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壁下观 |云冈石窟3

文摘   2024-08-19 13:33   美国  

之前的:

壁下观 | 云冈石窟 1

壁下观 | 云冈石窟 2

  1. 云冈石窟的地理环境

  2. 何谓石窟寺

  3. 佛像从何而来


这篇继续云冈石窟3


聊聊,石窟里头的皇族


我们继续在物理世界走进石窟的时候,比起令人嗟叹的造像艺术,北魏的中前期历史人物,也结结实实的融入在云冈石窟的建造中。


主要想聊冯太后。往后看。


3-1 皇帝即如来


从佛像起源的犍陀罗,一路向东到了大同的云冈。最先建造完成的就是北魏的总统山“昙曜五窟”(16-20窟,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



之前说北魏的文成帝拓跋濬和佛教一拍即合,我觉得这里头有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就是“皇帝即如来”的主张。这应该是北魏特有的一个主张了吧。

在南朝、北朝之间,佛教和君主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南方的东晋,庐山佛教的中心人物慧远,主张作为出家者的沙门不拜帝王。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梁武帝好几次出家做和尚,虽然也是为了拉赞助。但至少形式上还是拜佛,而不是当佛。
但是当时在北魏则不同。《魏书·释老传》中记载着北魏第一代皇帝拓跋珪时期的佛教官员法果的这样一段话:“....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在经历了第三代皇帝太武帝的废佛之后,这个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在宣布复佛的新主文成帝和沙门统师贤以及昙曜的时期,不断地实现了崇拜皇帝的造像。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昙曜五窟,就是北魏最开始的五个皇帝,从开国皇帝拓跋硅,到brief开窟的文成帝拓跋濬。

不过顺序并不是从西至东哦!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就是19窟是第一代皇帝拓跋硅,而非20窟的露天大佛。然后左子右孙。

所以在18窟,我们看到曾经灭佛的拓跋焘身上的装饰是千佛袈裟,手势呈扪心自问的样式(下图)。而17窟是拓跋晃,他不能算作真正当上了皇帝,所以腿脚的部分是在水平面以下的。至于16窟,就是下令开凿云冈石窟的拓跋濬本人。


至于后来的窟为什么没有对称的放在20窟的西边。是因为20层以西的岩层比较软。20窟那个露天大佛的窟沿在北魏时期已经坍塌了。所以昙曜应该是用了Plan B。

3-2 文明冯太后!

我们接着来看看中期洞窟。中期洞窟依然是皇家投资的洞窟。主要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

暂时抛开希腊的柱子和波斯的狮子不谈中期洞窟里最著名的形制就是双窟。比如7,8窟;9,10窟...除了双窟的特点,中期洞窟里的造像有几百处是二佛并坐,区别于第一期洞窟的大佛造像的形态。那这二佛并坐,指的就是指孝文帝和他祖母文明冯太后。


所以啊,你到云冈去看石窟,怎么能不知道历史上最牛逼的女人之一,冯太后呢。咱就站在双佛并坐下面神游一会儿,来把冯太后做主角讲一讲!

我自己评价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蛮简单,主要看TA是不是给老板姓做了一些正面的事儿。什么算正面的事儿呢?上等的谋文明,中等的谋秩序,下等的谋利益——不仅为自己,也为百姓。这三样,冯太后基本都干了,而且还干成了。

先流水一下她的生平:冯太后生来是个皇三代,可惜是亡国的那种。所在的小王朝北燕亡了之后,小冯进了北魏朝廷当奴婢,好在自己的姑姑是当时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宠妃,于是小冯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这一层关系一步一步当了拓跋濬的皇后。可惜老公早死,带着非亲生的儿子拓跋弘(非亲生)一起撑着刚好起来的北魏。孤儿寡母的,却在当太后不久就诛杀了权臣乙浑。后来拓跋弘不对付,以拓跋弘被毒死作为结尾。接着30多岁的冯太皇太后扶持孙子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开启了北魏汉化为目标的改革。基于这个改革目标,出了好几个牛逼的政策。对了,除了工作,人家生活也不耽误,有好几个能文能武的男朋友。

说回冯太后到底干了啥。这里面最著名的当属北魏汉化。这个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有一笔带过,更多被冠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当然,不可否认孝文帝在这里的作用。真正的灵魂人物却是冯太后!

在汉化这个大目标下,冯太后力推了几项牛逼的政策。涉及教育,土地改革,官员薪水改革。基本把规则重新制定了一遍。

冯太后打的第一张牌就是教育。地方政府按朝廷规定兴办学校,按各郡大小,招生40-80人。有文章说,在各地办学校这事儿,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这种公办学校的性质,颇有一点开始面对老百姓而开发的意思,也许不是人人都有义务教育,至少读书不只是贵族才有的权利了。这个政策,最重要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后面改革的官僚队伍。教育是冯太后最先干的事儿。

第二张牌针对当官的,俸禄制。就是给官员发工资。我们之前说游牧民族的习惯就是时不时的抢一个地方,然后瓜分当地财富。这事儿到冯太后这儿终于被遏制了。那发工资的钱从哪儿来呢?

第三张牌,直接对象主要在老百姓。推出了均田制,三长制

上面说既然要给官员发工资,那财政必须由中央掌握,那就要向民众收税。以前收税呢,都是按户头而非人头收税。这些大户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晋朝就开始不断的进行土地兼并,普通老百姓也要去大户主那儿寻求庇护。久而久之,户口就被非常粗暴的定义了。很大的户主可能拥有很多人口,但也不用上交很多税。然后中央也不能拿这些门阀大族咋样。

到了冯太后这儿,果断把这事儿解决了。倒也不是说冯太后之前没人做类似的事儿,确实也都没干成。到了冯太后这,中原地区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大片的空地归为国家。这个情况利于均田制的产生。总之就是把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老百姓,无法买卖,只能耕种,大部分死后归为国有,小部分田地比如桑田可以世袭。有意思的是,这个制度也包含了女性,并且考虑到了老人小孩儿寡妇以及残障人士。..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唐朝,但是唐朝似乎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分给女人了。

那既然要分土地,就要搞清楚有多少人吧。于是冯就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推出了三长制。其实就是进行了一遍人口大普查,并且几个小家庭为单位就有一个“长”。于是分土地和收税才能更好的推进下去。

这几个政策还真的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总之,几个猛药一下,大力发展了农业和财政。

冯太后当然并不都是这些解决方案的提出者。但是她都是最终决定和推进落地的人。懂得都懂,这有多难。

冯太后被很多人称为非常有野心,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这么说没错,但只这么说就狭隘了。类比当下职场,无论男的还是女的,想要取得权利是很中性的个人选择。关键是,争夺权力到底是你的手段还是目标,如果只是把权利做为目标,那注定也就是个中下流管理者了。

反观冯太后,对于权利的取得非常果断,拿到了之后就开始干正事儿,而且这事儿干的也是有目标,有策略,不简简单单为了讨个热闹。有几个皇帝能这样啊!

忽然感觉冯太后是21世纪穿越回去的人!不但自强自立,还能自娱自乐。实在是大写的牛逼!我懂的没那么多,目前体感上冯太后是中国最牛逼的女性政治家。

很有意思的是冯太后对自己死后的安排。某一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出游,逛着逛着就在大同的方山给自己选了个宝地,单独给自个儿立了个陵墓(方山永固陵),并没有要求和她自己的老公葬在一起。让人不由会想到当过皇帝的武则天,死后决定回归太后身份和李治葬在一起,然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两厢对比,就还挺有意思的。

放几张永固陵的石门卷,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此陵金代就被盗了。这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唯一(?)物件儿了。依然能透过此物看到北魏时期很高级的审美意趣。



哈哈上一张魏姐儿演的冯太后!我觉得她可太适合了。唐嫣也演过冯太后,咋说呢,就还是演回上海人汪小姐好啦。


说回云冈石窟。我觉得,今天我们能在中期石窟看到横跨欧亚大陆的艺术,看到像第八窟这样特别富有创造力的音乐窟,和许多平静松弛的人像表情——这或许可以说明,在平民精神尚不那么自由独立的封建年代,普通人的认知和情绪也还是有一些坚挺的。我们因此也能如此有幸,通过云冈石窟来一窥那时的北魏!

3-3 龙门石窟古阳洞

顺着云冈石窟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故事,后面可以继续去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去看看。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祈福修建的窟。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往洛阳的迁都也快开始了。


石窟继续,从云冈走到龙门,北魏的故事还没完,唐朝的故事还未开始。














张奥同学
如果你感兴趣——地缘政治、财经金融、美国社会与政党博弈、欧盟一体化与间隙;如果你关注气候变化、期盼世界和平,相信人道主义、启蒙思想,热衷于社会公平与正义;如果你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愿意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说,你来对了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