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策略为什么很难让投资人满意?

文摘   财经   2024-12-18 14:40   上海  


做最专业的金融小白

01
产品特征的标签化
作为一名一线老销售,我深知给产品进行“标签化”对于营销工作的重要性。
别说投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就算是财富人员、资管人员,包括一线投研,也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策略。
拉出两条时长3年的曲线来,一条年化10,回撤2,一条年化8,回撤4,你跟我说后面那条曲线比前面那条曲线的【潜在期望回报水平更高】【长尾风险更小】【底层逻辑有效性更强】,不好意思我是不想听的。
不是你说的没道理,而是说的有道理的人实在太多了。
说到这里我又禁不住想起一个朋友多年前(在我来合晟之前)跟我说的:
“苏老师我觉得你们搞投资的人有个特点,说的道理都对,听起来特别合逻辑,但产品就是不赚钱。”
没办法,信息实在太多、太冗杂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没有能力、没有精力从这么多噪音中找到“真正的主线”。
输出很容易,被接受却很难,所以在“纳新”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被记住、被快速理解就非常重要。
所以需要对产品进行“标签化”。
“低波/高波”、“价值/成长”、“指增/中性/多空”、“趋势/截面”……由于市场已经在进行一定基础的投教工作了,所以给产品打上市场已经做过投教的标签概念,是最容易让投资人快速理解的介绍方式。

02
宏观策略很难标签化
不管你怎么标签化一个产品,最终到投资人的理解层面就只有两个底层定位:
【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
所有低波产品一律归为绝对收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债券(包括国债ETF,也是定位成低波、绝对收益产品去买的)、雪球、中性(含多空)、各种套利、CTA(是的,CTA也是划分在绝对收益这边的)等等。
而相对收益这边的成员主要就是主多和指增两个大品类,近年来开始有机构做商品期货指增,目前还不成规模,但大抵上也能算到相对收益范畴内。
绝对收益领域大概有几条隐性的及格线:
1)一般以季度为考核标准,最少持有1年要赚钱,收益底线是同期限银行app首页推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
2)不同策略回撤能接受1-5%之间,CTA容忍度高一些,不超过10%。
相对收益领域则要求有一个过去几年一直持续赚钱的对标指数(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没有商品指增,这两年开始有了的原因),不一定非要是沪深300或者中证500,微盘、红利、甚至行业指数都可以,但是要跑赢,超额回撤的容忍度参考绝对收益领域再严格一些。
而在各种细分策略中,有两个非常难以归类的品种,一个是多资产FOF另一个就是宏观策略。
今天不展开说FOF了,主要说宏观策略。国内做宏观策略的历史并不长,甚至比债券策略还要短一点,我的经验比不了2、30年的行业大佬,比较有印象的机构都是2016年前后跑出来的。
而且我其实从没见过国内有从一开始就做宏观策略的机构,基本都是在商、债、股里某个门类做到了一定瓶颈,然后开始转型做宏观比较常见。
换言之,现在活跃的本土宏观策略机构中,基本都是自下而上起家的,鲜有在自上而下大类资产轮动有长期成熟经验的管理人,和海外那种按照一套自有方法论做β轮动或者负相关性配平的宏观策略其实并不是一码事。
所以国内的绝大多数宏观策略机构本质上是多策略的阿尔法混合产品,这种产品显然并不具有“绝对收益”的特征,因为其底层资产、策略久期是很长的,并不具备中短期向目标回归的策略属性;但同时,它又没有一个可对标的合理指数,没有办法很轻易的描述产品特征,给投资人以合理的风险收益水平期望。
而在这种左右不靠的情况下,投资人的内心自定标签就是“两个都要”,既要实现绝对收益,又要跑赢低波策略,从而也就很难令投资人满意了。

03
投资人应持何种期待?
按理说我不打算评价具体事件,但是就在行文的时候,还是聊到了事件,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要给个立场。
挨骂,是理所应当的。
君以此兴,当以此败。如果投资人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解错了,是投资人的问题还是管理人的问题?如果让我说,我态度鲜明的认为是管理人的责任。如果是代销的产品,那就是代销机构的责任,总之不是投资人的责任。
因为管理人、销售机构和投资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你不能把信息传导有误这件事怪罪到离信息源头最远的投资人身上,投资人不了解产品是应该的,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没有确保投资人了解产品才是不对的。
即使前期确实无法在售前确保投资人百分百完整的了解策略、了解产品,那至少也要在持营过程中主动的、有意的把策略的方方面面完整的渗透给投资人,这是销售者的义务,不能说产品表现好、投资人没有异议,就不做这件事了。
否则,将来被反噬的时候,就不要抱怨投资人“不专业、不理解策略、情绪化”。管理人可能没有能力找到客户,但应当有能力拒绝服务不合格的客户,而不是大网捞鱼,来者不拒。
至少,对于已经不愁存活的管理人,应当充分考虑一下做好投资人“实质性的适当性识别”。
说回到宏观这个策略,首先我觉得在国内应该定性成偏“多策略”类型更合适,因为多数管理人并没有足够成熟的择时能力,所以投资人要自己判断管理人在当期持有的各类资产比例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收益需求。
举个例子,有的宏观管理人整体持仓中就是偏权益多一些,还有的宏观管理人持仓中利率品种更多,这种就应当以较高的信披频率来明示投资人本身持仓中各类资产的β特征如何的,而不是混在一起就不再做具体细分资产特征的分析披露了;而在动态调整资产比重的时候,也应当给予调整的逻辑归因和风险承担揭示,调整错的时候更要如此。绝大多数高净值人群绝非不明事理的,无非是要求亏也亏个明白而已。
所以,宏观策略绝不可能是一个“风险低、收益高、高夏普、高性价比”的策略,它更多的只是多个β的组合,β就是β,组合在一起也得不到绝对稳定的α。如果投资人对现状不满意,那么管理人应当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工作中,有没有做到实质性的尽职尽责吧。

往期债券策略:

1.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总纲篇】

2.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利率篇】——骑乘策略

3.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利率篇】——杠杆套息

4.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利率篇】——久期策略

5.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票息策略

6.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短债下沉

7.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个券重估

8.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周期轮动

9.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情绪机会

10.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信息差套利

11.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什么是可转债

12.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双低策略

13.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正股策略&下修博弈

14.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信用篇】——秃鹫策略

15.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Delta和Gamma

16.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Delta中性套利

17.合晟资产徐华总转债策略分享速记【图文】

18.一图看懂可转债“强赎、回售和下修”的异同

19.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回售下修博弈

20.债券投资策略最全详解【转债篇】——抢权配售、正股涨停和折价套利(完结篇)

债券分类体系系列:

1.债市分类方法全解析——(1)信用口径篇

2.债市分类方法全解析——(2)托管机构篇


债券科普

微信号:zhaiquankepu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债券科普
科普债券投资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