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 kf Jennifer Aoife Wm Sissi 小余
排 | Arya
审 | Leah Wm
等我回爱丁堡
我一定要
在白天去爬亚瑟王座
而不是晚上十一点
应该
在八月
跟着风笛
从城堡开始
一路向下滑行
看James从帽子里面变出橘子和芒果
然后钻进Cowgate
在世界尽头买一罐Irn Bru
要在司各特爵士身边坐下
然后是国立美术馆——
上次居然漏掉了,怎么回事!
没有买到Oasis重组的门票是个遗憾
但我至少可以在Stockbridge待到天黑
收集二手的故事和牵牛花
哦
还要去Lidl给George Square的松鼠们整点坚果
再买一盒洋葱奶酪三明治喂海鸥或我自己
顺带一提
我才知道英国人吃三明治是不加热的
我加热三明治的时候
室友觉得非常好玩
但我觉得他们吃冷的
也很好玩
我不是诗人
也不懂诗
只是一写起爱丁堡
就忍不住一下又一下
狂按回车
@kf
适合藏匿回忆
@ Jennifer
爱丁堡初秋的风中已透着几分凉意,清澈是我对爱丁堡的第一印象,风,空气,天,湖水都透着清澈。
喜欢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看古朴的庭院和缀着露水的青草;喜欢在雨中的王子街漫步,看雾气浸润整条街道;喜欢在午后慢慢地在国立美术馆看展,不慌不忙,一下午的时光就此别过;喜欢Early modern comedy的课堂,听有着苏格兰口音的教授讲只有他自己哈哈大笑的笑话。爱丁堡是一个适合藏匿回忆的城市,很高兴自己也能放进一段。
相遇
@佚名
浓稠的夜色,丝丝缕缕,缠绕着亚瑟王座,
凉雨不时坠落,打碎湖水的清梦,
潮湿的云层重重叠叠。
如何在这样一个雨夜
相遇,
你青绿色的衣袖,
你无声的马车。
脚印,依托夜色,绣于大地。
我狼狈至山坡,
大风扑散了云,喝停了雨。
在这样一个雨夜
相遇,
轻盈地拂过天际,
你青绿色的衣袖,
你无声的马车。
山顶投来手电筒的光束,星星点点,
剪断了夜色。
人声寥寥,忽远忽近,是遥远的吟唱,
在大地拥抱第一缕晨光前,
如同婴孩,亚瑟王座沉沉睡去。
独自站在山坡,向何人分享
如梦如幻,昙花一现般
相遇,
你青绿色的衣袖,
你无声的马车。
当时只道是寻常
@Aoife
初来乍到爱丁堡,与好友相约前往王子街,初秋的堡没有沾染肃杀的秋意,只是凉爽,盎然的绿意蔓延山坡,盛开的鲜花点染草地,悠闲的海鸥在人们的脚边散步,午后和煦的阳光,穿过Walter Scott Monument,无声而肃穆。后来,虽然每周都要前往神学院上课,但总是没有抽出时间再走去那片小山坡,转眼十二月的寒风就席卷了爱丁堡,在离开堡的前一天,我又一次走到王子街,才从玛莎走出,又一次抬起头,零星的雪花飘落,轻盈而肆意,顺着冷风,倾斜地散落在Walter Scott Monument的塔尖,恍惚的瞬间,时间轴倒转回了十八世纪,静谧无声,街道上的人群络绎不绝,他们早已习以为常,雪花穿过三个世纪,点点降落在人们的肩头,似乎只有我这个异乡人会为此驻足。
时隔一年,回想爱丁堡,只剩“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慨。
短短三个月,我体验了readinburgh,习惯了下雨不撑伞,不断品尝土豆的惊喜做法,开启了一段又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南和最北的Cornwall和Shetland,巴黎、日内瓦、马德里、阿姆斯特丹。
从前远在天边的地名,变成了眼前的实景,触手可及的自由。
我想我会永远怀念爱丁堡,阳台前两点的日落。
不知归期
@wm
接到写交换感悟的稿子时,才发觉自己没有留下什么关于爱丁堡的文字。我在不停地办各国的签证、搭上交通工具前往不同的地方,在爱丁堡停留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连离别都是匆匆。爱丁堡机场我走了那么多回“到达”,最后一次出发,却不知道何时是归期。
我总是乘车奔波于Chancellors Court和机场之间。我见过凌晨四点雨雪交加,见过火红的日落,见过亚瑟王座山头漫开的朝霞。写文字的时候,我很需要画面感帮我去回忆过去,但当这一幕幕在脑海里闪回,我才后知后觉,过去一年了啊。
除了学校和机场,我最常去的地方大概是Makars了。在那里,我们一起去爱丁堡交换的六个人初来乍到,为了算小费凑齐了每个人身上的硬币,却在表达上陷入难题;我们招待过从伦敦和牛津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一遍又一遍地介绍haggies,看他们面露难色,再努力说服他们试试,反正和土豆泥混着吃下去都差不多。而从宿舍到Makars的那条路,我也从刚开始去走得磕磕绊绊,怀疑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不怀好意,再到还没摸清变幻莫测的天气,穿着破洞卫衣在Royals Mile被九月但冰窖一样的冷风吹到怀疑人生。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我们裹着羽绒服,但仍坚持顺道去Sainsbury买了梦龙,边嘶哈边披着夜色走去餐馆。
2023年的最后一天,舍友也回家了,我一个人在宿舍收拾明天回国的行李。窗外是热闹的烟花,楼里也没什么人,大家都出去跨年了,我在冷冷清清的走道里来来回回,沉默地看着在这里半年的痕迹一点一点被抹去,四个月的交换结束了。
最近在北京淋了好几场雨,但都不是每周一下课穿过the Meadows的雨夜了。雨中的爱丁堡,美得像一声叹息,一场梦。
一个遥远的梦
@Sissi
在爱丁堡交换的日子我做了一个中世纪的梦,梦里有城堡、骑士,也有海鸥和阴雨,我在苏格兰风笛声里奔跑,自由和浪漫是母题。它好像带我逃离了斑驳的现实,在无人知晓的古城建筑里大肆地幻想,因为没有成绩和学分的压力,我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得以反复思考自己未来方向。
所以交换的日子大抵是快乐的。学业上,我选了三门大三的文学课(略阴间,但有喜欢的课所以熬过来了)。虽然在课上会因为自己跟母语者的差距感到痛苦,啃长难句夹杂的论文也给我造成不少压力,甚至怀疑自己为什么要读英语系?——但能用不同视角一起分析莎士比亚、马洛等戏剧大师的文本,能每周跟Autonomous Learning Group 的小伙伴们探讨问题,因为一个很小的话题争论不休时,我还是幸福的。且不论文本和课外阅读材料的多少,这些内容涵盖了许多经典评论家论文以及著作,它们都帮助我更好地融入英国的学术环境。而跟英语系的小伙伴的聊天中我们也经常讨论文本以外的,与生活、爱好、社团相关的话题,因为课程与戏剧相关,他们还会向我推荐爱宝热映的音乐剧和话剧作品,而他们大多数人还是爱大戏剧社的同学,会邀请我看他们的演出——谈吐间,我时常感受到不同文化带来的思维之间的碰撞,在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敏感度——永不缺席的“oh really?!” 大概能反映出彼此对他者文化的震撼。
与此同时,我依照自己的兴趣选修了一门古典学系的课——Ancient Didactic Poetry。这门课使我有机会“贪婪地”读古罗马史诗,聆听维吉尔和卢克莱修在诗歌里的对话。课上,O’Rourke老师跟我们聊结构、性别、社会,也聊克里奥佩特拉和安东尼的“八卦”。课下,我经常跑去“打扰”老师,利用office hour 的时间聊论文,聊我在英国的不适应,聊古典学在西方的落寞以及老师本人对学术研究的见解。可以看见,他对学生,对古典学的热爱已经溢出来了,虽然这只是个8个人的小班,但他永远为我们找最好的文献(以及最原始的资料),在我的论文初稿上写满了非常有指向性的批注。在他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古典学学者最淳朴,最真实的模样——办公桌旁全是古典学书籍和文献,墙上挂着奥德赛哲学和一些不知名的雕塑照片,一杯水一台电脑,撑起他的二十余年。
然而,学习只是交换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真的是一小部分)。在这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何为生活,一小部分时间拿给学习,更多的时间留给自我探索。我能跟好朋友一起做饭——从无到有!从简单的鸡汤到中秋节一起包饺子再到咖喱牛腩,厨艺大增!——又能在周末时跑到高地上看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或是在维多利亚街凝视雪花灯后的绵绵阴雨,甚至特种兵去了荷兰和伦敦——这些是我在北京怎么也不敢做的梦。
当然,关于爱丁堡的记忆,还有一些我在爱丁堡街头遇到的很多人。我们没有交换姓名,却交换了很多“have a nice day”. 我会记得帮我打开垃圾箱的爷爷,会记得路过对我微笑说cheers的路人,会记得因为我拿错了咖啡在我差点喝下去的那一刻跟我开玩笑的女孩。临别前一天,我在斑马线前遇到了拿着圣诞礼物的奶奶。第一次,我鼓起勇气上去搭讪——无异于i人的社交飞跃,但我没有感觉任何不舒服——她乐呵呵地向我炫耀着手里的礼物,一边问我来自哪里,在哪里读书。他们好像总有问候不完的话语,尽管我知道这些大概都浮于表面。但我还是会忍不住因为这些陌生的关心而感动。因为知道彼此只是一分钟的朋友,所以我无比珍惜,我的心敞开着,舒坦地放在她阳光洒过的言语上。
我也不敢说交换的三个月尽是幸福与快乐,因为每当呼啸的风吹乱我的思绪,伴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情绪和冬天稀有的阳光,我在自己一人居住的小房间里留下了很多泪水——异国的时差、文化不适应、文献读不完是主要的问题。当然,在英国冬令时到来前,我还是跑出图书馆,去追逐草坪上最后的暮色,把土黄色的建筑和朦胧的阳光浓缩在我的相机里。
一年后的今天,我仍经常回味这场梦。翻看相簿时,回忆总会不断地沸腾,反复沸煮。这都在促使我想好好感谢在那段时光里一直陪我做梦的吼吼和麦麦,感谢当时没有因为疫情而选择放弃交换的自己,也感谢爱丁堡这座城市里的人。如今提起爱丁堡,我总会不自主地、骄傲地把它跟其他城市比拟,像是介绍一位非常要好的故人,又像是勾勒一个遥远的梦。
我遇见的,小动物们
@ 小余
苏格兰的小狗都非常有意思,在爱丁堡街上随意逛逛,不出十分钟视线就会被某只长相奇怪的、凶猛的、潦草的、或者可爱的狗狗勾走。
在王子街上吹风笛的街头女艺人,身边总是带着她那只威风凛凛的黑色大狗。Royal Miles上会有homeless展现Scotish witchcraft: 一个非常潦草的乞讨者,身边带一只gorgeous dog。我看到之后感到非常惊奇又好笑,那位乞讨者自己黑乎乎脏兮兮的,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他的小狗却像是一位皇室成员,浑身金灿灿的油亮毛发随风飞扬。在路上如果与一位半人高的像狼一样的巨犬对视,它的眼睛蓝得像宝石,牵着它的一米九肌肉壮男主人则会笑眯眯地说“Friendly!”让你别害怕。从设德兰岛返回的游轮上还看见像熊一样的大狗,实在可以说是梦中情犬了,帅到爆炸。
在短短的三个月期间,我去过两次Portobello Beach。第一次在岸上远远地看着一家人领着他们的狗狗,小土狗傻乎乎地在岸边的浅水里跳来跳去,一个浪头打来就被拍进水里;黑色的贵宾犬高冷稳重,乖乖地跟在主人身边在沙滩上散步。第二次去本人身着“人鱼限定皮肤”(其实是为了给设计学院的期末portfolio拍照),坐在湿漉漉的沙滩上,身后是阴天下被风卷起呼啸着拍打的海浪。正我抱着臂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一只小狗好像对我的白色人鱼尾巴很感兴趣,脚下生烟地向我冲刺而来。当时第一感觉是害怕,因为狗狗像是要扑倒一只野兔似的扑向我,在我周围踩来踩去地打转,跃跃欲试想要抓挠。主人赶紧过来吆喝着把小狗赶走。
我想,动物都有亲水的天性,小狗在海边也像是喝了假酒一样兴奋,没事都要在空气里表演个旋转跳跃;大海又很容易让人升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平日里不怕狗的我在当时有一种被剥夺了一切防御手段的赤裸感,所以才会在小狗的跃跃欲试中提心吊胆。幸好,小狗和我都是一定程度上的civilized being,它的尖牙利爪并无伤害我之意。在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的课题上,大家永远都是初学者,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爱丁堡的植物园在秋冬很是独特,冷山硬水,气质肃清。暮色降临之时,我们还闯入了一个很爱伦坡风格的小院子,看见了很哥特的稻草人。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位老爷爷着实让我和同伴体验了一把当白雪公主:老爷爷凭借花生和特殊的呼喊召唤了十几只松鼠围绕着他。这里的松鼠皮毛顺滑,毛色浅而亮,不是像北京的松鼠一样棕黄色的皮毛,而是以银灰和白色为主,像是高纬度针叶林里的精灵。老爷爷十分好心地塞了一大把花生给我,并且示范要怎么投喂这些小可爱。当时什么被咬啊疫苗啊都被我抛诸脑后,松鼠来吃我手里食物我像自己吃了大餐一样开心。海鸥也来分一杯羹,但没有抢,只是远远地等待,我抛出饼干,它们上前几步叼住。我担心地问:“它们吃饼干吗?”思考这在它们的食物范畴吗,旁边的朋友说“吃。它连披萨都吃。” 果然,谁能拒绝薯条饼干披萨呢?
编辑 - kf
identity under construction
编辑 - Jennifer
sometimes ever, sometimes never
编辑 - Aoife
我想不到怎么办?
编辑 - Wm
玫瑰之下
编辑 - Sissi
feel my feet above the ground
编辑 - 小余
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