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010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20日《经济日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我们要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全面落实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亚太发展新时代。”当地时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就进一步加强亚太合作提出中国主张,为亚太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强大正能量。数十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太奇迹”,其成功绝非偶然。它源于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源于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源于始终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互利共赢和相互成就。放眼未来,亚太要继续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必须擦亮开放亚太、包容亚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绿色亚太、数字亚太的新招牌,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开放融通是亚太合作的生命线,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类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步伐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各国发展利益交融相通既是客观现实,更是历史演进大势。亚太各方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型经济大方向,充分激活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全球经贸规则“孵化器”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循环。绿色创新是亚太繁荣的动力源,是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亚太。普惠包容是亚太发展的根本方向,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面对形形色色的全球性挑战,关键是看到共同利益、开展共同行动。各方要用好亚太经合组织平台,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发展中经济体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共同做大并分好经济发展“蛋糕”,让更多经济体、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开放融通、绿色创新、普惠包容与中国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彰显中国致力于以自身发展更好为亚太发展赋能,携手各方共促亚太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经济保持“稳”和“进”的积极态势,将继续与各国共享巨大市场潜力、蓬勃创新活力、强劲发展红利,为亚太和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新征程上,中国欢迎各国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只要各方秉持大家庭精神,勇担时代责任,坚守合作初心,定能让太平洋变为促进繁荣增长的通途,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02 打造数智化轻工业链条
王琛伟 庄甲坤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52万亿元,利润1.02万亿元,同比增长7.2%。轻工业企业总体表现较为亮眼,增长态势良好,对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轻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关系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满足居民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轻工业数智化发展,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轻工业数智化转型的重大政策,《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都强调要加快轻工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我国轻工业企业智能化生产比例超过12%,轻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所加快。也要看到,轻工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数据基础建设不足,轻工业企业整体数智化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仍依赖传统生产模式,缺乏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数智化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先进控制系统等仍依赖进口;数据流通和协同效率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轻工业数智化生态系统建设滞后;智能制造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工业软件开发人员等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重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如何以数智化为支撑推动轻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下一阶段,要坚持以数智化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高素质数智化人才为支撑,加快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补强数智化基础设施短板,打造轻工业全链条智能化生态,推动轻工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供给带动、刺激需求提质升级。加快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轻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力投资并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系统等数智化基础设施,助力轻工业企业全面数字化升级。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投资智能制造设备和数智化管理系统,促进传统生产线改造升级。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搭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加快实现智能化制造。制定并推广工业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推动轻工业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加大数智化技术创新投入,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轻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联合研发,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如工业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先进感知系统等。出台创新补贴、科研奖补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数智化设备和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测试并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数智化技术标准化建设,提升技术兼容性与可复制性,推动行业技术成果共享与推广。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门的数字化创新扶持计划,提供技术培训和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轻工业全链条智能化生态。鼓励轻工业企业在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全面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率。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管理与资源共享,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出台数字化供应链支持政策,支持企业优化库存管理、缩短交付周期,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敏捷性。鼓励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实现产品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加强数智化人才培养,构建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全面的人才支持体系,鼓励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等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对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数智化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掌握数智化技能。实施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数智化人才投身轻工业领域,给予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等优待。设立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间的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电商平台、品牌方和消费者在打击假货、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不管用什么方式,解决争议的出发点是阻止违规商家牟取不当利益,不让消费者花冤枉钱。近期,酒企五粮液发表公开声明,称对线上平台售出的148瓶产品进行免费鉴定时发现,18瓶为假冒产品,其中14瓶源自某大型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店铺,占比超七成。虽然五粮液没有直接点明是哪个平台,但这组数据已将此事推上热搜。此次争议中,先要给五粮液主动提供免费鉴定服务的做法点赞。经常在网上买东西的人,有几个没吃过假货的亏?不少线上商家都宣称支持专柜鉴定、假一赔十,但等到消费者维权时,却往往找不到卖家和平台共同认可的权威鉴定机构。尤其是随着直播带货兴起,购物链条越来越复杂,买到了问题商品,消费者都不知道该找谁负责。作为最有发言权的品牌方,五粮液免费提供鉴定服务,有效解决消费者和行业的长期痛点,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积极维护,也是对品牌自身权益的有力保护,值得推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次五粮液高调打假,还在于部分经销商利用电商平台出货,叠加平台“百亿补贴”后,五粮液在多个电商平台实际售价已低于出厂价。电商平台以低价引流的做法,与品牌方稳价保品牌的策略产生矛盾,还给了制假售假商家可乘之机,品牌方发难并不奇怪。当下,品牌企业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电商平台作为销售渠道,对品牌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可助其开拓市场、提升销量;然而,电商平台上的售假店铺又让品牌企业头疼不已,加之对原有经销商体系的冲击,传统品牌陷入两难境地。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品牌方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类似争议,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这反映了传统经销商模式与电商销售模式之间的碰撞,也是品牌定价机制与消费者追求性价比需求之间的错位。品牌方不愿产品跌破出厂价,也不希望电商平台上的售假商家扰乱市场,这可以理解。但“百亿补贴”作为电商平台的促销利器,并成为各平台竞相上马的商业模式,是消费者一单一单用真金白银买出来的。消费者既要方便,又要保真,还要便宜,品牌方再为难,也得适应渠道与消费者的这种变化。电商平台作为商品交易的载体,同样不希望平台商铺假货肆虐,这对企业声誉和消费者体验都是极大的伤害。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会投入巨资遏制商家售假,甚至出台了“假一赔十”等措施。从这一点上看,电商平台、品牌方和消费者在打击假货、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真正从假货中牟取不当利益的,是那些制假售假的商家,他们才是打击的重点。此次五粮液打假引起社会关注,但打假动作本身不是重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作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电商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筛选与持续监督,通过完善资质审核、加强商品质量检测、建立严格惩罚制度等措施,有效遏制网络侵权行为,保护品牌方合法权益与消费者权益。品牌企业则应积极适应市场渠道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协助消费者维权。而消费者的明智选择与积极维权,同样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不管用什么方式,解决争议的出发点是阻止违规商家牟取不当利益,不让消费者花冤枉钱。品牌方、电商平台与消费者齐心协力,才可能真正实现三赢局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成本呈现稳步下降。物流就像实体经济的“经络”,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把物流成本降下来,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还能让企业更快地调整生产和配送策略,提高市场适应能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构建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流降成本可以降低其他行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物流成本成为重要会议、文件反复提及的议题,彰显了我国降低物流成本的决心。持续努力之下,我国物流成本一降再降,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全球需求规模最大的物流市场。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较高,“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仍然突出,还存在一些制约物流成本降低的关键堵点卡点,包括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现代供应链体系不健全等。物流市场一体化运输短板明显,公路运输占比过大、成本较高,部分区域铁路运能不足。供应链管理水平仍处于传统物流管理阶段,缺乏从货源方到流通中介方再到消费者的全链条管理系统。以山东的蔬菜卖到北京消费者手中为例,通常要周转5次以上,不仅增加了搬运和存储成本,还带来一定损耗。物流成本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物流行业自身运输、仓储、管理等问题,也有产品结构、产业组织、要素配置等因素影响。这就需要秉持系统思维,十个指头弹钢琴。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因地制宜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据测算,我国多式联运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的社会物流成本可达千亿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数字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庞大的物流量对应着巨大的数据量,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优化物流管理,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调度,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此外,还要优化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比如,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取消、调整不合理的罚款规定,有效降低物流税费成本等。物流涉及的环节非常繁复,营商环境优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助于促进各个环节高效运转,从更深层次推动物流行业提质降本增效。05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邵 科 朋文欢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3月底,农民合作社数量达219.7万家,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50.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了商标或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实施,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不过,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产业链延伸不足;部分农民合作社存在章程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不规范、服务带动能力不强等挑战。对此,应从多角度施策。创新破解生产要素制约。在建设用地维度,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解决思路。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其他村集体闲置房屋设施以分时租赁的方式共享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和农机具停放等。在信贷资金维度,探索创新建立农机具抵押物评估处置平台,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优化营商环境。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出台农民合作社登记管理优化意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涉及农民合作社成员实名验证的要求进行重新梳理,降低登记、备案难度。明确实名验证的人员范围及人数比例,为基层登记机关提供准确、统一的操作指南。适时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法工作,激励引导更多成员参与。完善主体辅导服务体系。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建各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运营指导、财税代理等服务。支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提供办公场地、服务设施设备、启动资金、购买服务、挂牌备案等方式支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参考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经验做法,制定和实施辅导员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争取人社等部门支持,从职务职称晋升、人才评价、社会荣誉等方面建立辅导员培育机制和管理办法,提高工作参与积极性。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多项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税收优化措施。无论对于购房者还是房企而言,这些“真金白银”的优惠,有助于降低购房者置业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从而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购房者信心,为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再添动能。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将加大。此次税收新政将现行享受1%低税率优惠的面积标准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并明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可以与其他地区统一适用家庭第二套住房契税优惠政策,即调整后,在全国范围内,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和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的,统一按1%的税率缴纳契税。增值税降低将减轻购房者资金支出。此次税收新政明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凡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与全国其他地区适用统一的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政策,对该城市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11月18日,上海、北京宣布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以在北京购买一套800万元的二手住宅为例,假设政策调整前被认定为非普通住宅,这套房多年前房东以500万元购入,购房者需缴纳增值税为差价的5%,也就是15万元。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这15万元增值税可全部免去。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出售2年以上住房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尤其有利于一线城市较大户型次新房的流通,将减少购房家庭的税负成本,疏通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堵点,有利于提升新房和二手房流通性,将起到较为明显的畅通循环作用。改善性需求受益最明显。税收优惠新政对于90平方米以上至140平方米及以下住房交易成本的降低明显。此次税收新政前,一线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90平方米以上住房分首套和二套,契税税率分别为1.5%和2%。税收新政实施后,购买140平方米以下住房,契税均可减少至1%。对于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购买第二套住房契税减少额度最大。过去4个一线城市二套住房按照3%征收契税,这次统一调整至140平方米及以下1%,140平方米以上2%,购房者最多可比过去少缴纳契税2%。以在北京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总价500万元计算,过去契税需要缴纳3%,也就是15万元,税收新政后按1%缴纳5万元,可减少缴纳契税10万元。有统计显示,当前一线城市存量住房中,90平方米至140平方米为主力成交面积。因此,此次税收新政为购房者减负的范围较大,政策作用将更明显。减少土地增值税将有助于缓解房地产企业财务困难,给企业未来发展注入信心。此次税收新政明确,将各地区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统一降低0.5个百分点。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率下降。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能够较大幅度减少预征土地增值税对开发企业的资金占用额度,缓解资金压力。新政还明确,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城市,对纳税人建造销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普通标准住宅,继续实施免征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这一举措也能切实降低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负担。土地增值税是房地产企业纳税金额较高的税种,税收新政将减少房地产企业的支出。同时,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将让房地产企业贷款更顺畅。这一减一增,有望更好助房企走出经营困境。随着房地产各项政策效能进一步释放,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动能将增强。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后期走势应保持乐观态度。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逐步影响各行各业,金融领域也不例外。根据英伟达发布的针对近400家金融机构的调研结果,43%的金融机构已开始使用大模型。麦肯锡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金融行业从业者反馈“在工作中常规使用大模型”“在生活中常规使用大模型”和“在工作和生活中均常规使用大模型”的数量占比已达到48%。据麦肯锡测算,大模型有望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每年2500亿美元至4100亿美元的增量价值。这些数据无疑为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描绘了光明的前景。然而,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一些新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旦应对不当,可能对金融行业构成严峻的挑战。首先,大模型的进一步推广可能会加剧金融行业的“两极分化”。由于技术投入、业务禀赋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头部金融机构在大模型展现的能力上开始显现出明显优势。相比之下,中小机构受限于资金预算约束、相对有限的业务规模和专业人才资源,与头部机构之间的差距将被逐渐拉大,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从行业整体来看,金融行业原本就具有信息数据密集、人才智力密集等特点,大模型的推广应用可能导致金融行业资源进一步集中。其次,目前大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安全风险。大模型仍存在专业能力有限、生成结果不可控、算法可解释性较差等问题,当前在合规性和适当性等方面仍缺乏保障。一旦训练数据不完备或质量较差,可能会生成低质量的错误内容,导致结果不可用,甚至误导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判断和决策。在模型可解释性方面,大模型的复杂程度较高,使得内容生成的结果和过程难以被清晰地解释,产生“黑箱”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的风险溯源和管理。此外,考虑到大模型基于海量数据进行训练,若底层数据本身存在偏见和歧视,可能会导致大模型内容输出、决策生成方面存在偏见,进而导致金融服务存在歧视性定价等风险。最后,金融机构对少数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基座大模型的依赖可能形成新的风险点。考虑到基座大模型通常与部分大型科技公司云业务捆绑销售,这可能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少数第三方的依赖,加大相关技术服务商对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力。一旦服务商的运营出现问题或系统出现故障,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大模型的深入应用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中如何既鼓励创新,又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要议题。只有防患于未然,在深刻认识大模型的特点并妥善应对这些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金融大模型更好发挥作用,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08 深度挖掘冰雪经济市场潜力
马呈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举措。对北京、河北、新疆等冰雪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来说,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有望加速释放冰雪经济潜力,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近年来,我国冰雪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然而,有些地方对冰雪资源的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冰雪产业发展尚处于爬坡期,仍需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有些地方冰雪产业虽具有后发优势,但随着消费群体加速细分,仍需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上下功夫。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冰雪资源优势,提高冰雪产品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对各地旅游发展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发挥产业优势。冰雪资源在各地分布不均,一些地方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成为冰雪产业“龙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往。有些地方冰雪资源同样优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发挥好区域“龙头”作用,激发冰雪资源活力,以点带面,对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各地不妨加快总结推广“龙头”地区发展经验和模式,借鉴这些地区在冰雪产业规划、布局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经验,树立冰雪产业发展链式思维,通过不同区域间,以及区域内文旅、交通、住宿、资源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丰富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体验。丰富市场供给。优质丰富的冰雪产品供给和高水平的服务是吸引消费者赏冰嬉雪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的冰雪产业还停留在滑雪、住宿、餐饮等服务单一供给的阶段。在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冬季旅游产品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在做好服务引导的同时,可以更好发挥企业了解市场,对消费需求变化敏感的优势,招引上下游企业聚集,丰富不同业态供给。可因地制宜推动冰雪节庆赛事和民俗文化等资源融合发展,向常态化、定点化、产品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实现“冰雪运动+冰雪观光+冰雪民俗体验+冰雪休闲度假”。比如,新疆昭苏县结合冰雪资源、民俗文化和非遗业态,推进赛马、天马踏雪、冬宰节等非遗民俗定点定期展演,聚集了人气,带动了消费。满足消费需求。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有些地方在运营、培训、救援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一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农牧民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性人才。通过区域间合作,市场化招聘等方式,招引相关领域的中高端人才。参与冰雪运动需要一定的门槛,有些地方通过冰雪运动进校园、研学游,以及针对青少年推出滑雪优惠活动等方式,满足了青少年冰雪运动爱好者等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夯实了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冰雪经济潜力的释放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地发展冰雪产业,应持续提升软硬件水平,特别应注重品牌打造,既树立各具特色的小众品牌,又通过组团式推介宣传,培育区域冰雪经济品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流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西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底色洁净,具备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目前已形成相对齐全、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随着国家实施能源绿色低碳战略,西藏清洁能源、生态农业、文旅、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均迎来巨大市场机遇。西藏更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产业稳藏兴藏富民固边的高度,充分发挥西藏产业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做大量级、做强能级、做优品级,加快构建西藏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西藏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西藏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础在绿色,关键在创新。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提升西藏全要素生产率,打好绿色牌、特色牌、数字牌和科技牌。围绕西藏九大特色产业,以改革新技术、新工艺为切入点,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立足西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西藏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变要素投入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高效率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新动力。传统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本盘,经过深度升级的高原特色传统产业最有可能率先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升级和建设高原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必须要突出产业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创新力度、发挥资源和政策双优势、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通”,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充分融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新时代新格局新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藏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西藏要增强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和推动文化旅游业、清洁能源业、绿色工业、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藏现代产业体系,让西藏人民享受更多生态与产业发展福利,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10 破解新能源车投保难
马 欣
近日,新能源汽车续保问题引发关注。某地一出租车公司的多辆新能源出租车无法续保商业车险被迫停运。保险公司“闭门谢客”,究其根源,经营压力或为关键因素。有保险业相关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高出险率和高赔付率,让整个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承保越多,亏损越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的平均赔付率接近85%,综合成本率超过120%。区别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在整车成本中占比较高。电池系统若遭受碰撞,可能无法局部修理,而需要更换整个电池组,从而增加了小事故的维修成本。此外,新能源汽车雷达、摄像头等精密电子仪器多,发生事故时各种零配件批量、连锁损坏的概率更高,微小事故也有可能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大面积更换。另外,部分新能源汽车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车体受损后修复难度大,也会拉高保险公司赔付成本。同时,新能源汽车目前仍未形成有效且低成本的维修体系,送修成本较高。受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不够成熟及电池质保政策严苛等因素影响,主机厂及电池厂商议价能力较强,保险公司议价话语权稍显不足。面对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公司需持续精进“内功”。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更加精细地划分客户群体,运用更多元的参数为新能源车主定制个性化的保险产品,确保每一份保单都能反映真实的风险成本,避免“一刀切”式定价策略。同时,应深化对新能源技术的理解,确保风险评估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深度挖掘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和量化风险,从而设计出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应积极作为,推动行业进步。一方面,制造商应优化车辆设计与生产标准,提升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及维修成本,为保险公司提供稳定的风控基础。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应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培训专业维修团队、拓展备件供应链以及强化与保险公司的数据交流,确保及时高效的理赔响应,便于准确评估风险,制定合理保险费率。改善新能源车维修费用高企的现状,4S店和维修厂也大有可为。维修价格与流程可以更加透明化,合理定价防止过度维修或虚报费用现象,树立诚信经营形象。4S店和维修厂还可以与保险公司紧密协作,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科技手段如远程诊断、电子估损等方式,加速定损流程,提高理赔效率。新能源车投保难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打破困局绝非一日之功。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就已明确,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