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世代的反差生意:重新让智能服务于驾驶

文摘   2024-12-30 21:28   北京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2012年,特斯拉发布取消中控物理按键,将所有功能集中到一块屏幕上的大胆操作,犹如扔进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汽车行业的波澜。“去按键化”的创新,让人第一次感受到未来座舱的可能性,极简设计、智能交互、科技质感。

然而,十多年过去,智能座舱却似乎步入了重复的泥沼。更大的屏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流畅的语音交互,尽管功能丰富,但鲜有真正颠覆性的突破。各大品牌的智能座舱配置愈发趋同,像8155芯片、语音助手、多屏设计,甚至健康监测与沉浸式影音体验,都像被统一模板复制。也因此,消费者对新车发布的期待,正在被“见怪不怪”取代。

架构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SoC算力飙升,硬件性能日益强大,但智能座舱的每一步变革却显得保守和单薄,更像是技术堆叠,难以再现当年科技树被点亮那样的震撼。面对这样的瓶颈,我们不禁追问,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下一个颠覆性时刻?也更希望,这场颠覆并非来自屏幕数量,而是对“人-车-环境”关系的全新定义……有行业人士表示,智能座舱若要脱离“拼配置”的困局,唯有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

当所有目光都聚焦于硬件内卷时,真正的变革或许已悄然启程。在2025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5)前夕,宝马集团向外界连续释放BMW首创全景iDrive的细节。摒弃了传统座舱的功能堆砌的全景iDrive,试图用“全局视野”重新定义人与车的交互模式。它的核心不再是屏幕有多大、芯片有多强,而是如何让座舱成为驾驶者与外界、车辆与环境的无缝连接。


01

“减法”是智能迈向“更好”的第一步


根据宝马集团的的规划,BMW首创全景iDrive将随首款新世代SAV车型在2025年内推出,其中,中国市场版本将融入顶尖本土技术和服务。

在汽车Human-Machine Interface(HMI)设计理念中,存在一个关键的“视觉锥”原理。在驾驶环境中,视觉锥是安全与效率的分界线,不仅决定你能看见什么,也决定了HMI如何定义驾驶的未来。


早期的中控屏、语音助手,到如今的多联屏、沉浸式娱乐,这种不断叠加的功能让车变得更加智能,但是对于驾驶而言,却是另一幅图景。多屏设计、繁杂界面正侵占驾驶员的注意力,语音助手的误启动、交互延迟也让人频频分神。

对于智能化的追逐变成功能堆叠,让大家认为屏幕越多越好、功能越复杂就越智能越先进。但回想过去,智能座舱的初衷是要让驾驶变得更安全、更专注。宝马集团在全景iDrive 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减法。

 
所谓视平线,其特点在驾驶者的自然视线范围内,与前方路况融合,减少低头或转移注意力的需要。它基于“视觉锥”原理,将驾驶关键信息集中在视线中央,其余次要信息分散至周边区域。这不仅优化了信息布局,更减少了驾驶员的视觉负担,让视线无需离开前方。

在全景iDrive中,中央信息显示屏首次采用不规则形状,优化了与驾驶员视线的匹配,缩短了方向盘到显示屏的距离,减少了驾驶者视线转移的幅度,并且通过矩阵背光技术,保证无论是在强光照射下还是昏暗环境中,屏幕内容都清晰可见。

位于驾驶员正前方的3D抬头显示是驾驶信息的重要投射区域,驾驶辅助、导航等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在驾驶者视线范围内的风挡玻璃上,无需借助AR眼镜等辅助设备,驾驶员就能感受到混合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在复杂路况下,如城市道路的路口导航或高速公路的车道保持辅助信息,3D抬头显示可确保驾驶者在不分散注意力的前提下,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及时做出正确驾驶决策。
 

另外, BMW全景iDrive中的超感智控方向盘,通过应用“主动触觉反馈”和“分层显示”两项创新硬件技术来诠释“减法”。其中,主动触觉反馈集成了机械、表面感知、执行器驱动、声学以及触觉执行器,当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时,能通过精确的触觉反馈确认操作是否成功,如调整音量、切换驾驶模式等,就像操作物理按键一样直观;而“分层显示”技术则根据驾驶场景,将驾驶功能以更直观的方式显示并推荐给用户,驾驶者仅凭直觉就能完成车辆功能操作。例如在自适应巡航功能开启时,方向盘上会显示相关操作提示,驾驶者通过简单触摸或手势操作即可调整跟车距离或巡航速度,大大减少了注意力分散,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与操作便利性。

智能的本质是帮助人,而非累赘。从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以及率先应用在航空领域的HUD功能,包括即将发布的全景iDrive都是“减法”哲学的体现,因为减法是迈向更好智能的第一步。


02

实现“一瞥之间纵览驾驶所需”有多难?

视平线全景显示作为BMW全景iDrive的一项重大创新,运用超近距投影技术,在前风挡下沿投射出覆盖整个宽度的车辆信息,取代了传统仪表盘。

传统HUD的发展从早期的单色显示到如今的全彩信息叠加,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标配。但即便如此,HUD技术的局限性仍然明显:视场角狭窄、投影亮度不够、曲面玻璃上的几何失真难以完全校正,这些问题让HUD在复杂驾驶场景中的作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新一代产品AR-HUD 的视场角大多仍在10°~15°内,而宝马提出的超近距投影技术,接近AR-HUD的两倍,几乎重新定义了整个光学系统设计的复杂度。

 
实现这一技术的难点,首先在于光学系统的极限突破。传统HUD需要1.5米以上的光学路径,但在超近距投影中,这一距离被压缩至10厘米以内。宝马为此采用了自由曲面镜和微型光学引擎技术,同时将DLP投影技术与高分辨率显示结合,实现了短路径内的超宽视场。这样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画面清晰无畸变,还要在阳光直射等恶劣条件下保持足够的亮度和对比度。

 
另一难点是,硬件与空间的矛盾。车内的物理空间有限,但要集成高性能投影装置,同时避免挡住驾驶员视线,这对结构设计和散热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人与车的感官交互。传统HUD只需显示静态信息,而AR-HUD需要将虚拟图像与真实世界无缝叠加。例如,当驾驶员接近复杂路口时,导航箭头需要精准地出现在前方道路的正确位置。为此,宝马结合高精度传感器与AI算法,开发了实时动态校准系统,从而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增强现实效果。

从行业来看,HUD技术的演进代表了车载人机交互的未来方向。很多品牌加速布局AR-HUD,但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应用于导航线指引。而宝马凭借超近距投影技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定义驾驶体验。如果说传统HUD是对仪表的替代,AR-HUD则是对驾驶视野的延展。而宝马的超近距投影,真正做到了让驾驶者“一瞥之间纵览所需”,毕竟,真正的驾驶是在视线之中,而不在视线之外。

03

只换一颗芯片做不到算力飙升


全景iDrive中,全新电子控制单元、自研动态性能控制系统、算力飙升10倍、驾驶辅助超级大脑、全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平台性能实力提升5倍等信息都是外界目光的聚焦点。自2001年宝马推出第一代BMW iDrive系统开创智能人机交互概念以来,iDrive系统不断进化,也更加让外界期待,全景iDrive能够将人机交互提升到哪个境界。


似乎,“算力飙升10倍”是 iDriveX 系统最直观、最硬核的量化指标,如此增长来自于更强大的处理器、更先进的芯片架构。但在汽车产业这个对稳定性、安全性、实时性要求极为苛刻的领域,任何技术变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实现算力的指数级跃升,车企需要从电子电气架构到软件平台,从算法开发到供应链管理,全方位推动系统工程的升级。这绝非“堆芯片”或“换处理器”可以简单解决。


 

一方面,电子电气架构正在经历以太网革命,以太网架构的引入,不仅涉及布线、网关的重新设计,更要求车载网络在数据洪流中依然保持毫秒级稳定性。而更高的算力也意味着更大的功耗与热量,这对硬件的稳定性和热管理提出了更高挑战。毕竟,跑分的性能再好,若在高温高振下频繁死机,一切都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软件复杂度的几何级增长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过去,动力、底盘、娱乐、ADAS 等功能各有独立的 ECU,而如今,单一域控制器需要同时运行多种复杂任务。这不仅要求更高效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还要在软件模块之间建立完善的隔离机制,确保实时性与功能安全始终达标。


 

需要明确的是,一颗车规级芯片从设计到验证通常需要 2~3 年,然而在智能驾驶硬件叠加的前提下,算力够不够只是一个方面,算法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才是最终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几十个传感器必须在功耗、成本和车规级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走向量产。


全景iDrive提醒我们,智能座舱的未来不止于多和大,更在于新和深。或许,通过这样的产物,行业将重新找到真正的创新方向。智能座舱的下一次颠覆,也许正悄然到来。

 

—— END——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汽车之家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十三行
信息,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