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目录

学术   2024-11-11 10:32   山东  

点击此处 购买本刊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摘要: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领会树立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需要对其本身进行思考。一方面,树立文化主体性自身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这是由新时代所处的百年变局同民族复兴相交织的历史方位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最为有力地体现了高度自觉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经由文化自信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我、树立文化主体性,这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的主题。不仅如此,还要领悟树立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民族精神独立、捍卫经济和政治等诸领域成就、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括为一个实践总体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对于树立文化主体性的决定性意义,特别是要深入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蕴含的文化主体性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作者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形态
摘要:现代性孕育于特定的文明母体之中,不是脱离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头讲章。文明现代性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提供了认识现代性的一种历史框架,即深入到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域来界定现代化的历史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文明”的历史转变,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从文明高度推动现代化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历史地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其自身既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遵循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要求,形塑了新的文明现代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现代性  历史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成逻辑
摘要:文明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巩固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又不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明观构成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魂脉”和“根脉”;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文明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得以生成的主体自觉。
关键词: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张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文明起源与文明互鉴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地中海文明属性——关于欧洲文明连续性神话的审视

摘要: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欧洲,欧洲文明连续性的叙事是19世纪以来欧洲学术界构造的神话。该神话通过扩大古希腊罗马文明与西亚北非等其他地中海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断裂性而弱化其关联性,遮蔽西亚北非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夸大古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西欧或大西洋文明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性;通过贬低东方民族的文明,抬高古希腊罗马文明从而进行欧洲特性的构建,并进而将现代发展起来的欧洲特性描述成西方的普遍性特征。实际上,在中世纪之前,古希腊罗马与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文明之间的文化共同性、近缘性和连续性要远远超过与西欧的文化联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彻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  地中海文明  文明连续性  西方中心主义

作者韩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100875)。


秘索思与逻各斯的动力学:古希腊文明精神溯源

摘要:秘索思(mythos)与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文明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共同构成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对西方文明的形成有着本源性影响。对两个概念进行溯源性研究,有助于从肇始处把握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从根源处理解其发展动力。mythos与logos并非两个单一概念,而是在二元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与互动。两者的地位与权威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内涵随之变化。由此,在冲突与勾连中构成古希腊文明的动力学原则,从而塑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古希腊世界。mythos与logos的动力学直抵古代文明传统自身构造的本质及其奠基性逻辑,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文明发展与开拓提供了持久的空间与活力。

关键词:秘索思  逻各斯  动力学  古希腊  文明神话

作者颜荻,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084)。






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消费密码

摘要:在当前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却长期偏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消费者不同的情况,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理论解释。从文化层面探索中国居民消费及劳动供给的动力问题,儒家二元消费伦理可以提供不同于西方新教伦理和浪漫主义消费伦理的有效解释路径。儒家二元消费伦理不仅解释了中国居民何以为了项目性消费而在日常消费中进行自我抑制(“俭”),而且解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居民何以扩大劳动量供给(“勤”),从而助力消费驱动型劳动供给。

关键词:经济传统主义  儒家二元消费伦理  消费张力  劳动供给

作者王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1189)。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生成式治理:大模型时代的治理新范式

摘要:“生成式治理”这一新兴公共治理范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全域数据感知、跨域知识萃取、多情景策略创生,对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优化进行系统性赋能。泛在数据、大模型算法和大算力共同驱动了生成式治理的兴起。在理论上,生成式治理效用的发挥取决于知识的生成式“涌现”、自组织与进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构。在实践上,通过数据喂料、算法迭代和模型精调,生成式大模型可以推动专业化的技术治理走向通用性的公共事务治理,在广泛、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公共事务环境中实现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系统的多尺度治理。生成式治理将揭开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人性化的公共治理新时代的序幕。

关键词:生成式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公共治理  大模型

作者米加宁,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06)。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网络文学批评的四重视野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个需要从多维度整体性观察的文学事实。针对当下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网络文学生产实践和发展进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与构筑网络文学的批评视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视野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根本视野,唯物史观要求把网络文学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把握网络文学生产中的具体现实和矛盾现象;新媒体时代数字人文视野是了解网文生产机制的必要条件,数字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学活动形态,媒介革命带来的新的媒介环境、大数据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重塑网络文学的生产形态;网络文学现场的情景化视野,使批评能够以沉浸观察的方式触摸网文活动的机理,并在“整体性情景”中把握网文生产的复杂性;“争取新文明”的想象性视野,则有助于在人类文学活动的绵延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定位网络文学并从中发掘先进的文学生产力。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  总体性  数字人文  情景化  新文明

作者乔焕江,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口570228)。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数字时代劳动关系概念及认定规范的中国表达

摘要:为克服现有劳动关系概念和认定规则的缺陷,应对平台用工兴起的规则需求,矫正司法实践存在的偏差,我国有必要通过立法对劳动关系概念及其认定方法进行规定。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依然是从属性,核心是人格从属性。从属性可从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三个角度加以考察,但三个从属性互有交叉,并非泾渭分明。劳动关系概念及其认定的规则体系建构应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特点,规范表达应包含立法和行政意见或司法解释等不同层面的多种形式,在规则的确定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在规则建构中应积极借鉴域外有益经验,并充分利用本土已有规则和实务资源。在劳动关系认定上,应把握从属性的合理程度,并对劳动者是否具有劳动自主性进行实质判断。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者  平台用工  从属性

作者谢增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20)。


“古音辨”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

摘要:1923年,中国语言学领域围绕古音研究的“科学准绳”爆发了一场“古音辨”。经此辩论,“科学”导向的现代研究范式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古史辨”和“科玄论战”。“古音辨”和“古史辨”攻克了中国传统学术“古音”和“古史”两个“堡垒”,“科玄论战”提升了中国学人对“科学”的认知。三场论辩在学术认识论上都推崇“拿证据来”的“求真”,中国文史研究由此整体进入现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前进一步,指出“求真”的归宿是“求是”,能做到在物质世界和整体历史进程中回答“为什么”的理论是唯物史观。从此,中国现代文史研究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维度渐次展开。

关键词:古音辨  古史辨  科玄论战  唯物史观

作者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新媒体编辑:常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