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1055.​刘云《斑鸠之鸣》(2024.11.21)

文摘   2024-11-21 09:13   河北  

荐文||1055.刘云《斑鸠之鸣》(2024.11.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鸠之鸣

刘云

巴山大梁下的八道河是由高山峡谷中的河流构成的。一个大峡谷,两岸又套着多少小峡谷,像一个巨大的“非”字,笔画却不止那六横。从源头冯家梁、东河垭口数起,百多里水路,得有多少横呀!八道河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蜡树、香樟。原始地带的香樟不容易与白蜡树区分,它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阴湿、幽暗、狭长、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声、风声贯穿。此外还能听到什么呢?是那斑鸠之鸣。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可地响起来。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的精灵般的悦鸣。

单音节的斑鸠之鸣,显得古老而悠远,我也坚信斑鸠这种小小的生物,当是最最古老的物种。它们不华丽,一般季节,总是铁灰色,春天会褪为银灰,反射天光,这季节的斑鸠已然交配,生殖的光华叫它们略有动人之处——在巴山地区,在那些水边、浅林地带,在水竹与白蜡树、香樟间,我发现了这细小的变化,从而感知春天这生命之季在斑鸠羽毛上朴素而华丽的呈现。

如果我说从斑鸠单调的鸣声中,我能分辨出不同地方斑鸠的口音,有谁相信呢?八道河一带的斑鸠远离村落,长年生活在无人的水边、林中,保留了上古口音,苍色、直白,像风敲树干,几无变化,在它们那里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上古。而往南,到岚河一带,人口密集,斑鸠之鸣明显有别于八道河一带,带着四川口音、尖利,逼仄,像风从门缝挤过,或从冬天的窗户纸穿过,带着哨音。岚河一带,是茂密的山林与丰沛的水合构的宁静之地,天地潮润,人与庄稼休戚与共,斑鸠之鸣也有了生存之味。比如,其声调变得婉转,像岚河岸边的水声、水汽,有快乐与忧愁。

越过秦岭巴山的第一、二个台阶,下落到河谷地带,是田湾,鱼米之乡,树木缺少层次感但变得更为密集,人间的烟火气悬浮于天地之间,构成天与地薄薄的“窗户纸”。是谁屡屡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除了斑鸠,还有谁呢!在人声变得寂然之时,平川一带的斑鸠之鸣会响起:“咕——咕——”比如清晨,大地刚刚苏醒;比如黄昏,大地睡意上升。斑鸠之鸣像劳乏后的叹息,体力恢复后出一口长气,我无数次地听到这样的斑鸠之鸣,世俗,温暖,人味十足,很容易叫人想到家,想到妇人、孩子、父母、家畜,当然还有饭食与酒。

真正的农人,能从斑鸠之鸣中听出别样的意味:春天叫,意味着生产开始;夏天叫,意味着庄稼疯长,农人可以短暂歇息;秋天叫,庄稼已然收获,田地空荡,蚂蚱在最后一层草绿中褪去自己的青色;冬天叫,雪也许就要下来了,油菜在起旱的田垄上转青并准备转为墨色。

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与我一样,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竟也听到了斑鸠之鸣。那样的地方,一般有成片的香樟林,人工栽植,但已然长得野相。在城市不停息的喧闹声中,在混杂的各色音响中,“咕”一声,又“咕”一声,然后停歇,消逝,久久不再响起,宛若一个梦境,而后,“咕”又响起,继而再次被城市的机械之音淹没。是的,在我经过的所有南北城市,无一例外地,都听到过斑鸠之鸣。多么美好呀!斑鸠叫人想到土地、房屋、亲人的面孔、粮食与光阴。因此,在一些陌生的城市留驻时,在斑鸠声中,我心情平静,仿佛能在某一个街口路遇多年前的邻居。

我住在汉江边一个干净的小城,人口不多,繁荣昌盛,一切按部就班。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时间倾听斑鸠之鸣,它们在我的小区中心广场的香樟林子中,在江水转弯处的水竹林里,有时在江水一般泛滥的街道车流中。我在一座十五层高的楼里办公,有时斑鸠之鸣会飘过我的窗口,或者像雨后穿透云层的霞光,投射到我的办公桌上,叫我感动。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写麻雀的叫声“有着音乐小品的味道”,如同“精灵般”,意在以此衬托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

B. 文章以“像风敲树干”“像风从门缝挤过”“像劳乏后的叹息”等语句描写斑鸠之鸣的不同口音,暗示作者改变了斑鸠叫声单调的原有印象。

C. 文章以“除了斑鸠,还有谁呢!”强调正是斑鸠屡屡“捅破”天地之间的“窗户纸”,突出斑鸠之鸣有打破寂静、沟通天地的特别效果。

D. 作者将斑鸠之鸣比作“雨后穿透云层的霞光”,暗示斑鸠的鸣叫成为了作者心灵上的指引,使他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希望。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善用拟声词,以“咕,咕,咕咕,咕咕咕……”表现斑鸠之鸣从稀疏变繁密,以“‘咕’一声,又‘咕’一声”表现斑鸠之鸣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B. 文章通过描写斑鸠的鸣声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时间线索,使得文中多个不同的场景能够在主题和情感上保持一致。

C. 文章描绘斑鸠之鸣时,既有整句与散句的错落,也有长句和短句的变化,句式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韵律,使得文章的节奏感更加丰富。

D. 文章在空间转换上散而不乱,从“八道河”出发,“往南,到岚河一带”,接着“下落到河谷地带”,再由乡村转向城市,以作者住的小城收尾。

8.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八道河的景致?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审美趣味主要指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本文的“斑鸠之鸣”与下面的“秋蝉的残声”相比,所折射的审美趣味有何不同?为何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 B  

7. B

8.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八道河比作“非”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道河大峡谷套小峡谷的独特的地理形势,表现了作者对八道河的惊叹之情。

②突出环境的原始与静谧,为斑鸠之鸣的“古老悠远”特点做铺垫。

9. ①“斑鸠之鸣”反映的是一种古朴、自然的审美趣味。作者通过对斑鸠单调、悠远、质朴鸣声的描写,折射出对自然、宁静和土地的向往与怀念。

②“秋蝉的残声”则带有北方特有的苍凉、衰败感,反映了对季节交替和生命流逝的敏感与感叹。

【解析】【分析】

【导语】文章通过描绘斑鸠之鸣,展现了自然的古远与多样性。以八道河为起点,从不同地方、季节、人与自然的角度,丰富了斑鸠鸣叫的内涵。作者将单调的鸣声赋予地方特色和情感,形成一种从古至今的时间联结,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鸣。通过细腻的描述和诗意的比喻,文章唤起读者对宁静、乡土的怀念,在浮躁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暗示作者改变了斑鸠叫声单调的原有印象”错误。根据原文“如果我说从斑鸠单调的鸣声中,我能分辨出不同地方斑鸠的口音,有谁相信呢”可知,作者是认为斑鸠的口音有所不同,但依然没有改变其“单调、一成不变”的特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时间线索”错误。根据原文“八道河一带的斑鸠远离村落……”“越过秦岭巴山的第一、二个台阶,下落到河谷地带”“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与我一样,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竟也听到了斑鸠之鸣”“我住在汉江边一个干净的小城,人口不多,繁荣昌盛,一切按部就班。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时间倾听斑鸠之鸣”可知,文章更多是通过空间转换和对斑鸠鸣声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感受来推动文章的发展。

故选B。

何处炊烟
关心教育,关心身体,关注灵魂,关心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