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吴丽娥(1915 - 2008)的回忆录《命运的云 · 没有雨》,写于她70至75岁之间,全书21万5千字,1992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由日本明石书店出版日文版,译者松山五郎。书中描述了自己童年在澳门的见闻、青年逃难的悲苦、珠江三角洲的习俗、养育孩子的艰辛、左邻右舍的风采等等,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叶一卷写实的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平民生活的风情画。该书曾获广东省粤版图书提名奖。1998年由广东长篇十佳演播员缪燕飞改编为22集故事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中午时间连播。其中第九、第十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频道重播。
漂泊香港 ·保安公司
吴丽娥
小厂开设仅10个月,便受到严重的打击,商品销不出,资金周转有困难,生产不得不停顿。日本鬼子的毛巾充塞市面,它物美价廉,本市产品无法竞争,纺织行业大受打击。我们老板资本小,更是首当其冲。为着保住小厂,维护工人生活,只有一条路,大家暂作推销员,产品如能销得出,大家才会有工作。于是每人肩扛着一小包毛巾出发。我一路走一路思量,怎样才能使人们知道我在销售毛巾呢?在街上大叫吗?不成,没有这胆量。摆地摊吗?又怕“走鬼”。最后还是走入老地方——搓香场。我也深知她们不会花钱买条毛巾用,她们抹脸用的是一块旧布。也算发市,销出一条毛巾,还是老友碍于情面才破费买下的。唉!世道这样艰难,大家都苦着脸回来交差。我的工作至此又告结束了。
来这里才10个月又跌落失业的深坑,老板将全部产业出让别人,我也必须马上离开,在衙前围村木屋里租了一小阁,每月3元半。小阁面积只两张草席那样大,前一段站着顶住头,后一段只能跪着走,可称得上蜗居了。日间闷热,晚上臭虫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向我猛袭,弄得整晚睡不好,每天日间还得四出访友找工作。可是来这里时间不长,识人不多,若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又要回到搓香工场了。幸亏天无绝人之路,还算走运,经工友介绍到保安公司工作。保安公司位于启德机场后的牛池湾。这公司是战时从上海迁来香港的。主要任务是制造军用物品,如防毒面具、军用通心带、帆布制品等,还从上海带来一批熟练工人。因人手不够,在香港临时招工,我才有了机会。香港规定不许妇女夜间工作,因此日间由妇女干,晚班由男的做。公司分工很细,工人有一千多人,每一个部门都有专人监视和管理。我分在帆布验收工作,每天工资4角,8小时工作,除了去洗手间和中午吃饭半小时外,基本站够7小时。公司没有饭堂,有的工人早上在家里弄好饭,带回公司到时放在发动机炉旁,可以吃到热烘烘的饭。我没有办法,只能在公司门口的饭档买煲仔饭吃。
吴丽娥的女儿、儿媳,左起:大女儿苏华、儿媳李桂芳、二女儿苏家芬。1972年
公司的管理很严,早上若迟到,则闭门不纳,迟到3次会遭到开除。因此我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了,听说二楼有织帆布的,按件计值,我想肯定比按日的工资要多。偶然在洗手间听说纺织部缺一人,我即写了一张申请表,毛遂自荐,交予组长代转。他们看了我的表,马上调我上二楼。当我上到二楼,听着很熟悉的机声,心里甜滋滋的。科长示意开工,我站在纺织机前,神情很镇定,满有把握的按着开关,说时迟那时快,机一开动,竟把梭子夹在上下纱之间,断了上千条纱。科长看在眼里无言地离去。我当即吓得冷汗直流,惊的不是断了这么多的纱,而是担心会不会炒我鱿鱼。定下神来冷静地研究,原来是机器的结构有点不同,这是日本制的最新式的纺织机,速度很快。我一面把断了的纱接好,累得腰几乎要折了,一面留心观察别人的动作,才洞悉其中奥妙。其实很简单,应在启动开关前,先把铐推开,待机开动后,梭便像箭出弦般左右穿插,这就好像飞机在起航时,先发动引擎,然后才箭一般飞出一样。明白了机器的工作过程,掌握了它的性能后,我心里才安定下来。想起刚才过于自信,弄出虚惊一场,今后我一定要引以为戒。
科长再度巡来,发现我这样熟练地操作,便无言地离去。
下集预告:漂泊香港 ·又遭失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南粤一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