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客户一起去赚钱——浅谈私募基金的流动性管理

文摘   2024-10-03 16:40   浙江  






 对于一家真正想长期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建立‘和客户一起去赚钱’的认知,提升流动性管理或者负债端管理在整个业务条线上的重要性,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命题。








首先声明,本文章几乎所有的思想版权都不是我而是胡博,写文章只是把平常聊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且加以整理而已,如有打赏则都用来请灵感来源吃饭。

























 


     文章题目有一个字非常重要,就是“”客户一起去赚钱,而不是“为”客户赚钱,实际上是想强调客户的资金稳定性对整个产品长期收益的重要性,而且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跟几乎所有委托人和合作机构的尽调过程中,我们都会强调,投资收益始终是客户和我们一起创造的。逻辑也很简单,当前所有资产的静态收益率都在急剧的降低,但是金融市场又从来都是一个随着情绪波动的市场,如果没有理解你支持你的委托人提供稳定的资金,那么你就没有办法通过波动获得额外的收益,进而整个产品就只能得到被动持有的静态收益率。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任何一个私募基金都不大可能长期跑赢费用更低,制度安排更加灵活便捷的ETF基金,进而在收益表现的起点就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阶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打一局初始胜率就低于50%的牌”。

     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即便投资经理是一个感知市场情绪的择时高手,或基本面研究特别扎实的研究高手,但是每在周期底部,或者估值特别便宜的时候,投资经理为底部而准备的买入资金都被这个点上恰巧恐慌的客户全都赎走了,那所有基于研究和判断的前置工作都相当于白做。这个也很好理解,你判断对了其他竞争对手判断错了,但是在你想要买入的那个点上你和竞争对手账户里同样都是没有一毛钱,那你的研究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投资工作又如何展开呢?甚至更不必说,在你判断是底部的区间,不但你准备买入的5个亿资金被赎回走了,委托人还额外赎回了5个亿资金,你还不得不在底部被迫低价卖出5亿的资产来应对赎回,这样长此以往,结果一定是——因为客户不稳定,所以投资收益不灵;因为投资收益不灵,所以客户对管理人愈发没有信任,客户越发不稳定;因为客户越发不稳定,所以投资收益越发不灵。一旦进入这个死亡循环,管理人的长期经营能力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想要逆转这个趋势所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整个公司也没有办法把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研究、投资等更核心的版块当中去,整个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也会进而受到影响。
     所以,对于一家真正想长期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建立“和客户一起去赚钱”的认知,提升流动性管理或者负债端管理在整个业务条线上的重要性,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命题。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命题,其实能够感觉到在整个私募基金行业得到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得到的重视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过,由于我仅仅供职于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行为范式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其他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拥有跟私募基金完全不一样的业务底层逻辑和负债管理模式,因此本文的探讨仅限于在面向特定合格投资者的的私募基金流动性管理之上。
     
    继续讲,为什么感知到私募基金行业以及产业上下游对流动性管理的认知都不够充分,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第一,基本上所有代销机构和家族办公室,在做私募基金管理人准入尽调的标准清单里,一般会非常强调投资经理的专业背景,以及公司的投资决策流程和风险控制模式,但是目前极少有专业机构的尽调清单强调公司产品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实际上,流动性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风险,从次贷危机中,高盛都曾经一度面临流动性危机可见一斑,最后高盛都是通过外部短期注入流动性去解决了这个问题。诚然私募基金的业务模式是第三方托管的受托管理模式,跟当时的资产负债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流动性管理不善导致的后果不至于传导到管理人公司而仅仅是由产品本身所承担,但是,产品本身存在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道不应该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托责任”和专业能力体现的一部分么?

     第二,在同行探讨中,大家更多讨论的是投资研究以及策略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产品本身的设计,包括开放日、单一客户规模上限、资产分散度和客户分散度匹配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很多机构在特殊市场情况下面临巨额赎回以后,也未见有强烈意愿去建立和修正自身的流动性管理模型,通过模型的不断打磨和改善来提升客户、产品、底层资产的流动性匹配程度。相当一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还是更愿意相信底层资产的优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第三,相当一部分私募基金在展业的过程中,对合格投资者进行KYC的时候,内容更多强调收益预期,有一些会深化到对波动的容忍程度,而对流动性的管理往往采取通过开放日来管控的模式。但是,动辄长达一年、三年、五年的开放期能完全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么?在极端情况下,经历了2021到2024长达三年权益市场的波动以后,有多少临近三年开放日的客户是真正能够理解管理人的价值,三年封闭期结束后,愿意在当下市场继续留下来的呢?(深套舍不得割肉的客户除外)。关于锁定期这个话题,我一直有个开玩笑的说法,说你吸引一个姑娘应该靠她爱你,而不是靠一个结婚证,说咱俩已经领证了你看婚姻法就是这么规定的,你要不爱我,这时候要变卦的话,我可是要分走一半家产的。我个人认为,超长期的锁定期在某种意义上会麻痹私募基金管理人,减少或者放弃在封闭期内跟客户进行持续投教工作,有点像证领了就对对方的关爱减少了的感觉。
     
    回归到今天的命题,我们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为什么要重视流动性管理。
     第一,给投资经理做流动性预期和储备一个相对明确的空间。客户对流动性客观就是有需求的,有的时候下投时刻决定能投三年,但是隔了三个月,买房子打新摇中了,企业那边新上个突发的项目临时需要抽调资金,甚至其他仓位的股票融资或者追保雪球爆仓了需要补保证金,甚至家里突发各种意外情况不得不赎回所有产品补充流动性。以上林林总总,各种可能性在业务过程中都会遇到。但是作为一个产品,你需要预留10%还是50%还是100%流动性,对于投资经理而言,投资策略会完全不一样,一个相对明确的流动性需求框架会有助于投资经理在构建初始投资组合和持续调整后续投资组合的时候兼顾投资收益和流动性安全的需求。

     第二,有助于在产品设计层面进行客户的分层。我们都知道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也是不可能三角,你永远不可能在市场上找到安全性好,收益高并且高流动性的资产(其实真在做大类资产配置时,应该加上第四性也就是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但如果在三性中只要求一项或者两项而放弃对另外一项的要求的话,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的。这个时候,把高流动性需求的客户和低流动性的客户分开,物以类聚人以“指标”分,分别用不同的产品去匹配,这个也正好就是私募基金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所在,而不只是跟托管代运营机构对个合同就算是完事儿。

     第三,流动性管理有助于给客户建立明确的预期。多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客户恐慌性赎回,管理人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般私募基金委托人的认知能力都还是相当强的,至少我遇到的相当多私募基金客户,在其自身领域内都是极其专业的专家。那这些人很多时候改变投资产品的最初想法、恐慌性的要赎回产品,并不是因为其专业水准变了,多数情况下仅仅只是情绪上头而已。此时基于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再跟客户进行专业沟通,双方反而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举个例子:如果真的担心波动,随时都可以赎回,毕竟我们的产品是每天开放的。但是反正已经是每天开放的了,随时都能撤,咱再等两天看看,也不差这两天了不是?你给了客户选择权,Ta基于自身的高认知水平会在这两天内冷静下来。如果你一定拦住,说再投一年试试看,容易进入到“你一定拦着不让我干这个,你是不是背后有什么问题”的互相猜疑过程中去,特别是这几年中植、海银、鼎益丰等诸多机构都是采取这种模式坑害了很多投资者以后,本来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的互信程度就是比较低的,对抗强硬的沟通模式,不如柔性开放的沟通模式,给私募基金客户以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为好。今天情绪不好,就先赎回出去看看,情绪好了,再回来,反正产品是做好了流动性管理的,比例范围内冲击几乎没有影响。如此几次,委托人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长期互信才能建立起来。

     

    最重要的(相信很多人能够捏着鼻子看到这里,其实就是想看,你说了这么多听起来都对),那到底怎么做呢?可能要读者所失望的是,因为每个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战略定位不同,客户群体不同,投资的底层资产不同,产品策略也不同,所以每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采取的流动性策略,理论上应该是基于自身情形进行差异化建立,不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因此,很多同行来找我们要我们的流动性管理模式,我说我没法给,给了你就是害你。姚明身高两米二六我建议他去打篮球,潘长江我还建议他去打篮球?这不是害了潘长江么。但是,一些基本的注意点和原则还是可以共享一下的。

     第一,流动性管理的第一步,一定是贯穿在公司整体经营层面的战略级工作。公司指望招聘一个什么流动性管理岗就能把这个工作给完成了,纯属扯淡。私募基金的投资负责人和销售负责人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有共识,我们是什么样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边界内形成互信,必要的时候,写成文案记录双方签字画押。任何时候,当投资经理指责客户经理客户维护不力,客户经理指责投资经理业绩不行,把双方确认过的原则拿出来,冷静下来,基于预案去分清责任,相互理解,共同推进流动性管理工作。

     第二,尊重人性,相信科学。不要指望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客户的流动性需求是随着净值和市场而不断变化的。你指望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能够判断出来需要多少流动性储备,资产组合如何建立以后就不用管了,这肯定是不准的。一个黑盒子只能靠不停的去撞,不停的记录不同情况下的客户总体反应,然后持续调整来实现。初始值可以设定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宽泛的范围,运行一段时间,经历过各种市场情况考验以后,再去调整相应的阈限值,小步慢走,不断完善才是稳健负责任的流动性管理模式,这个活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另外,数学上的概率在大样本下一定是有效的,只要你客户足够多,一定会有预料外的客户赎回,但是也一定有预料外的客户申购。如何在概率下达成平衡是从最开始就要认识到,并且不断去调整的。

    第三,为了老客户一定要克制商业冲动。流动性管理一定要对产品存续的老客户负责,因为任何时候发生预料之外的产品申赎冲击(注意,不只是赎回冲击,申购也会冲击老客户的利益),损害的都是更相信你的老客户的利益,比如发生了短时间内的急速下跌,如果流动性储备不足而导致你需要在短时间内折价大幅抛售资产,那些已经跑掉的客户早已与你无关,折价出售的损失不是由最相信你的存量客户承担么?那最后私募基金管理人岂不变成了,谁最相信你,谁损失最大谁最SX么?那你这个机构的长期商业逻辑基石已经被摧毁了,被市场淘汰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大客户大渠道美不美,从短期商业逻辑上当然美,毕竟一个客户一个渠道能给你带来一百个客户规模的管理费。但是这个时候也要认识到,如果不是对这个客户的情况有了极其深入的认知(我们也有这种情况,公司十年的股东要加钱,已经投了十年对产品策略风险流动性安排都有了解,那你多加点就多加点,有权机构审批完依然放,毕竟流动性管理是个实质重于形式的活,拿着指标自己骗自己没意义),那这个大客户和大渠道就有可能是对存量客户的一个“不定时炸弹”。

    第四,做好意料之外情况发生的预案,不要相信任何人的拍胸脯。如前文所说,不但客户会因为意料之外的情况而突发申赎,合作机构和代销渠道也一样。有可能代销渠道的股东基于商业判断不再开展此类业务,也有可能市场变化合作机构要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新配置,还有可能是大客户自身的财务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要进行临时调整……这些都是可能发生,也是我们在现实场景下真实遇到的业务。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针对渠道,单一客户限定比例上限,然后根据合作情况和互信程度去调整比例,留出安全边际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由于渠道客户的一致性比直销更强(比如,一个信托公司的十个信托计划来投,法律意义上这是十个客户,但是在流动性管理中由于这十个产品的决策人背后可能是同一个,可能要进行实质性的合并,但是也有可能这十个信托计划又是信托公司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团队分别管理,又不能简单的把这十个人合并为同一个,这也是前文所述的每个公司案例都不同的原因),因此渠道和合作机构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并穿透管理,但是渠道客户可以根据其地域分散程度、资金分散程度,在合并之后额外调高上限以反应这一事实。等等等等。

     

    基于篇幅原因,关于流动性管理只能先写到这里。其实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遇到的案例和情况往往比文中所述的要更复杂,所谓“现实比想象更离奇”、 “离谱的规定背后往往有更离谱的故事”,因而也不指望一篇文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毕竟大家都是新手上路,车都是边开边修。

     私募基金这个行业,算是一个老行业,但是老行业也永远有新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调整,“日三省吾身”才是机构能够长期存续并且不断发展的基石。




欢迎转载、点赞、关注、转发~

债券科普
科普债券投资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