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还能不能继续持有继续加仓呢?
2022年年中,从家里出来以后的第一场路演,迎着午后明媚的阳光,跟下面一众戴满了口罩的同行说:
买红利吧。
然后自己也转手入了易方达中证红利ETF,历经牛熊居然赚了不少钱,而且赚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很多。
当年跟我一起买红利的,现在该出来请客啦~
复盘一下当时为什么推荐买红利:
一,安全第一背景下,成熟大企业经营稳定程度高于小企业
YQ的防控走向彻底验证了一件事情:安全第一。
从当时往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安全的要求(这个安全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发展安全、科技自主等)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量级以应对海内外政治的不确定性,以避免包括贸易战、地缘冲突等外部因素持续对内造成过大扰动。
毕竟外部越来越动荡,内部小环境就得更稳,否则不稳叠加不稳,一共振,容易散架。
在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流程化运转、体系化运转、规范化运转的要求都会比之前要高很多,这会导致诉诸奇兵制胜的初创中小企业越不适应,越难找到机会;而已经发展到市场份额稳定、技术成熟、规模足够大的企业则已经适应或者基本适应了这种要求。所以不考虑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存量中,大型企业和成熟企业占整个经济体量的比例会上升而中小企业会被动下降(虽然绝对值可能是增长的),即便企业利润有波动,这些大企业的扛波动能力也会优于中小企业。
二,更安全、更高发展是要花钱的,高财政缺口下,股东会要求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分红
在接下来一定期限之内,为了保证安全第一,隐形和显性的财政支出都会加大。但是我们为了社会发展稳定,一定不会加税,所以财政收支平衡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收入不涨而支出增长,一定会导致财政收支缺口加大,这种情况下以国央企为代表的稳定盈利企业,如果技术已经成熟没有继续重资本投入的要求的话,为了体现国央企责任,自身以及其股东(多半是各级国有资产经营部门)都有通过分红回馈现金补财政收支缺口的动机。
因此,这些上市公司的分红率,理论上讲不该下降,而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高科技和高端制造的持续高投入会使得这类型企业现金平衡压力更大。
为了对抗和打破外界的科技封锁,我们一定会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上保持全社会极高强度的持续投入,这点毋庸置疑。对于我们的长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走这一步,将来一定更难走。但是对应的,高科技投入的特点是本身他就是高投入且不确定性极高的,科技路线的高不确定性会影响投资成功概率,持续的重资产投入带来的折旧也会影响现金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偏差可能会越来越大。也许看着利润很好,但是因为没有现金流,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分红能力。
那这些企业的股东、投资人在这块缺失的现金,也需要一个确定性更高的地方去弥补。除了有稳定付息的债券类资产,分红类资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我爱现金超过报表。
这点纯属个人偏好了。
见了太多做假账的上市公司,什么都好,就是没有钱。能分红且能持续分红实际上是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一个极强的验证。毕竟应收账款啊之类的什么都能编,但是银行账户里面的现金数可真是靠编编不出来的,当然上市公司你要骗过了所有人真还从哪儿借了一笔钱当成利润给大家分红发掉了这我也就认了。我相信拿到手的现金的程度远远要高于PDF里面的一溜数据。
基于这几个因素吧,当时推荐买大票不要买小票,不行就直接上红利ETF。
事到如今来看,虽然这几年小票特别是小微盘也有很多高光时刻,但是自己的选择和选择的理由看来还是有不少被验证了的地方(你可以说都是蒙的)。
但是毕竟最近三年红利涨了不少了,所以很多人就纠结,是不是涨太多了已经透支了未来的潜力呢,红利还能不能继续持有继续加仓呢?
先说结论,大可不必担心。
我们对照当年推荐红利的几点重新再复盘一下看看:
一,大企业的利润稳定性是不是还是高于小企业?
这点似乎近几年被宏观数据反复验证,不但没有减弱还增强了。
甚至我猜想这些大型的企业,早就在过去若干年里习惯了在这种环境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按流程按规定来经营和发展,所以当对规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不适感,因为本来人就是这样的人,企业也是这样的企业,体制内的那套逻辑再熟悉不过。
反而是那些习惯了擦边,没有规则边走边干,没说不行就是行的小企业依旧特别不习惯,而且是越来越不习惯。
二,这些企业的分红意愿和分红能力是不是能持续保持?
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接下来几年要么化债、要么财政刺激,叠加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所增加的外部不确定性,可见的一段时间内,财政压力肯定是会持续增大的。缺口要缺到什么程度必然是未来若干年每年都要拿出来讨论的问题。
但是增大的财政缺口完全靠赤字发债弥补必然也不是个事儿。
家里有事儿,作为长子的国有企业肯定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营已经稳定没有大量再投资压力的民营上市公司,把经营赚来的现金分一分,回馈一下股东稳定一下市值,让苦了很多年的股东见着点回头钱好吃点喝点拉动点消费也是正常的。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企业账是真的,利润是真的账上钱是真的,从股东层面分红意愿应该是保持高位,甚至国央企的股东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要求这些上市公司在能力范围之内再加大分红比例都是可以预期的。
三,科技突破和高端制造的路还要不要继续走?
肯定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别说接下来四年是当年挑起贸易战的特朗普带着一个鹰派群体在对面干活,就算是现在换个人上来说我们不打贸易战了我们继续把高科技产品出口给你,双方的关系还能回到过去么?必然不可能了。
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只要发生过一次,就不用指望能够再回到过去了。
无数涉及到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的企业,在过去六七年里咬着牙跟国内的供应商刚刚一点点把东西迭代到自主可控物美价廉了,然后你现在跟我说我们继续做生意吧。那么多吃过亏挨过揍的企业难道真就一点心都不长么?
现在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的企业都是家里最受宠爱的孩子,家里省吃俭用的钱基本上都给这全村最大的希望了:定向的减税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提到了200%;定向的资金支持,各种专项大基金的投入;不断完善的国产产业链、自上而下的政策重视和持续投入......
这个时候你不要指望这些企业给你短期现金的回报,甚至短期账面上利润的回报都不要指望,全村都指望他们长到身强力壮之后出去揍人呢。
为什么这些企业的股东更需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就是因为这些企业不卷到全球头部,不卷到技术水平比别人高一个量级,在贸易保护的背景下都不能名正言顺的撬开他们的大门。那可以想象的是,所有回流的现金,都会变成下一轮研发的费用,下一轮投资的资产.....
他们的股东,需要比一般的耐心资本更耐心。而耐心,往往是需要钱的。
四,现金会不会更重要?
答案是必须会。
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企业需要强壮的奶妈,还不能是毒奶。
所以为什么之前一直说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完成了资产配置的那些资本才有可能孕育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我手头只有10个企业的股份而且这10个企业都是没有现金回流的高科技企业,换谁谁心慌。毕竟,不光企业投资的经营现金流需可能需要补充,个人日常的开销也需要钱,而且由于经济压力,企业和个人之前原本稳定的现金流可能这几年变的不那么稳定,或者说总量变少了,总得有出处去补。
这些刚性的现金流需求补不上,那我就只能砸锅卖铁变卖资产,资产价格一跌,这些仅持有的企业的估值可能就得被往下砸(甚至不一定有接盘方),容易诱发成收缩的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谁能给稳定的现金流,堪比雪中送炭。能够持续拿到的现金分红的价值必然是提升的,甚至这些提升的价值会外溢和传递到那些需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行业和企业当中去,多资产配置的价值会更加显现。
债券这几年的长牛市有这样的因素,红利的长牛也基本上是同一个逻辑。
再加上一些额外的因素:全市场预期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产上涨。
因为股票是一个超长久期的资产,对应的久期在25-30之间,意味着全市场对分红收益率的要求每少1%,相应的资产价格就会上涨25-30%。这部分上涨如果一年实现,那一年的收益就约等于这个水平加当年分红回报率水平,分两年实现就是12.5-15%叠加这两年的分红回报率水平。
你可以自行算一下这个收益率水平是不是满足你自己的预期,大概率还是不错的。
市场对分红收益率要求的下降是个心理层面的东西,但是在各类型资产的基础收益率都在迅速下降的大背景下,这个预期的降低迟早会传导到红利相关的股票和指数,叠加长久期的资产弹性,终将在未来某一段时间释放出来。毕竟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下破了2.0%,那对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要求一点不降也不合理。
这未来的某一天是哪天,谁也说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定会来。
所以说,红利!红利!还是红利!
虽然资产是越跌越有价值,红利指数已经涨了相当一段时间了,但是红利指数前面三年的上涨,大概率对应的是过去三年全市场可接受回报率的下降。从基本面上而言,这个组合依然是全市场企业中相当优秀的一批;从现金回报的价值上来看,依然在一个长期的提升通道当中,有理由相信红利类型的股票和红利指数在未来大环境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依然会是最值得投入的品种之一。
当然,也有人推荐红利低波指数,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毕竟也不是个什么正经和尚,行走江湖这么多年,什么大小的波没见过,低波不低波已经不重要了。而且说白了“风浪越大鱼越贵”,这个波越大(以下省略三千字),至少对我来说肯定是好的。
对于投资而言,最好的选择当然就是各家基金公司规模大、费率低、流动性好、跟踪偏离低的ETF基金,对于我而言,一直也在寻找一家能够以红利指数为跟踪标的的红利增强型基金。
只是跟一些熟悉的管理人聊完,共性的认识是红利这个指数的特性决定了特别难做超额,所以目前全市场做红利指增产品的管理人并不多,到目前也只锁定了一家管理人的相关策略和产品。
红利难做的逻辑我是认可的,但还是希望能多找一些管理人,能够在红利增强这条路上多一些选择,也欢迎有资源有信息的读者给我推荐。
赚到了超额我也会请客的~
往期重点推荐文章:
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