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学会对男人的情欲祛魅后,很难不爽。

文摘   2024-09-24 13:25   上海  
人从爱欲之门而来。后台不少和我讨论精神分析法的反馈,来浅聊下精神分析,解构情欲,为情欲祛魅。各取所需,互为镜像。精神分析法只是一种工具,取之用之,留之弃之。聪明女人学会对男人的情欲祛魅后,人生往往会开始走上开挂之路,时间精力欲望聚焦,配合上女人天生的美感和沟通力,人生很难不爽。来,我带大家做深度解构和祛魅。


现实中,

被压抑的欲望逐渐演化成为法律。





在我看来,男人的阳具,女人的哭啼,都是情欲演化的障眼法。结论前置:
男人追逐女人其实是要在女人身上确认“我拥有阳具”,所以,在“女人”和“阳具”之间男人要的始终是后者。而女人自己“拥有”不了阳具,只能试图“成为”男人的阳具。

强调,女人在爱中必须要承担的风险是,男人受性器驱动下的欲望有一个离心倾向,理论上来说,男人永远都会去找“另一个女人”来确认他“有”阳具。




文明野蛮的一大区别,无非就是女人和阳具的战争爆发在象征还是想象层面。


以下为基于精神分析法的浅聊杂谈。从1908-1917年,弗洛伊德围绕着“阴茎妒嫉”这个概念的理论制作简单概括就是:


女儿一开始渴望要阴茎,最后渴望要阴茎的等价物:

小孩和男人


与此同时,女儿的性感受区从阴蒂到了阴道,爱欲对象也从前俄狄浦斯期的母亲到了俄狄浦斯期的父亲(与此同时是对母亲的厌弃,先是怨恨母亲没能给自己一根阴茎,然后是鄙夷母亲被“阉割过”。)




阴茎妒忌”的这个“阴茎”,弗洛伊德的威尔士学生恩斯特.琼斯给了三个定义:


1.拥有,特别是吞下阴茎的欲望(转换成为生育欲望的就是这个欲望);


2.在阴蒂区域拥有一根阴茎的欲望;


3. 想要在性交中享受阴茎。


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逐渐演化成为法律。


弗洛伊德还假定所有性行为都是早年创伤的被唤起,毕竟,没有创伤何必要防御呢?


这个创伤就是“引诱事件”,而引诱,按照弗洛伊德的导师,催眠师Breuer的思路,不一定是一个真实事件,而只需要是一个“幻想”。


弗洛伊德认为对于创伤的回忆,以及回忆之后的“释放”比起创伤本身更加重要,众所周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经历过两次引诱,婴幼儿时期一次,青少年时期一次,第一次的“记忆”都是在第二次的时候被“唤起”。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一次?这里面的争论很多,比如:


引诱到底是内在外在的?婴儿是不算主体?对第一次引诱的“回忆”是纯粹的“回溯性幻想”(荣格)还只是“回溯性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它引出了两个很重要的弗洛伊德概念:


婴儿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俄狄浦斯情结”的名气在大众话语中远远大于“婴儿性欲”,但是在1897年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之后差不多20年,“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的体现中都处在边缘,而“婴儿性欲”则回答了引诱难题:


我们来求助于生物学,弗洛伊德确认婴儿性欲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性欲,其次才是幻想。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幻想”本身也成为了多余:

因为“在‘幻想’(精神分析的基本对象)被发现的那一刻,幻想正面临被‘性欲’(内生现实)掩盖的风险,而性欲本身应该与规范的、抑制的‘外部现实’相冲突,因为外部现实扭曲了性欲。”




可以说1897年前后,弗洛伊德围绕婴儿性欲这个问题的心路历程可以这样概括:


从症状的历史基础到最终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再到因果顺序、性欲构成的幻想症状。


人天生就有性欲,不需要后天幻想。


而弗洛伊德发明精神分析的初衷绝对不是在俄狄浦斯范式内讨论防御和冲突,精神分析被发明就是为了对幻想工作


既然催眠“发现”了幻想,那么就让比催眠更加高级的精神分析来解释幻想。对了,强调下,梦不是无意识,梦通向无意识,梦是弗洛伊德所谓“精神现实”。

“生活只有一个意义,在其中‘死亡’承担了‘欲望’。”


欲望是存在的缺失的换喻,而欲望又换喻“出”了自我。但是,自我不是第一个欲望,至少不是广大神经症主体的,后者的第一个欲望永远是“成为”阳具,在这个欲望落空之后,他被迫在“有还是没有”阳具的岔路做出第一个抉择。


“有还是没有”阳具揭示了“阉割”,但真正对子女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不是不是她自己的“阉割”,而是母亲的“阉割”,拉康坚持这是一个有临床依据的结论。


无论如何,“菲勒斯”的特殊之处在于,存在(“成为”)和拥有围绕着它对立。


女性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意识到她不能“拥有”菲勒斯,于是选择“成为”菲勒斯,成为欲望的能指,对女性来说,成为菲勒斯的欲望和被爱的欲望往往是绑定的,因为它们都只能实现在一个男性彼者身上。





拉康认为,这也就解释了女性为什么可以在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仍然爱一个男人,但是比起男性,女性更少压抑自己更加多样的欲望

临床天平的两端:


女性比男性容易陷入客体成瘾的幻想癔症(低贱式自毁),男性比女性容易因为主体性坍塌而抑郁自杀(自负心幻灭)。

换一个相对积极的语境,拓宽到爱的定义来探讨。关于“”,拉康在1950年代底一篇用德语做的报告当中,做了一比喻喻,“爱”就像胎儿作为一个“特权”(或者“开恩”)存在于母体中,母亲拥有决定胎儿生死的绝对权力,但是母亲的决定不等于“给出”或者“不给出”。


同样,爱人决定主体被爱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仅此而已。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根据最直白的意义理解,“爱”只发生在L图示中a-a'的想象轴,主体看似是在从爱人那里索取爱,但其实只是借用对方的身躯或者存在满全这个被称为“爱”的想象性需求。爱人不是欲望的客体,而只是欲望的"原因"(就像分析家是分析者欲望的原因)


所以,回归到大多两性关系模型中,男人追逐女人其实是要在女人身上确认“我拥有阳具”,所以,在“女人”和“阳具”之间男人要的始终是后者。不管“女人”在这段关系里面的意指是处女,还是妓女,无论“阳具”在这段关系中是处女还是妓女。


女人认为她给了男人“爱”,但如果女人真地“给”了男的什么,那只是“阳具”这个欲望能指,而女人自己也承认她是永远不可能“有”阳具的

所以,“爱,就是给出你所没有的”。


女人在爱中必须要承担的风险是,男人受性器驱动下的欲望有一个离心倾向,理论上来说,男人永远都会去找“另一个女人”来确认他“有”阳具。


结论,男人追逐女人其实是要在女人身上确认“我拥有阳具”,所以,在“女人”和“阳具”之间男人要的始终是后者。而女人自己“拥有”不了阳具,只能试图“成为”男人的阳具。




文明野蛮的一大区别,无非就是女人和阳具的战争爆发在象征还是想象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觉得男性伴侣忽视了你的情绪并且还装傻,那多半是真的对你不感兴趣了,他在找新的能指物,他焦虑,他惶恐,他患得患失

短期内磨合后,如果还是无法契合,就换人,或者对他不要有执念癔症,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一样,不合适很正常,无需强求,你不是他的救赎者,不是他的心理医生,更不是他夜郎自大的镜子,你是你自己人生的第一负责人。

健康的爱欲的构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基于对人性的把握,和情欲的祛魅的基础上。

以上。


扫码添加山山的小助理.找到山山大本营.

预约山山1v1咨询.加入价值成长女性社群.


 👇



山山说爱

一个太阳一样,认真活着的人。 





山山说

让关系滋养自己,而非损耗

出生、成长、独立、教育、财富、事业、

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

兴奋、沟通、性爱、情欲、依恋、择偶、

生育、恐惧、贪婪、嫉妒、暴力、内疚

忏悔、平静、和解、贫穷、孤独、陪伴、

羞耻、衰老、疾病、痛苦、死亡、遗忘


山山说爱
让关系滋养自己,而非损耗。让爱情赋能自己,而非剥削。拿到价值,取得结果,积极入世的存在主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