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掰玉米的季节|王保国

时事   2024-11-09 06:46   河南  
  中秋节,看过那圆圆的月亮,吃过甜甜的月饼后,接着很重要的农忙活就是掰玉米了。
  玉米,是一种速成的农作物,生长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在普通的农家,玉米收了后,留下极少的家里用来做饭:烧玉米稀饭(我们这里管这饭食叫糊涂)、蒸玉米馒头,手巧的农妇把细的玉米面掺到白面当中做成馒头,吃起来也格外有味道。其它大部分玉米还是要卖掉,所以玉米也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尽管现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但对于那些对土地有着深深感情的老一辈人来说,这玉米还是要非种不可的。
  其实,种玉米也是一项挺费劲费力的农活。
  每年的夏季,麦子收了之后,农夫们赶紧趁着土地的墒情种上玉米。我在幼时干过多年这样的活:父亲在前边,用铁锨在麦垄间挖出一个小坑,我在后边,紧跟着把手中的玉米种子三个丢到小坑中去。父亲挖得飞快,我也同样丢得飞快,容不得半点犹豫和马虎。一块大概两三亩的地,一天的时间就要把种子全部均匀地扔到地里去,这劳动量可想而知!一天下来,父亲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也累得不行,可是秋季的庄稼必须要及时种下,才能保证几个月后有个好收成,所以人无论多么累,活还是必须坚持干完的。
  二十天左右的光景,玉米苗子早已把地里完全覆盖了。这时的工作是需要把一个个种玉米的坑中长出的小的玉米苗给拔掉,让大的好吸收营养赶快长大。这个农活比种玉米的劳动强度要好一些,也轻松一点,一块地基本半天的时间就弄完了。

  苗子再大一点,就该给玉米施肥了。就是在每棵玉米的根须旁挖一个小坑,然后把化肥一把一把地撒到坑里,然后再用土给埋起来。这个活可就没那么轻松了。你想呀,在炎热的夏季,玉米已经长齐腰深,玉米叶子剌在胳膊上,又疼又痒,玉米地里又密不透风,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是活还是要干。所以,一块玉米地里的活干下来,人早就像虚脱了一般。直到现在,一想起原来在玉米地里施化肥的情景,说不寒而栗有点夸张,倒是那当时的印象和感受到现在的确是记忆犹新。
  在农人们的精心呵护与辛劳付出下,玉米一天比一天长高了起来,在夏季灼热温度的烘烤下,到秋天来临时,变得逐渐成熟。
  那时,家家基本养有牛羊之类的牲畜,这些牲畜要么是家庭的劳动力,要么也是家里边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个季节里,玉米叶子恰好是这些牲畜必不可少的主要食料。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牛,平时是喂草料,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牛主要吃的食物就是玉米的叶子。那叶子,是需要从玉米地里的每棵玉米上扯下来的,每棵玉米上随意的弄下来四五片叶子来。

新的施肥方式:把化肥袋子放在水沟里,借给玉米地浇水把化肥施了

  你想,在这样根本不透风、闷热闷热的环境里,那成熟的玉米的叶子变得很僵硬,剌在胳膊上、脸上,生疼生疼。剌过去后都是一道道红印,滴下的汗水浸到红印上,顿时滋拉一下痛到全身了。这样的过往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很普遍的,每年都要重复这样的经历。
  中秋节吃过月饼,离收玉米也差不了几天了。早晨,农家人都早早出发,趁着天气凉快,下地里干活了。掰玉米其实也不算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只须把玉米外边的包叶给用力撕掉,扯掉上边的玉米须,有时还要把玉米的那截尾部掰掉,需要用劲掰才行。
  这样的活干个二三十分钟问题不大,如若连续干几个小时,一般人是受不了的。首先是手指头和手脖子因为用力,酸软酸软的,一天下来指头通红,手脖子酸疼不已。其次连续在地里站一天,腰也会受不了。再者因为劳动强度大,玉米地里密不透风,人通常都会通身汗流,衣服早已湿透了的。
  中午时分,我们早已是又累又饿了,可是父亲和母亲依然没有让停手的意思,自己又不好意思提前离开,于是只好勉强打起精神来,在烈日下把一个个玉米丢在身后。父亲和母亲好像是永远不知道劳累似的,干活仿佛有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他们又比别人干得多,干得快,每次都把我们远远地拉下好远。

  后来才渐渐明白了,这世上哪里有不懂得劳累的人,是劳动让人变得无可奈何地勤奋起来。在以自己的手为主要劳动工具的年代里,老一辈的农人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和努力。
  中午的日头越来越毒了,晒得人头发蒙。父亲终于说停下不让掰了,下一个工作就是要把掰下来的玉米给弄到车上去。我们争先恐后地把玉米一个个快速地捡到箩筐内,然后再抬起来倒到架子车上。父亲早已在地中间砍出了一条道来,以便拉玉米的车辆可以通行。
  车辆终于装满了,父亲在前边拉车,我们在后边推车,都是弯着腰,都在用力,汗水不一会儿又一次湿透了衣服。等到把第一车玉米拉到场内卸下来,到家时才知道早过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同样劳累了半天的母亲,还要去灶间给家人做饭,她凌乱的头发上还有玉米棵上掉落的穗屑,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现在想想,母亲,在那个时节里,也没少受累。

  我结婚后,给妻子娘家也掰过玉米。岳父是一个不大爱干农活的人,这倒不是说他不勤快,其他方面他样样在行,只是不爱干地里的活而已。他家里有一片地,不算多,有三亩地的样子,只是这地块太长了,种玉米只有八九行,你想,得有多长的距离。每年秋收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在这块地里干活,感觉干了好久好久,出来一看,前边根本就望不到头。看过后总是有些灰心丧气的感觉,妻子总开玩笑说,在这块地里干活,根本就没有成就感。
  一个劳累的季节下来,父亲和母亲都累得不行,吃饭又不照时,早起晚归的,他俩的体重都会瘦几斤。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可以用机器收割庄稼为止。
  现在的农村,种地的绝大部分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哪里有年轻人!那些年轻人都嫌种地麻烦,还累,又挣不到钱,所以都到城里打工、做生意了,家里的土地对他们而言仿佛是一个陌生的事物,没有人愿意主动提及它。只有那些老一辈的农人,还在苦苦地坚持,也许在他们内心深处,这土地,既像一个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又像是家里边形影不离的亲人。土地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相濡以沫的情结吧,让那些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甚至年近八十岁的老人,无法离开这片养育了自己的土地。
  有时,我在想,多年以后,当这老一辈的农人离开后,这片土地由谁来耕种呢?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靠他们?仿佛是一个不现实的话题。多年以后,如果土地都渐渐荒芜了,农村的出路何在呢?
  回想起多年前掰玉米的情形,让我又一次感到了昔日的辛劳、父母的不易,还有对这土地和农村隐隐的担忧。
本篇审稿、组版 易涛

作者简介

  王保国,舞钢市人,中学教师

作者 王保国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思客出品,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
王保国的相关文章

初三的求学时光

两只鹦鹉的故事【荐读】

一把花生

老爹【荐读】

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专为思想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