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减法之年

文摘   2024-12-31 07:48   四川  




大道至简,佛法自然。




如果给2024年一个关键词,对我来说应该是:减法


其实大多数人更爱做的是加法,所以很多深谙人性的数码消费公司才会把自己产品的高端版本叫做XX-PLUS,他们也都知道人性里多数人还是喜欢想要多以及更多

拥有很多的东西才能给很多人安全感,一直到自己不堪重负为止。曾经的我也是这样。

但2024年整个不一样。


经济我们跳过不讲。


金融行业的机构在做减法。

已经有声音在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么多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单单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就已经有超过4000家,承载了超过250万银行从业人员。如果加上其他类别的金融从业人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统计局说的)。对应的,我们有编制的公务员人数只有700万,而且还在进一步的精简过程中。

在近乎对等的人数之下:整个公务员系统承载了多少职能?整个金融行业又承载了多少职能?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数量在扩张了这么多年以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不会已经是成本大于收益?

你去上海的徐家汇大街上,随便找两家距离500米内的银行网点关掉一家,那些用手机银行的用户会感觉到任何不便么?既然用户不需要,那些供给又算不算无效供给呢?

能够看到和预料到的是,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减法已经开始,更大的减法也许在路上。

未来我们也许能看到很多的“关、停、并、转”。

金融行业的人员也在做减法,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薪酬水平。

以前3个柜员干的活,也许换成一台柜员机就可以完成了。以前10个网点配30个柜员,也许换成10台柜员机加两个远程柜员就够了。

  • 信托行业,跨过历史的山丘之后,开始不停地做减法。

    不过,肯定还没到山谷,肯定的。

  • 保险行业,2024年迅速下行的无风险利率也许掩盖了很多利差损,很多从业人员靠一轮又一轮的“末日营销”拿到了足够多的保单,可是预定利率水平会一直这么“减”下去么?

 

等等等等。

毕竟在人员和薪酬水平上省出来的成本,不是变成机构的利润,就是变成融资企业的成本降低,进一步都会变成整个经济中所有人的“共患难”

每个时代都有人会变成注脚,只不过金融从业者可能在短短一两年里就从时代的主角,变成了注脚,大家有点不习惯,甚至略微还有点羞耻。

可能也没啥,过两年大家就都习惯了。

证券基金行业的机构在做减法。

国泰君安合并了海通,国信收购了万和,国联买了民生。

…..

这都是开胃菜,更值得期待的是----中金、银河、申万、东兴、信达、长城国瑞----这六家该怎么走?

通信行业就只有电信移动联通以及一些其他小小兵,基础设施都是由铁塔公司提供的。也没说人民群众打电话上网以及获得的服务就受到了什么影响啊?

现在把上交所和深交所想象成铁塔公司,把证券公司想象成电信运营商,如果证券公司不能在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或者投行等业务发力,都靠同质化的经纪业务,同质化的卖产品,同质化的做自营,那是不是似乎的确也不需要这么多家呢?也更不需要在一条街上就开五六七八家营业部呢?

如果没有差异化竞争的空间或者能力,那么更大的减法或许正在路上。


证券基金行业的人员也在做减法。

传统的经纪业务在一步步逼近饱和。中国的总人口已经在14亿停了很久了,但是中登公司的总证券账户数却一直有增无减。

什么时候我们能第一次见到拐头向下的时候?或者说渗透率像微信或者支付宝一样接近100%?从一个增量博弈变成存量博弈或者减量博弈的时候?行业的厮杀会不会更激烈?只会做标准流程业务,比如说开个户印个材料的从业人员,又该往哪里去呢?

不单单经纪业务如此,证券基金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呢?随着机构的吸收合并,同一个岗位,必然面临两个人甚至多个人面对一个岗位的时候,那一个EXCEL里面,数据是1万条,还是1万5千条,有区别么?需要一个人做1万条另一个人做5千条么?

无论是投行、还是资产管理、还是财富管理:所有“初级”或者说“入门”的岗位,都面临着更严肃的问题:不是岗位竞争更激烈了,而可能是岗位存在的意义没有了。

10个去争一个1,总还有十分之一的胜利者;要是10个人去争一个0呢?竞争再激烈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知道的,有很多当年带着对证券基金行业美好滤镜的孩子们,已经选择了回家去继承家业,但这只是主动的“减法”。被动的“减法”,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全员做减法的时代浪潮中,更不必说声音更小、更容易被裹挟的私募基金公司

有的机构偷偷跑路,比如杭州瑜Y,比如上海瑞FD,连带着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行业大整顿和规范;

但更多的是默默地关掉,或者被注销管理人资格,无声的消失在行业不断前进的浪花中。

两万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想想就可怕;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每个行业,我们能记住五到十家就很了不起。比如纯净水,你能数得出常喝的超过十家品牌的名字么?就算私募基金行业特殊,你能分得清这两万家谁是谁么?

总感觉吉利的汉字都已经被排列组合完了~私募基金再多点,起名的汉字都要不够用了吧。

有希望就会熬,熬不住的时候就有人选择“减”,只是希望这些机构在做减法的时候,无论如何先安顿好投资人和他们的钱,能做一个体面的退场。


私募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在主动或者被动的做减法。

今年见了尤其多想要换平台的同行们,也已经有一些“急流勇退”,华丽转身成功的先例。

最好的当然是带着在私募基金行业赚到的钱做的原始积累,不忘初心直接一转头回到了自己理想的本行,比如幻方。

但是更多人面对的是三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的私募基金从业生涯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再去别的行业谋生的技巧和能力了。

三五年熊市,对于历史来说是短短一瞬间;对于一个人来说,却能耗尽所有的青春热血,所有的人脉关系和对自己的信任,熬到最后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私募基金又是个体面的行业,跟你打交道的都是受过规范训练的从业人员,不会离谱到哪里去。投资人都是“合格投资者”,都还算是过去若干年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成功者心态摆在那里,不会难说话到哪里去。

“基金从业者”这个长衫一穿上,不是那么容易脱得掉的。

但是真为了生存肉搏厮杀到最后,要么你去给别人做减法,要么你就要被做减法。

存量博弈就是这么残酷。



回过头来看自己:

2024年,在公司业务上,对子公司做了一点小小的减法。

本来就在纠结子公司的一些业务有没有同业竞争的问题,想明白了加减法问题之后,就不如果断减掉: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形象”,保留一个最终不能为我们的投资者创造价值的业务/牌照?

放下了,也就放下了。

放下以后可以专注于现在的私募基金管理业务,轻装上阵也许才能走的更远。所有存下来的每一滴热量,都能够支持我们在寒冬中走的更远。

你要减,咱就减~

在公司产品线上,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减法。

逐步关掉了一些我觉得我们不太可能有长期竞争力,只是迎合少数客户或者代销渠道短期需求而设计出来的产品,并且把经营重心放在现有的委托人和合作机构上,更多的以朋友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因为一直也在想,我们经营一个公司,经营的到底是什么?经营的是客户,还是产品?

如果我们像其他制造业公司一样看问题的话,我们的产品难道不应该是服务客户的载体么?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投资者得到更好的投资服务么?那我们为什么要搞那么多同质化的产品呢?为什么要去做我们没有潜在竞争力的事情呢?

格力可以造出来好空调,但是格力也没有造出好的新能源车和新手机啊。手机厂商,放在两个互联网平台上卖的,也是一模一样的手机,而不是来一个专卖店就开发一款不一样的手机啊?

到年底,我们的产品数量相较于年初少了接近20%,但我们服务的客户数和客户资产规模都是增长的。

有的时候,也许减法就是加法。


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减法:

头发彻底减到接近0,这下彻底不用去理发店了,连洗发水都省了,沐浴露多挤五毫升啥都解决了。想通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当和尚,因为和尚不用在乎发型,也不用在乎着装,是真省钱,又省心啊~

体重也减了5公斤,原来穿不上的衬衫居然又合身的穿回去了,原来紧绷绷的裤腰带居然要多去扎两个眼了。减肥花的钱,居然在医院和衣服找回来了。

减掉了一些无效的社交。因为虽然我在互联网上是个话痨,但是在某些社交场景里面的确融合不进去,社牛和社恐在我身上完美的融合了。非要强融进我不适合的那个圈子,就是唐长老进了女儿国,长老尴尬,女儿国王也尴尬。

所以每周最少留两个晚上给闺女,答应她要多回家吃饭少出去应酬的,我说话要做到。


9月底应朋友的邀请开了公众号,但开着开着,也开始在心态上从加法做到了减法。

最开始的时候不免就少年心性,好胜心强:这都是什么人在写,这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价值观,抄袭洗稿的可以十万加,贩卖焦虑的能十万加,打拳的也能十万加,教人过气成功学的还能十万加。

那我为什么不行?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自己写了三个月,按照同学评论是:高产如母猪。结果是平均阅读1000+,没有过万的。

开始依然不忿,后来是某至交好友跟我说,长老你就念念经就得了,你这个经不是谁都喜欢看谁都看得懂的,要是谁都喜欢你,你该普通成什么样啊

看看人家这个会说话的,瞬间就释怀了。

现在就算有个公司告诉我说,你怎么写怎么写受众更多。也随他去吧。有合作机构想帮忙推广的,我就问自己我要推广到那些看不懂的人那里干什么?有广告机构来问,我就问自己我就是来念经的,我接这个我看不懂的广告干什么?

十个好朋友,胜过一万塑料交情不是么?

一路走来弯路并不多,却在这里差点有了执念。

去TMD十万+。


2024年,做了很多减法以后也真的开始意识到,不停的打补丁,也许不如做减法。

如果一条路始终走不通,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条路可能就不存在。

没找着,那可能就是没有;就算有,也是自己还没到那个能力,着急更没有用。

努力修行自己,能力到了,路也许自然就有了。

内功练到一定份上,不一定需要六脉神剑,一阳指照样戳死人。

不纠结,不内耗。


讲个小故事:有一天我出去见朋友打了个滴滴,刚上车关好车门,门窗关严实以后,司机师傅就放了一个巨响的屁。

本来我应该立刻投诉他的,但是那个屁的确很特别,是枣子味儿的:就当年清华东门口枣糕王那种特别醇厚的枣子味儿。虽然现在说起来很恶心,但是当时我的确觉得还挺好闻的。

我当时坐在车上就陷入了沉思,你说我该跟师傅说点啥呢?

很难是吧,你要是面对这种枣子味儿屁的时候,你该咋办呢?

你说他是个屁?可是他挺好闻的,是枣子味儿的啊,可是他再枣子味儿,它还是个屁啊!

一路上我没跟司机师傅说话,他也没跟我说一句话,我知道不是因为他话少,因为他连滴滴的标准欢迎话术都没跟我说。而且也没给我开窗。

但是一下车的时候我就想明白了,不就是个屁么!风吹吹,吹吹就好了。

不纠结,不内耗。


就是可能再也不会再遇到这种枣子味儿的屁了,隐隐约约还觉得有点可惜。

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但是我亲爱的读者,你就没在你的生活中,闻过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枣子味儿的屁”么?就没有在那种场景下纠结和内耗过么?

那就是个屁,风吹吹,吹吹就好了。

不纠结,不内耗。


物理学意义上,宇宙一直在熵增。

人类所追求的秩序感,可能也不过是一群小蚂蚁,团结起来不停对抗熵增的过程。

宇宙不在意,星光不在意,只有人类在意。

或者多数人类也不在意,只有人类中的个别人在意。


人生很短,人生也很长。

实际上,从你每天睡醒的那一刻,时间就在给你的生命做减法,一秒一秒的做减法。

上帝对抗不了,魔鬼也对抗不了,伟人对抗不了,普通人更对抗不了。

谁也对抗不了。

而在生命的减法中,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才是我们该思考和追寻的。

像我之前写的,生活不该只有那些红绿柱子和涨涨跌跌。

减就是加,加就是减。


希望所有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减出风采,简单做自己。

2025,你好~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打赏~




往期重点推荐文章:


职业生涯:


长老禅房:

债券科普
科普债券投资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