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首席的一千种方法之一

文摘   2024-12-06 08:24   上海  




反驳有一千种方法,但不让他说话是最差的一种。




听说首席因为某演讲被约谈了,事情的缘由我看了一眼,这里就不评价了。

首席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个人,从业年限长,基本功扎实,数据丰富,框架清晰,逻辑严密,关键是很敢讲,金句颇多:当年的“XX大夫”一词就被沿用至今,且聊天中经常谈起,会心一笑。

回到这次的演讲,被传的比较多的也就是两部分,第一部分生机BB的老年人和死气CC的年轻人,更像是段子化的描述事实,应该没啥分歧。我觉得唯一可能有分歧有点出格的,也就是在失业率数据和经济增速的差值这块,这两块在数据上的体现和我们的体感是有差距的,而且这个体感差距应该还不只是一个人有,只是首席点出来了而已。


但是这块应该是最好解释的呀,不是真理越辩越明么?大大方方的讨论一下,讨论清楚了,不是更有利于以后经济政策对症下药么?首席水平再高也不代表就永远不会出错啊?


回到最基本的公式:劳动总产出=劳动人口×劳动时长×劳动生产率

如果我们把劳动总产出近似看成经济增长率,忽略货币化计量带来的一些影响,那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首席只提到了其中的两个因子,一是劳动产出,二是劳动人口。换句话说,他认为劳动人口应该是下降的,劳动总产出似乎也被高估了小个位数,数据有点对不上。

但是拉回整个公式我们再看,数学好一点的人就都懂了,一个公式连乘越多,每个单一因子上细微的扰动就都会造成结果上的重大差别。


举个例子,企业的用工成本。总有员工觉得自己到手工资不够花,也总有企业老板觉得用工成本太高,是哪边说谎了么?都不是,原因就在于连乘太多,每一步扣减都不多,最后结果就是差很多。

一块钱用工成本发出去,五险交完打个七折八折,公积金企业和员工各交一点又打个七折八折,到员工手里时候个人所得税一交再打个八折。

0.8×0.8×0.8=0.512,一半多一点。

数学就这么神奇。


回到今天的劳动产出公式,这几年的劳动人口无疑是下降的,滴滴司机和外卖小哥的暴增,各信息来源的各种裁员风波,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和体感。

但是劳动生产率这一项肯定是上升的,各种高科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和提速,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参与,都是实实在在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 这块可能普通劳动者的直观感受没那么明显,因为取代和提速未必是在你看得见的地方发生的,但是这个应该是符合基本事实和逻辑的。

多说一句就是短期来看,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对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毁誉参半的,你不在被替代的行业里,你就可以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你要是在被替代的那个行业里,那可真就是对自己就业的灭顶之灾。

举个最近争议很大的例子,比亚迪把自己的新能源车“秦”,最低价格打到4.98万起,你是十八线小县城的车主,原来买不起车,现在花不到5万块就能买车开了,是不是生活品质提升了幸福感提升了?可是车价比以前便宜了,体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上,是不是货币化的一辆车的劳动产出,也从以前的20万变成现在的5万不到了?如果你要是上汽这种传统主机厂呢?那可能就更惨了,虽然你能买到更便宜的比亚迪了,但是你的工作单位快被干没了,你的收入下降的比车价下降的还快,你的体感是不是就很糟糕了?你是上汽的员工你会因为比亚迪的高歌猛进而幸福感爆棚么?


但是能不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整体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的这些结构化问题,就停止技术进步呢?答案是不能,清朝时江浙的手工蚕丝产业者也砸过缫丝机器,结果是你不进步,别人就拿着洋枪大炮逼你进步。那既然如此,与其让别人来逼我们进步,还不如我们卷出去逼他们进步。

大人,时代变了!


拆完劳动生产率,我们再来说一下劳动时长,疫情以后劳动者的劳动时长变长了么?

这个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体感和宏观数据差别会比较大,有人说疫情后老子天天加班累死了,有人说疫情后我都没活干了一年能放八个月假。

但是至少从统计局数据上来看,2024年人均周劳动时长比2020年疫情前增加了2个小时左右。

如何采样怎么构成的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是从总量数据上来看,每周40多小时接近50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长增加两小时,增幅似乎就是在4%左右,你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是不是高博讲的那个缺口看起来就没有那么违和了啊?

虽然劳动人口变少了,但是还在劳动的人口劳动时长变长了啊!虽然牛马们感觉很不幸福,但是客观的讲,劳动总产出的确是可能在变多的。


那三个因素,两升一降,劳动人口变少,劳动时长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能不能得出劳动总产出增加的结论呢?

至少从数学公式上是有可能配平的。

而且说实话,连乘公式里面,两三个点的差异,其实每个分项上一两个点的差异,也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这个可以分析和解释的空间就更多了,完全可以不违和的把这个事说清楚。


贫僧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统计学者,经济学基本功是很差的,难免错漏百出。但我还是有个基本逻辑的,就是大家都是希望自己国家好起来、经济好起来,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还是商品,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扩张型经济中赚钱总是比收缩经济中赚钱要容易的多,所以更要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讨论下问题出在了哪里,找清楚病因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这是所有人的利益所在,大船上没有一个人能逃的掉。

既然是这样,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意,在经济这么一个复杂的宏观体系下,能够反驳首席的方式方法数据论据就多了去了,我今天也只是斗胆提了一种方法和可能而已。但是你今天不让首席说,明天不让胖娃说,那可真是选了最差的一条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与其让人猜真不如坦诚点多聊。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像我水平这么差的人,也可以参加讨论嘛。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打赏~


往期重点推荐文章:


职业生涯:


长老禅房:


债券科普
科普债券投资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