人在家,穿什么衣服或不穿都是可行的,微信就像要出门,多少都要考虑场合习俗气候的因素。
前苏联作家格拉宁《奇特的一生》,描写了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按照自己创立的时间统计法精确安排自己的时间,从1916年26岁始至1972年82岁去世,56年来从未间断过对自己的时间作统计。事无巨细的记录,定期做报表并且准备下一阶段的计划。用这个方法,并非天才的柳比歇夫能够精通生物学,哲学,文学,音乐等各种各样的学科,他的学术著作甚至要比大多数作家还要高产。这种统计按柳比歇夫的说法是“时间开销日记”,是很个人化的日记记录方式。一生能这么坚定坚持去做一件事,值得敬佩。
杨绛一家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她说她是这个家庭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钱钟书去世时杨绛亦高龄了,但还再工作了18年直至105岁去世,真了不起。她处理日记的方式是全部销毁,有人觉得可惜,毕竟他们一家都是举足轻重的文化人,所记录的人和事对当代文化研究应有好多一手资料。但杨绛认为,日记中有泄及他人的地方,不想引起任何人的不适和争议。写日记只为了陪伴自己,自己离开了,亦让其烟飞云散吧。
我自2012年接触微信,至今近八年,觉得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也像我写日记一样,不时不时的发一些图文,图多于文,图的作用文是不可替代的,今选择一些放在下面,顺带回顾回味。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