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骊山有感
阅读、书写与赏析:
凭吊怀古看骊山
——《骊山》与《骊山有感》赏析
王守振
二十四节气的立冬时节到来时,《河南思客》优选古人写骊山的两首诗作为名山大川内容推出,充分体现了思客人以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在对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文脉的初心使命。而更为奇巧的是,所选的这两首唐诗,其作者一个是唐代河南府巩县人,一个在晚唐时期原籍怀州河内,后随祖辈移居河南荥阳。可见中原人文的荟萃和历史文化的繁盛。 诗中的骊山,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因远望如一匹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历史底蕴深厚。上古时期,女娲在骊山“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那里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发生地。因此骊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遗存古迹众多、文人雅士叹为观止的地方。
《骊山》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由于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约1400余首诗留存,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这首《骊山》,通过描写骊山的景象,特别是“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等诗句,由衷感叹唐明皇驾崩后的骊山,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骊山的一草一木再也无法见到皇帝的身影,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惋惜和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以及对日渐衰微的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 《骊山有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骊山凭吊怀古的一首诗。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文学史上,人们将李白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而李商隐与杜牧则合称为“小李杜”,他们都是唐代星空中的耀眼明星。李商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其诗构思新奇,语境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作品收录有《李义山诗集》。
《骊山有感》的大意是,骊山温泉如同香汤,暖雾霭霭泛出芳香。九条龙嘴中吐出泉水,呵护着泉中的玉莲房。每天清晨在长生殿,明皇与贵妃成对成双。皇亲国戚都乘金舆去,不愿去长生殿的只有寿王。言外之意是因为寿王不愿看到父皇与昔日的“寿王妃”杨玉环的亲昵。全诗虽对玄宗强占儿媳的秽行未提一字,但对其荒淫无道却揭露无遗。 凭吊怀古是指对过往事物、遗址、历史人物等进行追思、怀念或感叹。这两首诗的作者杜甫和李商隐,虽然年龄相差百岁,但他们都忧虑家国社稷的安危,牵念黎民百姓的苦悲,所以看到骊山、想起骊山,对玄宗因专宠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盛唐不再,国力一蹶不振、日渐衰微,于是触景生情,用诗句表达心中的沉郁,警示人们谨记前车之鉴。因此,这两首诗,堪称凭吊怀古、启发后人的名篇。 阅读链接:骊山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5公里。主要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势逶迤,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仁宗庙海拔1302米。作者简介
王守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思客》首席作家。连续七年以上获得“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
作者 王守振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思客出品,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