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中国伦理在线关注我哦~
在这里,与伦理学爱好者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动态》2024年第10期
目录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学理化研究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传统
及其范导意义
朱承(5)
摘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性,这既具有描述性意义,又具有范导性指向。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和而不同、道通为一、大同于和、理一分殊、万物一体等包容性观念绵延不绝,在一定意义上范导着中华文明的思想走向。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持交流互鉴的理性态度,面向世界并充分借鉴其他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当代世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性具有崇高的道义性价值,有必要充分发挥包容性的范导意义,既坚持文化主体性,又倡导文明包容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华文明 包容性 范导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阐释
论辩证法的现实转向、理论本质
与解放旨趣
——基于马克思《资本论》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分析
苗翠翠(11)
摘要:辩证法在其历史嬗变中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对话形态、理念形态、现实形态。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激发“爱智之忱”,打开了一条追求真理的开放性之路。但这条开放之路却被柏拉图禁锢在理念世界。他主张拨开杂多意见,走向抽象,直至达及最纯粹的理念本身,理念成为通达真理的必由之路。沿此路径,黑格尔建构了“理念形态”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神秘化,陷入意识形态幻象,最终以绝对精神的自我复归为根本旨趣。在理念神话与社会现实之间,马克思开启了辩证法的现实转向之路。他破除幻象、直面现实,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深处,提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从而破解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难题,超越了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本性,使辩证法从“理念形态”走向“现实形态”。他以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之本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开显出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旨趣。辩证法的“现实形态”为我们开辟出一条追求真理的现实路径,敞开了辩证法研究的解放课题。
关键词:辩证法 现实转向 批判性 《资本论》 解放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变革
与后形而上学的哲学维度
彭双贞(21)
摘要:如何确立“哲学终结”之后的哲学自我理解方式是现代哲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长期存在着内在纠缠关系,且哲学的“完成”或“终结”是通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共谋”实现的,这意味着辩证法的变革构成理解“哲学终结”的关键。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必然伴随着对辩证法的“改造”。通过确认“人即社会”的辩证运动,马克思变革了辩证法的“主体”和“场域”,从而恢复了辩证法的否定性和历史性,确立起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此为出发点,马克思抓住了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同构性,将“改造”辩证法视作“消灭哲学”与“改变世界”的路径,既消解理论生活方式的神圣性,也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圣性,重塑人的生活方式,在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确立起哲学的新面相,即面向现实生活本身的“活动论哲学观”。
关键词:“哲学终结”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活动论哲学观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中西哲学会通
断裂的居间性
——近代汉语的再造及其思想后果
程乐松(31)
摘要:语言是活的,通过持续的言语实践而获得与经验的联结。言语实践在语言和经验之间产生动态连接,它不仅是对语言的运用,更是从经验中获取语言创造和不断变化动力的机制。活的语言自有其通过言语实践而达成的与持续涌现的经验保持同步的机制。这一机制既可以让语言成为持续消逝的经验突破当下性的保障,也可以让未来涌现的经验被纳入语言描述成为可能。语言的嬗变并不总是同频和匀速的,短期内涌入的大量新经验会加速语言的嬗变,甚至因“经验过载”而造成语言断裂和重塑。近代汉语的特殊性在于,它完全丧失了在言语实践中按照经验扩张的惯常节奏而展开演进的主动性,转向被动地接纳和加速的自我改造。以语言再造的方式承载经验的断裂和知识体系的颠覆性刷新,带来的是语词在意义上的“过载”或断裂。这就决定了现代汉语的“居间性”: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两个语义体系之间,在不断涌入的异质经验及其秩序安置与传统经验及知识体系的留存之间。这种独特的居间性会给现代汉语带来更为复杂的思想挑战,当然,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反思空间。
关键词:言语实践 近代汉语 经验过载 断裂 居间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健康作为“在家状态”的
现象学进路及实践价值
程秋君(40)
摘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医学现象学,立足生活世界,以第一人称视角下的身体经验作为意义之源,诠释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将健康隐喻为“在家状态”,将疾病隐喻为“无家状态”。在梳理健康作为“在家状态”的现象学进路及其医学现象学进路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中关于家的经典论述,可以发现医学现象学和解释学推出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家”范式,若融合中国古代医典中“家”的理念,将扩大医学现象学的理论视野,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健康 第一人称视角 “在家状态” “无家状态” 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张志伟(51)
摘要:形而上学动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其出发点是以理性批判作为准备性的工作,彻底贯彻笛卡尔所开创的主体性原则。针对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形而上学这两个分支,康德以先验分析论取代存在论的位置,成就了一种“内在形而上学”,同时以先验辩证论揭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先验幻相,通过“先验的自由”将超越的形而上学转移到超感性的德性领域,强调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康德将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从存在论转向伦理学,使本体的积极意义体现在自律的意志上,最终为弥合理论理性(现象)与实践理性(本体)之间的鸿沟而引入了目的论,将之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形而上学 自律 本体与现象 目的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康德对希腊理性观的突破
——从纯粹概念能力到纯粹实践能力
黄裕生(60)
摘要:康德对理性的理解的突破构成了他在自由问题上实现突破的前提。而要澄清康德在理性观上的突破,则有必要对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对理性的理解进行讨论。因为正是希腊哲学奠定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性观:作为人身上的最高能力,理性拥有两种基本能力——给出概念并进行概念演绎的能力与朝向整体并洞察整体的能力。这种理性观在拉丁化的过程中被窄化为前一种能力,并一直影响到近代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以致理性成了一种被动的东西而被视为情感与意志的奴仆。一方面,康德恢复了理性朝向整体的能力,据此重新确立了理念的必要(然)性;另一方面,他通过把理性与意志统一起来,使自由意志成为理性的最高能力。这种统一一方面使自由意志获得了立法的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自由意志,克服了自奥古斯丁以来意志与法则分离所带来的困境,另一方面则使理性获得了绝对的自主—自动性而具有单凭自身就能直接给出行动的能力,从而成为“纯粹实践理性”。康德通过把自由意志纳入理性,使理性不仅成为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而且成为道德律令的基础与来源,从而使人不仅成为能自主思维的认识主体,而且成为能自主行动的目的性主体。这种理性观上的突破重新确立了理性自身的秩序:理性的实践运用优先于其理论运用。
关键词:理性 绝对自主-自动性 高级欲求力 目的性存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他律及其类型
——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
被忽视的主题
杨云飞(75)
摘要:自律原则作为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得到了学界的充分关注;而其对立面他律原则,却一直遭到忽视。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在把自律和他律分别界定为意志的自我普遍立法和意志受他者规定之后,将建立在他律之上的道德原理划分为经验性的幸福和理性的完善性两大类,并将两大类细分为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个人完善性和上帝意志四个子类,阐述并比较了各子类的道德含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形式和质料的角度更精细地界定了自律和他律,并从主观/客观、外部/内部两个层次将他律细分为公民宪法、教育、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个人完善性和上帝意志六个子类。康德把一切他律均归结为自身幸福之质料性原则,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道德严峻主义立场。他律的子类型可涵摄不同的道德学说,体现了康德对于他律的类型划分具有较充分的完备性。康德道德哲学中他律的“类型学”提供了一种透视各家道德学说之性质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康德 他律 自律 幸福 完善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政治哲学
运气平等主义是一种苛刻的
正义理论吗
陆鹏杰(87)
摘要:作为一种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运气平等主义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个人责任与平等主义结合起来。但在批评者看来,运气平等主义容纳个人责任的方式会导致它产生一些苛刻的道德要求。这种对运气平等主义的反驳也因此被称为“苛刻反驳”。不少学者提议,运气平等主义的支持者可以通过诉诸现实状况、特定的风险原则和价值多元论来回应苛刻反驳。然而,这三种回应策略目前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仔细考察第三种回应策略可以发现,只要我们对这种回应策略作出修正,苛刻反驳就不足以对运气平等主义构成挑战。
关键词:运气平等主义 分配正义 苛刻反驳 责任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自尊与死亡权
——卢梭论自杀或自愿安乐死
王幸华(96)
摘要:卢梭基于自尊而支持自杀或自愿安乐死的论证逻辑是,当生命成为一种恶,一个人无法再拥有一种自尊的生活时,自杀或自愿安乐死是可以被允许的。对此可能有两种反驳。第一种认为,人的生命不是一种恶,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第二种认为,维持生命是一个人的道德义务,自杀或自愿安乐死违反了这种道德义务。尽管卢梭部分承认这两种反驳的说服力,但他坚持认为,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或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时,当他的人生不值得过或他的自尊受到了重大创伤时,他应该可以选择结束生命。卢梭的自尊论证为安乐死的当代论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为赞成安乐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由。
关键词:自爱 自尊 自杀 安乐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科技哲学前沿与当代社会
思想实验的独立生命
刘小涛(104)
摘要:哲学家常常使用思想实验。思想实验的认识论作用引发了一些有趣的哲学讨论。科学哲学家哈金认为,科学实验有其不依赖于理论的独立生命,思想实验则没有独立生命。这一主张过分强调思想实验的检验作用。实际上,思想实验的认知价值具有多样性,局限于发现或辩护都不足以为思想实验的认知价值提供充分的解说。许多思想实验有其不依赖于理论的探测作用,同时也都可以被重新思考或改造。因而在双重的意义上,思想实验可以有其“独立的生命”。
关键词:思想实验 认知价值 发现 辩护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
实验语言哲学是第一实验哲学
李金彩(112)
摘要:实验语言哲学是21世纪哲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语言转向与实验转向的融合。该融合体现了实验语言哲学注重经验调查的实验属性与强调概念分析的传统特色。实验语言哲学因此具有双重意涵:在对象性意义上指经典语言哲学议题的实证研究,在方法论意义上则强调实验哲学研究中语言分析、概念分析的优先性。以往的实验语言哲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前者,而忽视了其方法论价值。实际上,与实验哲学其他分支相比,实验语言哲学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实验哲学建基于对语言、概念的密切关注和深入反思之上,是一种超越传统概念分析的新型哲学研究范式。从语言转向的宏观视角来看,若将语言哲学视作“第一哲学”,则实验语言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第一实验哲学”。
关键词:实验语言哲学 实验哲学 概念分析 语言分析 第一实验哲学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人物专访
人因道立 道以人传
——访朱汉民教授
朱汉民 王琦(119)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注:本文于2024年10月26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哲学动态杂志”,原文标题为“新刊概览||《哲学动态》2024年第10期目录与摘要”,作者“哲学动态杂志”,原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mLkWW6zGaZGM_GiKG1ZJQ。
欢迎荐稿
中国伦理在线欢迎各位作者向我们推荐稿件。稿件既可以是已经在期刊、报纸、网站或会议发表的文章,也可以是专为中国伦理在线原创的文章。
根据稿件类型,需注意:
1、学术类论文需符合学术规范,力求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时评类文章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尽量代入伦理学及相关哲学学科视角。
3、推荐他人文章需简短说明推荐理由。
4、中国伦理在线将酌情对社会影响力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进行奖励。
稿件需使用word格式,附作者或推荐人照片、简介。征稿邮箱:
zgllzx2020@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伦理在线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哲学动态杂志
编辑 | 赵子千
中国伦理在线编辑部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