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1056.​廖玉群《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2024.11.22)

文摘   2024-11-22 16:51   河北  

荐文||1056.廖玉群《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2024.11.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

廖玉群

还是从我父亲的工作说起吧。

父亲那时不过二十出头,能噼里啪啦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手艺帮了他大忙,让他无限风光地被招进都安镇的供销社,谋到一份又清闲又体面的工作——坐柜台前当售货员。

。。。。。。

我不知道母亲是不是为嫁给父亲的事而后悔,她其实是被父亲的另一个“毛病”给蒙骗了。

。。。。。。

这爱好终究没有辜负父亲,让他晦暗的日子发了一次光。

临近春节的一个圩日,县文化馆在集市的圩亭举行现场写春联比赛。我父亲那时刚卖完菜,他赶上了比赛,结果,父亲一挥毫,博得了人们的喝彩,还获得了十元钱的“巨额”奖金。

我的父亲拥有了这十块钱的独立支配权,他决定用这笔钱来做一件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父亲的决定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他不用来买肉,不用来买糖果,不用来买鞭炮,也不用来买年画,他要用这十块钱来请我们去镇上的电影院看一场真正的电影。

。。。。。。

回来的路上,我们仍然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电影相关的细节。走进米糠湾时,小妹忽然出声地叫起来:“电影!我们走进电影里了!”这还是我们天天劳作的田地么?天上的月光如同白色的荞麦花,地上的荞麦花如同天上的白月光,它们相互映衬着,铺天盖地,形成了一大片朦胧的银光,照进我们的眼里。那么美,比电影银幕上的还要美呢!又那么大,大到我们无法用眼睛来丈量。一时间,我们都选择了沉默,一齐静默在那一大片的银光里。

我的父亲,后来就像米糠湾每个老去的人一样,躺到山脚下那片荞麦地的后面去了。荞麦花年年开,白天黑夜,我又无数次从荞麦地经过,却再也看不到像那晚一样散发着银光的月色和荞麦花了。

(摘自《红豆》2023年第11、12期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年轻时在供销社当售货员,但最后却因害怕赔偿而选择辞工回家,家人反复追问后只能无奈接受。

B. 母亲用水直接泼向父亲的被窝,对父亲写字很不满,反对用奖金看电影,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母亲的俗不可耐。

C. 父亲的两个“毛病”,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毛病,“我”甚至还有些钦佩父亲的定力和坚持。

D. 看完电影回去的路上,皎洁的月光照射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给了我们从未有过的体验,让我们不胜惊喜。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到米糠湾夏天村民农事忙碌,而父亲却还要回家吃饭、午睡,衬托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最终引发母亲发火。

B. 父亲决定用十块钱请我们看电影,虽然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前文埋下的伏笔又使得这个决定符合父亲一向的性格。

C. 文中画横线处文字用了拟人、比喻、想象的手法,还用了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书写水平的高超。

D. 本文文笔平易、流畅,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看似平淡,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意味绵长。

8. 文中画波浪线处文字没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句,但却让人“悲不可禁”,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9. “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是理解父亲形象的关键,结合全文探究“追光”一词的意蕴。

6. B    

7. C

8. ①呼应上文,年年开放的荞麦花与前文中的月下荞麦花相呼应,引发物是人非的伤感,愈发打动人心;②移情于物,将对父亲的思念寄托在眼前开放的荞麦花上,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③以景作结,余韵悠长,在强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时,更增添时光变迁之感、岁月沧桑之叹。

9. ①父亲在“追光”。物质匮乏时期,父亲仍然保持练毛笔字的爱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②父亲带领我们“追光”。父亲用十块钱的奖金带我们看电影,引领我们去感知美、欣赏美。③父亲就是我们的“光”。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俗不可耐”形容失当,贬义色彩过于严重。原文“我的母亲年轻时曾被那些奔马一样的文字深深吸引”,但后来“在盐巴都要淡着吃的日子里,这个爱好是个吃钱的爱好”,可见母亲也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但经济窘迫让她不得不有所改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文章在写父亲练字的情景时,“那些字看起来如腾飞的骏马,像在跑,又像在飞”是比喻、“那些文字如果会发出声音,一定是发出奔马一般‘嘚儿嘚儿’的有力声音”是想象。并未使用拟人手法。

何处炊烟
关心教育,关心身体,关注灵魂,关心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