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学与教研犹如一对翅膀,是平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纬,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钥匙。为进一步落实“双新”“双合”理念,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达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10月15日——30日,美加外语学校初中部语文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七年级语文组的张老师和陆老师根据新教材的变化和新教材核心素养的导向设计并展示了《再塑生命的人》一文的教学。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虽然相同,但两位老师设计的侧重点和教学风格各有千秋,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有所不同,真正达成了“同课异构”的教学魅力。
由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赞语:“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引出本文作者——海伦·凯勒而导入新课。整节课通过三个任务:研读“残缺的生命”——品味“再塑”的过程——感悟赤诚的爱引导学生自觉梳理文章的思路,清楚地把握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过程和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首先创设学科情景,“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并攥成拳头,竖起大拇指朝前弯两下,将刚刚的手势做给身旁的任意一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完成任务二:根据单元要求,给出默读要求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抓取具体事件,概括内心感受和精神品质。
任务三:揣摩·心路变迁,进一步感悟再塑的最美的生命,梳理事件,感受再塑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最后品味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八年级的黄老师以“走进托尔斯泰的外貌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学生手绘的托尔斯泰的各种画像,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他外貌的独特之处。
在文本解读中,黄老师着重分析了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等语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不凡外貌,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明老师则另辟蹊径,将阅读与写作勾连,引导学生理解茨威格为何要如此细致地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以及外貌描写背后所反映出的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进而思考如何在“团结”这一主题之下选择写作的材料及确定写作的重点。
这种由阅读到写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托尔斯泰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两位老师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明老师则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写作片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九年级的语文教研活动围绕《三顾茅庐》与《隆中对》展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在活动中,老师们以独特的教学视角,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两篇经典文本巧妙结合。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叶老师生动地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以及诸葛亮的睿智与淡泊。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着刘备的执着与诸葛亮的非凡智慧。 而章老师的《隆中对》则通过对文言文的逐字解读与分析让学生们领略到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两篇文本进行分析,有的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探讨历史背景对故事的影响,还有的思考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老师们也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后,九年级备课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群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独行速,众行远。此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解读和教学方法,为老师们提供了可以互相分享、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我们相信,初中部全体语文教师会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更加精彩!
图文|艾媛
编辑|黄燕
审核|江爱华 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