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云 · 没有雨》连载(55)逃难路上· 松口

文摘   文学   2025-01-27 10:20   广东  

母亲吴丽娥(1915 - 2008)的回忆录《命运的云 · 没有雨》,写于她70至75岁之间,全书21万5千字,1992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由日本明石书店出版日文版,译者松山五郎。书中描述了自己童年在澳门的见闻、青年逃难的悲苦、珠江三角洲的习俗、养育孩子的艰辛、左邻右舍的风采等等,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叶一卷写实的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平民生活的风情画。该书曾获广东省粤版图书提名奖。1998年由广东长篇十佳演播员缪燕飞改编为22集故事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中午时间连播。其中第九、第十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频道重播



逃难路上 ·   松口 


吴丽娥



在兴宁排队至第3天,总算轮到了。上午8时乘车,中午到达梅县,马上乘船到松口。


船到松口,已是万家灯火,正是除夕之夜。这时正下着滂沱大雨,市面的商店通通关门,人们都在家里饮着团圆酒。


我背着女儿,和耀平打着伞冒着雨,向店家拍门,希望能买点东西填塞肚子,哪知都推说没东西供应,有的索性不搭理。我们从街头走到街尾,才买来几个糙米饼充饥。没开水喝就在井里取水,然后摸黑找开铺盖和衣而睡。躺在床上,听本地人猜拳喝酒、欢声四起,异地落难的人,顿生无限感慨。


第二天天亮才看清楚松口,松口属梅县地区辖下的一个小镇,只有一条又窄又长的街道。两旁商店林立,货物虽不甚丰富,可品种繁多。这小镇住着很多潮州人,有不少潮州产品出售。每逢圩日,购销两旺,还有的人把海外亲友带回来的东西,拿出圩场换钱使用。



吴丽娥的大女儿苏华(左)和小女儿小华。1982年


耀平有个同事,绰号“史迪威”。这人长相特异,身体弱小,脖颈特长,头型尖削,深度近视,发音柔和低沉,年30许,尚未结婚,和母亲一起住。莫看其貌不扬,英文的水平却很高,最喜收集手表。每到圩期,史迪威必在圩上来回搜索,凡是各国的名厂名牌各种型号的表,一经他发现鉴定是好东西,务必弄到手。他购集的表有近百块,而且对表很有研究。他经常选择心爱的表挂在中山装的4个袋口上,好像战斗英雄胸前的勋章,神奇极了。人们笑着戏弄他,他毫不介意,自得其乐。


 我们也是圩场的常客,当然我们没有那样潇洒,只找实用的必需品买。我看中一个两耳粗壮的厚实星铁盆,直径有40多厘米,最适合洗衣和小孩洗澡,另外买了个藤篮,织的很牢固,原是婴儿的摇篮,现在我女儿已经能行走,就用它来装置衣物及零碎东西。藤篮在日本鬼子投降后,我们还带着这藤篮回广州,现留在小港故居里,作为家庭的历史见证物了。


松口有段很有趣的新闻,过去本地人卖猪肉,最喜欢肥的,愈肥愈受欢迎,所以剩下的都是瘦肉、五脏及脚骨头。老板为着不吃亏,搭配出售,顾客购猪肉多少,一律搭脚骨或五脏之类,主顾双方,常为这事争吵。


自从我们这大批消费者来到,这些当地人不欢迎的东西,正适合我们的口胃,我们大家大量采购,还时常供不应求。老板开始怀疑,渐渐明白其中道理,遂把品种分类,趁机把价格提高。这样不仅钱赚得多了,还平息了长期为搭配而发生的争吵,观念也起了变化,成一趣事。


各行各业也相应发展,尤其酒楼茶肆,如雨后春笋。我们因战争而逃难到此的一群难民,倒给这小镇带来了兴旺。

 

 





南粤一家
发表活跃在中国尤其是南方广州市的一个美术大家庭成员的书法、绘画、文章及评论,创建于2015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