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线上活动和高金线下活动的问答部分,完全都只代表自己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之前都删减掉了。应部分读者需求放出来,仅供讨论,不喜勿喷,喷了我也不听。
PART 1 :DM部分
DM直播问答环节:
Q1:请问怎么看高收益债机会?以后是不是越来越少?
我觉得高收益债机会的确机会是越来越少,不管怎么说,市场上的高收益债也就是一些存量了,而且新发很困难。
其实我也一直在呼吁,有些高收益债主体想融资,成本你真就让它体现在票面上算了。好多这种机构在发行过程中老是想保一下票面利率,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一点。但大家都知道你裤子都快没了,你就不要说是假装那么体面了,真实在不行就15%票面发,风险收益特征全部都放在明面上。
你最后非要搞一个6.5%这种票面,然后说是靠中收或者综补,再补出来,像我们这种机构是绝对不会去参与的。因为实际上来说,二次市场成交价格就15%你一级发个6.5%这个是风险收益特征是在被扭曲的。我们这种二级狗根本没有办法做完整的风险收益的判断,只能是不参与。
越是不透明的这种风险收益特征其实越不易利于我们去跟投资者交流,因为我们的客户就是典型的私募这种客户还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大,比较专业的客户,参与这种类型的一级投标我们跟自己的投资者都说不清楚:明明二级市场就有期限更短,同一主体15%的这种资产,你为什么要买一个6.5%票面的这个新发的资产。
另外可能就是说在交易所或者协会层面上也的确说是肯定是有顾虑的,这个我们也完全能理解:这种主体发出来这么高的收益直接进入这种市场,到底市场能不能接受,投资者能不能接受,将来有没有什么后遗症?我觉得至少从目前的客观的市场环境下高收益债肯定是越来越少的,所以要做好整个高收益债,预期可能往下降、品种越来越少的一种准备的。
另外一点我也在各种环节也说过,就是你可以赚市场的钱。但是你不能赚国家的钱。有些城投中收或者这种综补那都是当地可能咬牙减了公务员工资,然后停了教师这种工资等等非常规手段,去把这个流动性给续上的。这种钱你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该拿,这不是一个二级投资机构应该做的事情。
Q2:固收+是未来的方向吗?
我觉得固收加是个伪命题。
因为固收加一定是加别的资产。但是作为任何一个资产管理机构不太可能固收也强,权益也强,商品也强。举个例子,如果我觉得今年的方向是固收加上商品的话,但凡我的客户是超高净值客户,我为什么不让这个客户的固收投在我这,然后我让他的商品部分去投一个商品方面的头部管理人?我帮这个客户在固收上做阿尔法,商品管理人帮他在商品上做阿尔法?我为什么要基于我自己的商业利益一定把客户的资产都留在自己这里?
固收加不等于宏观策略,宏观策略管理人是要依靠自身能力在不同的大类资产之间进行比例调整来实现超额收益的,但是固收加要加的资产类别和比例都是在合同里实现约定好的,在产品设计上目的上大概率是通过不同资产的组合去调整这个收益曲线,本质上还是说是不希望让客户直接看到底层的风险收益特征,但是这个组合本身可能并没有创造超额的能力。
一种可能,你的客户永远想不明白这个事,那就说明客户的认知不到位,那他就不会变成不会是一个特别有钱那种客户,他就是一个永远是300万500万的这种中等这种规模,这种客户他买固收加是可以的。
另外一种可能,但凡你的客户只有一个亿或者两个亿。他能够赚到一个亿,两个亿,说明这个客户的认知水平不会特别差,那他学本行业快,大概率学什么都快,他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了你这个固收加不就是个简单组合吗?我为什么要交这么高的管理费让你组合?我自己出去组不就行了吗?所以我觉得说如果是做固收加的话,你一定要就要有宏观配置能力,有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才行的,这个跟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固收加是不一样的。
我们目前绝大多数固售价都是属于它是债加权益,债加商品等的固定组合,投什么资产,投多少比例,合同都已经写死了。你如果固定好这个东西的话,那其实固收加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不如让客户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自行选择各个子策略里面的最优秀管理人去搭配,去创造出阿尔法的可能性还大一点。
Q3:后面会是慢牛吗?您怎么看?
我觉得慢牛这个问题是一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在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了,要么它就不是牛,要是牛就大概率是个快牛。
股票为什么慢牛难,比如说10月8号那天,全市场都知道,国庆节期间开了无数的户,连我的健身教练都说我给你上完这节课我就要去开户去了,他就会觉得说一定会去暴涨的。
但是被全市场都知道的信息,一定是一个对投资无用的信息,因为直接就全包含在价格里面了,不存在任何的信息差。
现在这个市场就参与机构这么多,看的人这么多,信息流动是非常通畅的,这种情况下的话就是。他要么是个快牛,他就要么就不是牛。所有人都觉得是慢牛的时候,他就一定不是个慢牛。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了,但凡所有人觉得是个慢牛,大家就都会把未来的预期在一瞬间就打满了,所以那个1.8到2.0这么中庸的区间。我觉得从常理上面来说,是可能就是扛不住的。
(事后记:貌似十债收益率已经破掉1.8%了)
Q4:未来国内产业整合并购潮能够带动“高收益债/垃圾债”市场的发展吗?
这个种类可能应该叫做并购债。
为什么大家就一定要把垃圾债改了个名字叫做高收益债?其实还是面子问题。垃圾债不等同于垃圾,不是坏东西,垃圾回收也是可以弄回来钱的。投资者要认可到这个东西,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要允许这个差的公司,把它这个财务报表和精英状况,以真实的差的方式做信息披露披露出来。
真实的,完整的披露出来,就算是差,我们才能够充分的去定价;这样的话,这种债券才能够发出来,否则的话风险是20%的风险。财务报表上面只反映了10%这种风险,或者说我不知道这个风险到底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被揭示了多少,这个债就发不出来,这行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我永远没有办法给我看不到的风险定价,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我看不到且无法评估的风险。
所以并购债、高收益债市场的发展,核心都是在真实的,完整的信息披露环节,这个是这些品类能发展起来的前置条件。
Q5:怎么看REITS的投资机会?
REITS是个好机会。但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说是当前这个市场容量有点小,流动性还不够。大的这种投资机构,特别是保险参与会有一定的困难。虽然说保险OCI账户是可以参与的,但是现在这个一共1000亿的市场对于它这种总投资体量这个量级来说参与不参与都有点尴尬。
我不研究,这毕竟是个好东西,我不能不看啊;我研究吧,你说我买多少?一天就这么点成交量,公司招几个REITS研究员好容易整明白了,买不到量,研究了个寂寞,这个就很难持续发展。
所以我觉得其实REITS目前更大的问题是在于供给端。但是供给端我觉得是不愁的,所以我比较乐观。因为目前各地方财政肯定是紧张的,特别是在化债的背景下,还要去地方要自筹点还债资金。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就会考虑就很多是现金流还可以,但是原本没有办法一次变现的资产的盘活。这种机会可以通过REITS的形式变成一次性可以支配这种钱,至少说把化债的这个问题先解决掉,这个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是有动机的扩容的,供给端问题解决了以后,哪些机构来投资,怎么投资,这些问题我觉得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自然解决掉。
(事后记:貌似REITS品类也持续涨了好几天了)
PART2 高金线下问答
Q1:怎么让资产管理机构的领导知道客户在想什么?怎么做投资者教育?
教育客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家爹妈那么多年都没教育好,市场里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都没有教育好,你作为一个投资机构的销售就想教育好?这个恐怕很难。
投资者也很郁闷啊,我就买你一个产品,怎么你还老想着要教育我了?上了几十年学还没被教育够?还要花钱买教育?
依我看,教育好领导恐怕比教育好客户还更容易一点。你就要带着领导跑客户,不要总对总,总对总大家都是体面人,都说一些场面话就收工。就让领导下基层网点,让他给客户指着鼻子骂一顿,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不容易了。否则大老板今天坐办公室总觉得这个事情(教育客户)这么简单,你们为什么搞不定?然后你们客户教育都教育这么久,为什么搞不定?你真让他去跟一个上海老太太在那掰头三小时,他可能很快就理解这个事情可能真的是不容易,因为你说啥老太太就是啥都不听。
不是只有党员才搞四不两直的,我们资管机构搞营销的时候,就不能让搞营销的领导或者分管副总、公司总裁搞一个四不两直吗?直接去下销售网点,直接去跟客户面对面去做一下客户讲解,真这么搞几次,可能就知道营销的难点、投资者教育、投资者保护的难点在哪里,这样后面的产品设计工作、营销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悬在天上。
Q2:现在30年国债ETF还能买吗?
首先是,你买它的目的是干什么?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带着他的目的去的,对吧?那首先就是要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说你就是享受利率上上下下的刺激,当然是可以买。或者我就是说觉得30年国债票面利息好,我要持有到期,也可以。
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赚钱,或者说更直白一点赚收益率下行的资本利得的钱,你就要想说这个品种是不是你的认知范围之内你觉得有可能赚钱的最可能的品种。但是我就说我自己个人的问题,如果让我自己个人的话,我不会去买30年期国债仪器,因为就30年期国债,第一它是一个纯粹的国债利率品种,没有信用风险,现金流稳定。第二为什么买它是因为它是一个30年期限的品种,久期足够长,弹性大。
但是论久期长,没有比股票更长的吧,你买个XX银行,现在XX银行分红收益率4.X%,你当永续债倒算一下久期可能跟30年期国债也差不太多,但是现金流好多了啊。所以其实如果让我自己个人选的话,我大概率直接上红利ETF了。
核心是,你想好你买一个品种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遵从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投资,才可能是一个好投资。不要买着买着把自己也骗了。
(高能预警:仅代表个人观点,完全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Q3:我有一个估值相关的问题想请教一下,不是前段时间冒出一个消息,就是银行理财可能存在相当于之前所说的所谓自建估值要被监管是每个新闻,然后事实上的话这一个对市场的影响大家还在评估中,但是如果是完全都往净值化方向发展的话,是否意味着对于债市,尤其是信用债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升级?
这个回答参见之前的公众号文章,不要开估值的历史倒车。
Q4:70年国债和100年国债会发得出来吗?有什么影响?
70年期国债和100年期国债本质上没有区别,反正都是不能持有到期的,是吧?我敢打包票在座的各位,不用说70年或者100年的国债,就算现在的50年期国债,也基本上没有人可以持有到期。到时候大概率债还在,我们人都不一定在了,更别说100年国债了,债肯定比我们寿命长。所以它本质上它就是一个交易的工具,最后其实大家说白了就是希望多两个工具赌方向而已。
但是你其实要赌方向,现在就有很多的这种工具,那是国债期货、期权等品种其实都是有的,所以说我们就不用在乎说是70年期或者100期国债,有没有都不重要,其实也不应该影响你现在的投资,关键是你要不要去做这么激进的投资。
Q5:关于应届毕业生还要不要继续金融行业择业,以及怎么择业的问题。
答案:略。
一个人的命运,既有自身的努力,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