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21)

2024-11-21 08:00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017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01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人民论坛)

何 娟


  “赢得时间,就是赢得一切。”奋斗者总是能和时间做朋友,让时间拥有创造奇迹的魔力。
  光阴易逝,要利用好时间,就要画好坐标。分清当前和长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会更有章法。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科学把握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强调“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求“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这是大党大国的时间观。常常用历史的眼光去洞察,用发展的眼光去眺望,才能看得清大势,看得准问题,辨得明方向。着眼长远,拥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才能避免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观。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一锤接着一锤敲、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统筹好当前和长远,既久久为功又只争朝夕,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党中央确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作出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沿江省市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关改搬转化工企业,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得益于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狠抓当前的执行力,“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造福世人。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当作头等大事、当务之急,立说立行、紧抓快办。狠抓当前,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面对一些一时解决不了但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的问题,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为今后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着眼长远,方能创历史伟业、积千秋之利。
  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为民服务,都需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防范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割裂开来的倾向和做法,既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谋划。“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放弃眼前小利、谋求长远大利的坚定抉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这是统筹考虑未来愿景与现实能力作出的科学部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02   把“书本本”刻进“心窝窝”(评论员观察)

孟繁哲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高举右手,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庄重宣誓。一年多来,200余批次、30余万名学生陆续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开启“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之旅,重温历史、感悟传承。
  红色研学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从汇聚高校力量、精心打造思政课,到开展故居情境教学、纪念馆生平展区参观体验等活动,再到组织学生撰写研学日记、选定座右铭、畅谈人生理想……“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课程活用各方面资源、激发少年之志,为红色研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原突围纪念馆内,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战壕里硝烟四起、枪声不绝,冲锋号响起,战士们奋勇向前;见此场景,学生们站姿挺直、神情严肃,仿佛亲历战争岁月。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近年来组织学生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红色寻访活动,学生们在旅途中探寻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实践证明,以细节说服人,用故事感染人,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高现场教学水平,才能让红色研学出新出彩,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江西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吉林磐石的山区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刀具和子弹,见证东北抗联艰难斗争的壮阔历程;大别山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诉说着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的鱼水情深……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生动呈现历史,有利于更好发挥研学活动铸魂育人的功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志、奋斗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从更大的视野看,一场研学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打造精品化红色研学体系,有助于把思政课讲得有味道、有温度。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冒风雨、踏泥泞,重走长征路;尝试躬耕田野,培养劳动精神;亲手种下树木,感悟“人进沙退”……同学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书本本”真正刻进了“心窝窝”。多样化的研学活动中,思政课堂有了更多现实场景,青少年得以更好认识社会、理解历史、磨炼意志,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历经16个小时、往返54公里,这些年,每到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师生都会徒步前往烈士陵园,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一名同学写下诗句:“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做梦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可否承载起苦难的表情……”有网友如此点赞:“孩子们好样的!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激活红色资源,办好红色研学,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一个个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将茁壮成长。


03   为生育减负 让生活提质(人民时评)


常 晋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优化生育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十分重要和必要。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从4方面提出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涵盖了由生育到托育、教育,由医疗、住房到就业等多个环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对家庭来说,生育压力不仅在十月怀胎期间,还贯穿于长期的抚育过程。推动生育支持政策更好发挥作用,坚持系统思维,找准制约生育意愿的痛点所在,细化实化优化具体措施,才能调动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
  生育支持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找准发力点,让育龄家庭有获得感,十分关键。生育不仅有直接成本,也有间接成本及机会成本,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才能对冲成本、减少后顾之忧。
  当前,不少地方通过强化医疗保障、增加补贴等政策举措为生育护航,既可行也必要。不过,如果进一步放宽视野,就能发现更多努力空间。比如,家长接送不便,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孩子没人照看,可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结婚费用过高,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也是减负的一种方式。
  要看到,生育对个人的身心状态、职业发展,家庭的生活氛围、经济负担等,都有巨大影响。充分评估各方面影响,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穿透力,真正为生育减负、让生活提质,生育意愿的提升才会顺理成章。
  还应看到,生育对女性有更大的影响。如今,职场女性生育歧视仍然存在。要完善促进妇女就业政策,对用人单位给予相应补贴或政策倾斜,强化女性职工在怀孕、生育和抚育阶段的权益保障,营造更好的育儿环境。
  女性在职场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回到家中还要独自承担繁重的育儿劳动,生育意愿自然会大打折扣。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推动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强化生育医疗保障,改善产妇生育体验……应多措并举,让每位妈妈都能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支持与尊重。
  保持合理的生育水平、维持平衡的人口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各地各部门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更精细的政策措施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更多人敢生育、愿生育。


04   做大“森林粮库” 充实“森林钱库”

王 瑜
  湖上云雾缭绕、水鸟游弋,林间果香四溢、灵芝成片……“全国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山上苍翠葱茏,山下群众日子红红火火,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分山到户、确权颁证到合作造林、联户经营,从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到打造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当地以林改促发展,走上了“兴林富民”的康庄大道。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在保护好的基础上用好森林资源,做大“森林粮库”、充实“森林钱库”,有利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粮食。我国幅员辽阔,拥有34.64亿亩森林资源,可提供高品质的“森林碳水”“森林蛋白”和“森林脂肪”,是天然的大粮库。云南孟连的牛油果、河北宽城的板栗、陕西洛川的苹果、湖南邵阳的油茶……这些都是各地靠山吃山、发展森林食物结出的硕果。据统计,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打开思路,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让“森林粮库”越做越大,就能更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充实“森林钱库”,就要向森林要收入,充分释放森林资源经济效益,不断充实农民钱包。近年来,四川着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让森林物质产品更能“卖钱”;积极发展文旅产业,让森林文化资源更能“变钱”;增加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收入,让森林保护修复更能“换钱”;提升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让森林生态价值更能“藏钱”……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也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林中有金、林中有银,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做好经营,创新方式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无论是打造“粮库”,还是充实“钱库”,说到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福建将乐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改革,创新“树上+树下”立体种植经营新模式,有效突破林下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盘活了林下空间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让广大林农获得更多财产性收益。云南楚雄举行林业经营收益权证颁证授信仪式,现场颁发首批7本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为经营主体今后办理林权流转交易、质押贷款、项目申报、林业资产证明等事项提供了有效凭证。以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才能助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实现更好联动。
  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向未来,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必将更好激发山区、林区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05   博览会“人气高”的启示(来论)

河北省石家庄市 张志锋
  前不久,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圆满落幕。现场组织签约项目共31个,签约金额达90亿元。在现场采访,一个明显感受就是,成果交流、产业对接十分火热。
  博览会何以赢得高人气?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发展数字经济的家底厚实,吸引商家和项目有客观基础。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博览会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主办单位自行筹资、自负盈亏,博览会围绕企业需求设置活动,从企业角度想问题,把舞台留给商家,让企业唱主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博览会才能获得更多商家、企业的青睐。
  重实效,才有高人气。这次博览会减少了许多繁琐流程,各种行业交流、成果发布、路演推介等活动,让具有投资前景的好项目、好成果“看得见”,也让供需精准对接。简约、务实、高效,这也是博览会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需要讲求实效。实干才能出实绩。我们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振奋精神、攻坚克难,进一步抓紧抓实各项工作。

06   促进更多好老师脱颖而出(暖闻热评)

闫伊乔
  【人物】2024年“最美教师”
  【故事】前段时间,2024年“最美教师”发布,10名教师和1个教师团队光荣入选。他们之中,有的多年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如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梦想;有的深耕药学教育,积极探索推广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坚持实践育人,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教学中,致力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有的聚焦幼儿教育,创新办学模式,让孩子们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最美教师”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点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翻看2024年“最美教师”的事迹,一个个动人的时刻、一句句真挚的话语,汇聚成人们心中好老师的模样。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从教34年来,坚持用书信、日记等形式与学生交流,笔尖流淌出的42万字记录了一段段青春的成长历程;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访遍村里1000余户,行程3万多公里,只为“用知识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山里孩子的未来”,帮助180多名山里娃走进大学校园;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校长周兴露把特殊孩子称作“折翼的天使”,用爱心与耐心帮孩子跨越障碍,学习知识、快乐成长……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今,我国1891.78万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在49.83万所学校里托起2.91亿在校生,世界上再无第二个如此庞大的国家教育体系。广大教师兢兢业业耕耘,在学生心中种下爱与希望的种子,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正因此,“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成为国家的庄严承诺,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推出更多实招硬招、好招妙招,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有助于激励广大教师更好担起筑梦育人、教育报国的责任,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些年来,从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到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到实施“特岗计划”“优师计划”等专项计划……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制度基石。尊师重教,既体现为一以贯之强化教师的荣誉评价机制,也需要完善回报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机制。只有不断增强教师获得感,提升教师职业尊荣感,才能源源不断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促进广大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要持续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凭职业素养和师德水平赢得尊重。期待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点亮孩子的梦想、托举民族的未来。

07   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思想纵横)

路生梅
  “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当年在思想汇报中立下的誓言,陪了我半辈子,也激励了我半辈子。有人说我“一生择一事、一生践一诺”,有人说我“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在我看来,当医生固然是个人的选择,但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着人民最需要的事情,并且坚持50多年,用一生来履行承诺,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无数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出生那年正逢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一文发表,仿佛有一种特殊的缘分,让这篇文章、这种精神一直引领着我走到今天。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用医学理论、科学技术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状况,是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毕生追求。50多年前,当我来到陕西省佳县时,条件的艰苦让我吃惊,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卫生观念更让我揪心。打那时起,我就明白,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属于陕北高原。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医学生,我要用我的新观念、新方法来改变佳县的面貌。推广新法接生,大幅降低佳县婴儿死亡率;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不断提升科室医疗水平;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培养本地名医,创建爱婴医院……时光荏苒,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经受着检验。如今,曾经的“窑洞医院”已变成十几层楼的现代化医院,我也从“小路大夫”变成了“路奶奶”,但我永远记得党和人民给我的信任和力量,矢志不渝在小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扎根陕北从医50多年,我亲眼见证了偏远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为人民健康改善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现在,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患者看病有医保,遇到疑难杂症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逐步成为现实。偏远地区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期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更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也一定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不负人民。25年前,我退休了,但作为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就是要“退而不休”:我就像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患者一拉线,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继续在一线用专业知识守护好群众的生命健康。
  前不久,我和其他“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表达继续发挥专长、回报社会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给我们回信:“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员无论年纪多大,都要牢记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始终怀抱一颗赤诚初心,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解决好。对我来说,就是要继续扎根基层守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继续为改变基层医疗面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08   文化带来的改变,悄然发生(新语)

曹雪盟
  22个国家的艺术家汇聚一堂参与国际戏剧对话、“候鸟志愿者”连续第六年参与服务、越来越多的外地观众拉着行李箱看演出……这是2024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上的场景。
  11月8日至19日,大凉山戏剧节第六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自2019年举办至今,大凉山戏剧节已有近40万人次线下参与,仅去年线上线下全媒体平台曝光量便超52.6亿次。越来越多的人因戏剧节认识大凉山、走进大凉山。文化带来的改变,在这里悄然发生。
  戏剧走进山水,艺术添彩城市。初冬的西昌,阳光明媚,山青水碧。邛海边的月剧场、古戏台,造型别致的火把广场,听涛小镇的谷剧场……戏剧节期间,许多户外空间成为舞台。谷克德、冶勒湖、螺髻山、老君峰等景区里,自然戏剧实验营的参与者们即兴创作,让戏剧发生在山野之间。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特色与人文资源,大凉山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为戏剧节搭建起多彩舞台;以戏剧为纽带连接自然与生活,戏剧节为当地播撒下艺术的种子,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正如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常务监制、导演王晓鹰所言,“当戏剧来到大凉山,与这里的山、湖、城融为一体,‘诗和远方’便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引进来与走出去,大山深处连接广阔世界。从首届汇聚9个国家的42部作品,到今年来自11个国家的100部戏剧参演,国际化一直是大凉山戏剧节的底色之一。举行中国及阿拉伯国家传统艺术展示、组织国际戏剧对话,大凉山戏剧节以戏剧为媒架起桥梁,不同文化在此相遇、碰撞,文明交流互鉴在此生发,更多中国故事传播到全世界。戏剧节开幕当晚,由中外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戏剧《星回》上演,这部作品将受邀参加2024年迦太基国际戏剧节开幕演出并在欧洲进行商业巡演。一方面,引进国外优秀作品,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推动更多原创剧目走向国际舞台,以艺通心,沟通世界。
  文旅融合,形成品牌助推产业发展。推出定制化戏剧研学营、“你好,陌生人”西昌同行者计划、“戏游大凉山”主题旅游线路……大凉山戏剧节已初步形成涵盖创作制作、版权、代理、商演等领域的戏剧产业链,并借助戏剧节IP逐步推进影视出品、艺术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资源整合。本届大凉山戏剧节开幕前夕,凉山州2024年“冬季暖阳·凉山不凉”文旅季启动。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2024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第二届民族音乐周等活动将相继举办。当前,“跟着演出去旅行”“因为一部戏,来到一座城”受到不少游客青睐。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桂林艺术节、海丝泉州戏剧周等节展,都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与戏剧演出、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文旅新场景。打出口碑、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文化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与持久创新活力,成为地区发展新亮点。
  文化赋能城市,艺术浸润山水。深化文旅资源开发、拓展文旅产品业态、提升文旅产业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山水秀丽的大凉山涌动着蓬勃的文化活力。以“凉”为名的土地,正在渐渐“热”起来。

09   善意文明执行传递法治温度(金台锐评)

亓玉昆
  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出台涉企善意文明执行举措,既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的影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为被执行企业出具信用信息修复证明,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近段时间,多地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在依法运用强制手段实现胜诉裁判的同时,树立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助力涉诉企业纾困解难,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工作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环,承载着胜诉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期盼。如果法院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就难以彰显。近年来,人民法院不断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出台“限高令”、“老赖榜”、信用惩戒等举措,推动执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巩固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
  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所盼,也是司法机关努力的目标。执行工作对各方当事人影响重大,突出执行工作的依法强制性,依然是当前执行工作的重心。但强制执行并非不分情况的“一刀切”,而是通过适度、合理、必要的执行措施,在确保胜诉当事人债权实现的前提下,减少对被执行企业的冲击,避免“办一个案子,倒一个企业”。
  法院在依法采取执行措施的同时,应妥善把握执行时机、讲究执行策略、注意执行方法。比如,对资金链暂时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存在救治可能的企业,应综合考虑情况推进执行工作,平衡好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依法慎用失信惩戒措施,多采取“放水养鱼”等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双赢、多赢和共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院完成被执行人信用修复204.2万人次,同比增长55.95%。
  当然,善意文明执行并不是对执行工作“松绑”,也不是弱化执行力度,而是在更高水准上推进执行工作。正确处理好执法司法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方式开展工作,解决好当事人实际诉求,考验着每名执行人员。司法机关要坚决防止执行人员以“善意文明执行”为借口消极执行、拖延执行,或者以降低对被执行人影响为借口无原则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纠正实践中出现的超标查封、乱查封现象,对不规范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执行工作质效,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司法公信力。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秉持司法为民初心,把依法强制执行的刚性和善意文明执行的柔性有机结合,将更有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让人民群众更有公平正义获得感,感受到更多的法治温度。

10   扛起历史责任 展现历史主动 推动历史进步(和音)


  当地时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全球治理机构改革”议题阐释中国理念和主张,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提出二十国集团在经济、金融、贸易、数字、生态和安全治理方面的具体举措。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完善全球治理、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理念指引,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力量。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需要各方共同扛起历史责任,展现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进步。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各国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各方需要在贸易投资、发展合作等领域增加资源投入、做强发展机构;要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要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方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目标。
  中国始终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中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包括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支持非洲发展、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等,充分表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希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国际人士认为,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将助力实现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需要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当前,“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长期滞后。走过16年历程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应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做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习近平主席提出二十国集团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设合作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建设稳定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贸易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数字治理,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同时强调二十国集团要支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这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挑战与危机、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注入重要动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应牢记成立初心,从里约热内卢再出发,弘扬伙伴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共担时代责任,携手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开辟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