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高校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普作品第二轮征集 | SKY·活动

文摘   2024-12-25 22:05   北京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科普中国高校行科普作品征集




      为进一步达成“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普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携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药学院、医学预科办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第二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普中国高校行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本次征集活动邀请热爱自然的高校大学生及中学生积极投稿参与,以自己新颖的视角与独到的理解,将自然的魅力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



主办单位及活动对象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药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

合作媒体机构:

科普中国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活动对象:

全国高校学生及广大热爱自然的中学生




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将面向全国高校、中学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欢迎高校大学生及广大中学生积极参与,鼓励教师指导,创作科学性强、趣味性强的作品,学科领域涵盖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医药卫生、地理科学、生态环境及有关技术。赛事设置以下三个创作赛道: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以及科学图像。所有作品要求为作者原创,且保证参赛作品不出现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况,无AI合成元素。因侵权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参赛者或其监护人承担。

      投稿后即视为同意大赛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拥有参赛获奖作品的使用权、展览权、复制权、翻译权、放映权及传播权(著作权仍由参赛者拥有);用于非盈利性的公益活动。


·创作要求·

科普短视频



时长控制在1-3分钟为宜,横竖画幅均可,分辨率建议1080p及以上,帧率建议30fps及以上,文件尺寸不大于1G。视频左上角请预留“科普中国”logo空位。请随作品提供视频讲解内容的文字稿。

科普文章



体裁不限,鼓励个人创意,图文并茂,文字以2000-3000字为宜(诗歌不限),提交word或PDF版本。

科普图像



摄影、绘画、设计类作品均可,宏观图像与微观图像均可参与。要求原创,提交原图或加工后的图片电子版,图片长边不短于3000像素,作品可为单幅或组图,组图作品不超过10张照片。请为每个作品进行命名,针对图片内容提供不少于100字的科普解说词,并简要说明创作使用设备、软件的重要参数等。




投稿方式


      参与者需在2025年2月28日晚24:00前将参赛作品以压缩包的形式提交至邮箱

pkuskykechuang@126.com,邮件主题以参与赛道(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科普图像)+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手机+作品提交。

      邮件内容包含:1、作品;2、作者信息表(包含姓名、年龄、学校院系、学历;团队作品须提供每位作者完整信息并按贡献度排序;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职称/职务);3、作品简介(无字数要求,补充解释内容、主题、灵感等);视频作品建议提供云盘高速下载链接。




投稿作品评选及奖项设置


      上交作品将根据作品所属领域选定评审专家,评审流程共有三个评选环节,即形式审查,初审和复审,评选出一类作品、二类作品、三类作品、优秀作品

      主办方拟举办颁奖典礼与交流会嘉奖部分顶尖优质作品作者。优秀作品将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颁发获奖证书,获创作补贴和活动纪念品。科普中国按相关标准,遴选优秀作品创作者纳入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并另行给予专项培育扶持。优秀科普作品还将以线下图文展览、网站刊登、集合成书等方面进行公益宣传展示。


奖项设置

三个赛道:

一类作品各3名,创作补贴及纪念品;

二类作品各7名,创作补贴及纪念品;

三类作品各20名,创作补贴及纪念品;

优秀作品各20名,纪念品;


纪念品

Dragon Boat Festival

《生命之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普作品集》(效果图)





往届优秀作品展示


科普图像


跃然纸上的野外工作记录

组图节选

      本作品将“博物画”和“自然笔记”两种绘画表达形式结合,保留了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欢趣的同时,增添了博物绘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旨在为公众带去更科学的、能够引发更深入思考的观察自然形式和思考方式,并以野外工作者的视角展现自然的美丽。

——罗悦心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硕士生


出浴

出浴

       一只白眉朱雀在晨光中梳洗羽毛,抖擞翅膀时飞溅的水珠恰如一朵烟花。

      2024年7月2日摄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100米的流石滩与针叶林交界处。

       照相机型号Canon EOS R10,光圈值f/6.3,曝光时间1/320秒,ISO-2500,焦距150mm。

——柴子淇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有孔虫的世界

组图节选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包括浮游类群和底栖类群。有孔虫具有精美而复杂的硅质或钙质外壳,在扫描电镜下展现出精美的微观结构。使用导电胶将有孔虫粘贴在样品台上,经离子溅射镀膜仪镀膜后使用EI Quanta FEG 450或FEI Helios Nanolab G3 UC型号的扫描电镜拍摄,再用Photoshop进行上色处理,希望能呈现出多彩缤纷的有孔虫世界。

——鲁申怡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



科普文章


什么是鸟撞,我们可做什么


 Step1. 判定是否为鸟撞。

       如果不是直接目击,则可以通过附近(玻璃)建筑物+无明显外伤(可能有头部、嘴角血迹和头部、颈部变形)来判断。

Step2. 快速拍照记录。

       建议拍摄鸟类侧面照,事发地环境(包括一张没有移动过的鸟类身体与建筑及地面的合影,以及整个建筑物的远景)。记录上位置信息更佳。

这则记录可以: 

①  可以上传公众号防鸟撞行动网络

②  其他公众科学平台(如iNaturalist等)

③  留言北大绿协(或其他相关协会)

Step3. 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高温、暴露于烈日下、马路边等都是不安全因素。如不安全,则在保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不直接接触鸟以防止病原体传播和可能的抓咬伤!),用纸箱、软布短时安置和转移鸟至室外安全地带(如阴凉通风、有灌丛小树的地方)。

Step4. 寻求外界帮助

       若鸟存活希望大,但生存能力受损,可以短时安置鸟类后拨打地区救助热线。

       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就可以拨打:

1.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办公室电话(010)62481552

2.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010) 89496118、82029000

3.对于猛禽还可以拨打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电话:(010)62205666

       接到电话后,这些救助机构会很快“出兵”,如果鸟儿确实需要帮助,请坚定拨打电话哦。

       科学的救助是对自身健康和鸟类生命的负责,愿鸟儿能被温柔以待!

——节选自《什么是鸟撞,我们可做什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王昕悦

救助步骤示意图



供稿 | 生命科学学院团委科创部

排版 | 生命科学学院团委科创部

审核 | 谢夏青

生声不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信息发布平台,主要职能为发布共青团委员会,研究生会和学生会主办的活动信息和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