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农历腊月初六,迎来小寒节气。
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小寒时节,冷气积久而寒,虽尚未到极点,但气温持续降低。
况且北方地区,地表余热散尽,小寒已胜大寒,正值全年最冷15天。
此时,天寒地冻,穿肤透骨,人体阴盛阳衰,易受寒邪侵袭,故而养生极为关键。
小寒养生有秘诀,不懂规矩要吃亏,看完记得为家人朋友收藏转发!
01 三个习俗
·腊祭先祖
《风俗典》有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月,是新旧交替之际,也是岁终大祭的月份。
小寒是属于腊月的节气,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人们会精心备上美酒佳肴,焚香燃烛,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不仅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也是感恩祖先保佑,为家人祈福纳祥。
一个人,不忘祖,不忘本,才能敬畏生命与当下,踏实过好每一天。
·饮食进补
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小寒时节,人体封藏,进补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既可以滋养气血,抵御严寒,又能蓄积能量,使来年少生疾病。
日常多吃些温热食物,如羊肉、大枣、糯米、桂圆、枸杞等。
同时,冬宜养肾,黑色入肾,还可多吃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物。
此外,冬日干燥易上火,食谱中不妨加上柚子、陈皮、白茶等苦味食物。
但进补要因人而异,切不可暴饮暴食,一味乱补。
·踏雪寻梅
清代张英诗云:“温室帘开新月夜,瓦盆梅发小寒时。”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候花信风。
此时节,早梅吐蕊绽放,暗香涌动,凌寒独自开。
国人推崇梅花的风姿气节,素来有踏雪寻梅的风雅传统。
今日,何不给蛰居的自己一个出走的理由,赴一场梅花之约。
去感受自然的美好,也是告诉自己:无论严寒有多难熬,终有花开春暖日。
02 三种禁忌
·防寒不严
常言道:“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此时,养生的第一要务莫过于防寒驱寒。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防寒不严,则身体难安。
血遇寒则凝,防寒不到位,血液流速减缓,还会诱发多种疾病。
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年老体弱人群,更首当其冲,深受寒气威胁。
一定要护好头颈、腰腹、腿足等重点部位,出门穿厚衣,戴好帽子和围巾。
·久坐不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很多人一到寒冷冬日,就犯懒躲闲,整日久坐不动,缺乏活力。
但人不动则气血不通,基础代谢降低之余,免疫力也随之下降。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小寒节气正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黄金时间。
戒掉惰性,除了坚持规律的运动,每工作两小时也要站起来走动一番。
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新陈代谢,抵御严寒,生发阳气,预防病痛侵扰。
要注意的是,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锻炼,直至微微出汗即可。
·情志不调
《黄帝内经》中讲:“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意思是:冬季应平稳思绪,调养情志,忌大喜大怒,情绪悲郁。
除了天气寒冷,万物凋零,昼短夜长,易让人感到郁闷不乐。
小寒也是忙年的开始,工作总结和家庭琐事都让人分身不暇,情绪不高。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学会调节自己的情志,保持乐观的心态。
方能保证身体安康,做好手头每一件事,欢欢喜喜迎新春。
03 三大秘诀
·姜汤驱寒
有道是:“一杯清茶一片姜,驱寒暖胃是良方。”
一碗热乎乎的姜汤,是冬日驱寒暖身的上上之选。
无论是防病,还是感冒初期,受寒咳嗽,都效果显著。
或是晚间睡前用姜汤泡脚,亦能散寒温阳,祛病延年。
不过,生姜味辛性温,阴虚火旺、肠胃不适的人应少食或不食。
·晒背养阳
《本草纲目拾遗》有言:“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
冬日若是手脚冰凉,日光浴是养阳助阳、除湿止寒的不二法门。
中医认为,前为阴,后为阳,所以晒太阳时,最好晒后背。
因此,若是天气明媚无风,就去晒晒背吧,沐浴在阳光底下。
最佳的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晒半小时左右为宜。
·按摩通经
穴位,是人体自带的“健康开关”。
小寒时节,经常按摩以下这三个穴位,益处良多。
一是轻搓肚脐中间的神阙穴,可温补元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二是按揉足底凹陷处的涌泉穴,可抵御寒冷,醒脑开窍,强筋健骨。
三是拍打后背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促进循环,益肾壮火,祛湿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