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概况
2024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和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并得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支持。共有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文理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外6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43名博士研究生和78位专家学者参加此论坛,共同探讨中文学科范围内的各类学术议题,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中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度交流。我院郑樑、丁思露、杨森、王鑫羽、王惑立、李昌俊、王燕君共7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参会,童岭教授受邀作为论文评议人兼评委会成员一同赴京。
“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海报
12月26日上午,“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为大会致辞。
从左到右分别为程苏东、王博、杜晓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论坛设置4个分论坛,分别于12月26日至27日四个会场同时进行,围绕“古典新义与文明自觉”“跨文明与超现代:人文学研究再出发”“传承、融合与创新中的中国语言学”“数字人文与跨学科研究”4个主题,展开了24场专题学术报告和2场圆桌讨论。
童岭教授与南大文学院与会博士生合影
分论坛报告
博士生郑樑、丁思露、杨森于“古典新义与文明自觉”分论坛,汇报研究成果。郑樑报告的主题是《简帛祝祷辞的书写空间及其相关文体的互动与扩张》,其中探讨了祝祷辞作为一种古老应用文辞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出土简帛文献的分析,郑樑揭示了祝祷辞在数术和医方文献中的出现频率,以及方术活动作为祝祷辞书写的主要载体。她指出祝祷辞与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不同文本语境中的可调整性和灵活性。此外,郑樑还讨论了祝祷仪式对空间和时间的需求,以及其对祖饯诗、驱傩文等文体生成的空间范式的影响。
郑樑在会场参与报告与讨论
丁思露的报告《起承转合的“由道转术”与塾师的诵读教学》,分析了起承转合这一概念在清代塾课教育中的重要性。她指出起承转合不仅是连接清代塾课教育与传统文章学理论的关键,也是从宋至元发展出的相对稳定的章法结构。丁思露进一步探讨了科举对章法运用的推动作用,以及不同群体对起承转合的不同看法。她特别提到了清代塾师如何提炼并使用“典、浅、显”的文学知识,以及王济师如何基于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式形成结构诵读法。
丁思露报告
杨森在《明末清初“九行二十字本”丛刻版印关系考——兼论翻刻中的“覆刻”》中,对明末清初“九行二十字本”丛刻的版印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通过对比版面、字口清晰度、版片裂痕等特征,梳理了现存诸本印次的先后顺序。杨森特别指出了避清讳与否作为分界点,以及《说郛》重编后丛刻样式的变化。他还讨论了翻刻中的“覆刻”手法,即以原书上板,与原刻本字体、版式相似,但存在结字不稳、字距不匀等问题,为甄别覆刻提供了依据。
杨森报告
博士生王鑫羽在“跨文明与超现代:人文学研究再出发”分论坛上,通过《“想象”的概念史析论》一文深入分析了“想象”概念的历史演变。她指出“想象”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主要指“回忆”和“设想”,而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想象”概念则是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报告展示了“想象”在中西文化对接中如何经历时间化、民主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扩展了其内涵,增加了创造性等新意涵,并逐步进入中国文论的核心。
王鑫羽“论坛之夜”留影
博士生王惑立在“传承、融合与创新中的中国语言学”分论坛中,报告其论文《江都邵伯方言音系与庄延龄所记扬州音系之比较——兼论邵伯音系百年演变》。她的报告对比分析了江都邵伯方言音系与庄延龄记录的晚清扬州音系,揭示了邵伯方言百年来的音变。研究发现邵伯方言大体上保留了晚清扬州话的音韵结构,但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如泥来母分立、山摄合口一等与果摄合流现象的消失,以及舌尖后音的消失、先天韵的三分和入声韵的简化等。这些音变不仅体现了邵伯方言的独特性,也为研究扬州及江淮官话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王惑立“论坛之夜”的留影
博士生李昌俊与王燕君在“数字人文与跨学科研究”分论坛参与报告与讨论。李昌俊的报告《反殖图景、主体性建构与中国的中心形象:论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印尼表述》,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学如何继承前辈作家关于印尼写作中的集体性危机意识。报告指出文学作品通过风景描绘等内容展现了印尼国家主体性的生成,并传递了同盟性情感联结,但这一过程中风景的美学特质往往被抽离。在印尼1950年代末的排华浪潮期间,中国文学中塑造的中国中心形象与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文化和政治认同中心的形象相呼应,呈现出冷战格局下第三世界内部特殊的世界感觉。
李昌俊在会场参与报告与讨论
王燕君在其报告《语助喜罗:虚字与宋代文章的书写困境》中探讨了宋代文章中虚字的高频使用及其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她指出宋代文章常被批评为“格弱字冗”,这种风格与虚字的频繁使用密切相关。虚字的过度使用导致文章显得卑弱疲茶,尽管这种修辞手法被后世士子视为科场时文的“密技”,但也催生了许多拙劣的模仿之作。王燕君认为虚字的高频使用不仅成为宋代文章的独特风格标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书写上的困境。
王燕君报告
论坛成果
“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共评出优秀论文32篇,我院丁思露、李昌俊、王燕君三位博士生获评优秀论文。在12月27日晚的“论坛之夜”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林姵吟先后分享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分批宣布了“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为第三批优秀论文奖获奖同学颁奖。
“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颁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论坛的圆满落幕,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们不仅展现了我院研究生的学术创造力,还与来自海内外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此次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互动与合作,让每位与会者都收获颇丰,期待未来更多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
“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