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偶尔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河南一位叫马大姐的,在厦门市闹市区制作叫卖大锅菜的视频,把我彻底俘虏了。看着马大姐那娴熟麻利的翻炒动作,听着她熟悉动听的叫卖乡音,凝视着现场弥漫的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我似乎闻到了沁人心脾的独具特色的河南美食风味儿。 我真的被它陶醉了,逗得我频频咋舌,禁不住直咽唾沫。我太喜欢大锅菜啦。 大锅菜是我们家乡叫得响儿的“名牌”菜肴,它是用多种蔬菜合在一起烩成的,有人叫它“大杂烩”,也有人称它“杂烩菜”,还有人送它“全家福”的美誉。我喜欢吃大锅菜,还给它归纳了五大优点。 优点之一,食材丰富多样。比如白菜、萝卜、豆腐、粉条儿、肉类皆可下锅。烹饪过程中相互借味,更加色香味美。 优点之二,营养均衡合理。因食材种类繁多,能提供均衡的营养元素,从而满足不同食客的营养需求。 优点之三,汤汁浓郁醇香。由于长时间的炖煮,各种食材味道得以充分融合,汤味更加醇香。 优点之四,老少妇孺咸宜。不论贵贱,不分尊卑,各自按照自己口味,任意添加佐料,满足味觉嗜好。 优点之五,经济实惠,弘扬新风。10块钱一份,一碗大锅菜,两个热馒头,矮凳一坐,风扫残叶,三下五去二,几分钟菜足饭饱。不但节约了金钱,又节省了时间。这不正弘扬了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吗?
我这一辈子,吃过机关食堂的大锅菜,吃过水利工地的大锅菜,也吃过农村婚丧嫁娶的大锅菜,虽然菜品档次有高低,口味分轻重,但我都甘之若饴,从来没有嫌弃过半分。直至如今,每提起大锅菜我仍觉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与喜爱大锅菜相对应的是,我不喜欢吃宴席。几十年间,我赴过城乡的婚宴、寿宴,坐过乡村的回灵席,吃过弄璋喜宴,还有幸蹭过万元一桌的招待大席,吃来吃去吃出了三个字——不适应。回味起来,不适应大体上不外乎三种。 其一,饭菜不适应。别看一桌之上摆出十碟八碗,但仔细一瞅,没有几个能可口果腹的,还不如在家里吃老伴儿做的炸酱面实惠。还得规规矩矩坐在那里陪席,无异于活受罪,受洋罪。 其二,氛围不适应。不论十人八人一桌,南来北往、三教九流的食客凑在一处,南腔此调,污语秽言,更有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不堪入耳,常常叫人头昏脑涨,不食即饱。如果遇上酒肉朋友,见酒就醉,猜拳行令,吆五喝六,不醉不休,桌上菜肴成了雪糕还不上饭,每因支撑不住而中途逃席。
其三,身份不适应。在机关工作,免不了迎来送往,酒席招待是分内之事。但不论是迎是送,都得是毕恭毕敬。陪酒的喝多喝少,都得让客人喝个尽兴。有一段时间,我真正地饱尝了“拜迎长官心欲碎”的辛酸,尽管我是个跑腿儿的,心中哪还会有大吃二喝的兴趣呢? 凡此种种,每次赴宴,我都处于半饥六饿的窘态,不得不回到住处泡一包方便面补补屈儿。因此,在我的脑子里造成了一种讨厌宴席、害怕宴席、躲避宴席的心理定式。但我生长在礼仪之邦的中华大地,也深谙入乡随俗的道理,家乡的婚丧嫁娶活动当然无法拒绝邀请。 每逢这种当口儿,我总会悄悄溜入灶火棚下,跟厨师拉拉家常,套套近乎,让他们给我做一碗杂烩菜,递一个暄馒头。菜足饭饱之后,找地方喝茶喷空儿,就和宴席不沾边儿了。 如今仔细回味起来,什么龙虾、鲍鱼,什么龙脑、凤髓,还是大锅菜吃着爽口、吃着可心。我喜欢大锅菜。作者简介
郭从珍,《河南思客》签约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连续三年以上获得“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
作者 郭从珍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思客出品,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