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华(左)和毛筱萍 2018年
1982年的初夏,我在增城中新中学读初三。那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号召我们找一个笔友,书信往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年我十分喜欢画画,因为受大哥影响,他在家里挂着很多他画的画。还有爱好文学,都是受大哥影响,他总是不歇息地把当时中国流行的所有大部头小说往家里搬,比如:《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地下武工队》、《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杜鹃山》、《山乡风云》、《水浒传》、《红楼梦》、《家》、《春》、《秋》、《西游记》、《林海雪原》、《柯山红日》、《双枪老太婆》等等。
于是,我就发誓一定要找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苏小华的一幅画,就写信给他,当时以为她是男的,说明自己想和他做笔友,想他教我画画。我还写过信去当时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溥佐教授,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戚。想不到两个都回信了。我还看到当时的广州第二十八中学的暑期美术班招生广告,我也写信去,说我很喜欢画画,但没钱交学费,想不到竟然来了两位老师,把我带到广州,其中一位的方一平老师让我在他家吃住,天天带我去他的美术班学素描。
后来我去见了苏小华,想不到他居然是个女大学生,在广州美术学院读国画系。我们在广州美院的林萌小道上第一次见面,我很意外,原来是一个阳光爽朗爱笑的大女孩,她还带我去了她在小港新村的家,见到了她慈祥精干的妈妈。
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三十七年的友谊马拉松。她很阳光爽朗爱笑,爱唱歌,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她送了很多连环画小人书给我,每去一个地方旅游,都会寄一幅当地的明信片给我。有一次我去探她,她带我去了文德路她大姐苏华的家,见到了大画家林墉和苏华前辈,认识了她家的保姆林金莲,后来她嫁到香港去了,我就再没有见过她。那一晚,小华姐让金莲姐带我去看电影《少林寺》,我很开心,因为当时在我家乡还未有《少林寺》看。
后来,小华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州美术馆工作。我已结婚有孩子了,当时自己经济差,思想又不成熟,总有很多物质和思想上的难题,小华姐都会毫无保留地愉快地给我提供帮助。
记得当年走投无路,去找小华姐借钱,她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后来几次只要我一去找她,尽管我不是借钱,但她还是找个借口送我到美术馆门口,偷偷塞钱给我,还送很多衣服给我和我的先生穿,因为当时她未有孩子,我曾经要送个小女儿她养,后来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有了她的女儿山珊。
小华和筱萍漂亮的小女儿 2018年
后来我怕她又再塞钱给我,都不敢再去找她了。
再后来我又在博客上见到她,我们重新见面,每次还钱她,她都说,我未借过钱给你啊!这样的一个菩萨,心慈面和,又快乐助人,无不感染和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她就像一块填满知识和内涵的磁石,永远吸引着我。
去年我这里荔枝大丰收,我邀请她来作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小华姐和我们共同的朋友素秋姐伉俪来到我的家,这两个因画而相识相交了三十多年的忘年交,第一次在荔乡重聚,在荔枝树下欢乐交谈,品桂味,小华姐不改一向爱唱歌的风格,在荔枝树下唱了大半天歌,惹得她的独生女儿山珊说,你都比我更像个小女孩了。小华姐快乐地说,当然啦,如今你长大了,我就是你的女儿了。
这就是我的小华姐,一个独立坚强又快乐慈悲的菩萨,每当我有思想上物质上的坎都乐于相助的学姐,学识渊博,心胸广阔,善良又简单的女人,有文化,有见识,有爱心,像一个笑口常开的活佛,影响着我,像人生黑暗街头转角处的一盏灯,每当我思想陷入迷途,走不出迷宫,转不过弯时,她就是那暗里角落的明灯,照亮了我人生拐角的黑夜,永远都不曾消失和幻灭。无论生活中有多么大的风霜雨雪,我的小华姐,那一盏暗夜里街角的明灯,始终亮着,为我指路,让我温暖,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冰冷刺骨。
苏小华,我三十七年的笔友,已经成为了姐妹,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友谊,是你用你无私不求回报的善良,点燃着知识和温情的光和热,你时常寄画书给我,指点我画画,引导我做人,用善良和爱,燃烧着你的生命,活成一盏灯,温暖自己温暖别人,照亮我人生的暗夜。
小华姐,此生无以为报,大恩不言谢,让我铭念一生,深深的感恩您。今生能遇到您,是我前生修来的福报,我会珍惜一生!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恩的深深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