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下午,一场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研讨会在善品堂国学院11楼大会议室隆重召开。樊懋、章燕音、江力、吴安春、谢春风、李志、王小慧、关红、田国英、冯浩、郑丹娜、聂菲麟、丁晓山、夏欢乐、何德益、张玉豹等众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青少年国学读本、国学网络课程以及国学大师进校园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青少年国学读本:传承经典,启迪未来。“我们是孤独的先行者,时不我待。”会议伊始,与会者便表达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善品堂联合众多权威专家团队凭借一流的学术素养与丰富经验,精心打造青少年国学读本线装本,其格式、内容、设计均经过反复打磨与创新,旨在让传统文化以更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呈现。读本涵盖拼音版、简版教材等多种形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致力于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网络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学传播中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会议中提出,国学网络课程应合理收费,并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进入学校小书院,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老师可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孩子们能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国学课程,家长也能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国学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人群。
“国学大师进校园”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备受瞩目。张玉豹老师分享了丰富的课程经验,课程时长灵活多样,合作场所广泛,涵盖学校、宣传部、青少年宫等。课程形式既有长课也有短课,能容纳多达1000人参与,多在周末举行,为孩子们提供了与国学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王小慧老师则强调了课程设置的门槛与分类,运用AI技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呼吁为每个孩子打造人生的第一本线装书,并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时令课程约定,让国学教育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丁晓山教授提出了科技研学与网络课程创新的思路,如无人机研学、开发具有独特功能的网络课程等。强调课程要契合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分年级出版国学读本,助力孩子提分;同时设置合理的课程门槛,争取文化部及各市区县文委的协助。
郑丹娜校长分享了国学大师进校园的可行建议,关注课程时长、内容吸引力以及公益与学校经费的结合,同时指出研学基地或实践基地的申报要点。
冯浩院长则从沉浸式体验、社会力量办学中心、社会大课堂以及研学基地等方面,为国学教育的落地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案。
田国英校长、李伟校长、王颖教授、谢春风教授等也从不同角度为国学教育建言献策,强调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国学读本内容的简易化与丰富化、网络课程的现代化创新以及名家进校园的多样化形式等,共同勾勒出一幅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学教育发展蓝图。
会议的最后,中国国学研究中心樊懋主任、章燕音副主任,中国文化书院监事江力老师发表总结性发言,为青少年国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会者们将携手共进,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有品格的新时代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