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2024年第10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学术   2024-11-19 10:00   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目  录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蕴与文化话语权建构

鲁品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南,同时又蕴含着关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深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精神内容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关于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深刻哲理。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纲领性思想,通过理性路径“入脑”、情感路径“入心”、人际交往活动路径“入礼”,凝聚社会集体意志与集体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文化的精神结构。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必须通过物质层面来表现,在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结果正是文化话语权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文化硬实力的建设与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大众文化认同度的形成机制,深刻揭示了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原因和“暗藏的玄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涵,积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社会文化的物质层面;文化话语权;话语权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B0-0/G02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质和职能研究:概述与反思

杨耕


[摘要]概述与反思中国、苏联、东欧、西方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象、性质和职能的研究,并提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经验观察”为前提,从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前提”批判,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探寻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途径,因而是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存世界的本体为基础建构认识论,以认识论为依据使本体论得以真正确立,在现时代,应以历史认识论为理论生长点,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系统论证,从而使自身成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高度统一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经验观察;实践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庄子“不得已”思想发微

孙明君


[摘要]“不得已”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境。面对不得已之生命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庄子》的作者在面对迫不得已之事时,继承了老子的“不得已”观念,进一步提出了“托不得已以养中”和“动以不得已之谓德”两种思想观念。在世俗世界中,迫不得已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在庄子的观念中,“不得已”是理固如此,须要顺理而为。“托不得已以养中”就是要利用、借助“不得已”去实现更高的心灵境界的逍遥,达到一种内心的中和;“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强调变被动为主动,从行动上去改变“不得已”的状态,其中明显蕴含着积极主动的成分。围绕着“不得已”的观念,庄子构建起了政治论、修身论、认识论等实践环节。庄子“不得已”思想与老庄自然思想紧密相关,是老庄自然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的展开和落实。对庄子“不得已”观念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充分理解庄子以及道家思想的内涵,客观上有助于消除庄子代表了消极思想和躺平意识的流行观念。

[关键词]庄子;不得已;《人间世》;养中

[中图分类号]B223.5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


邵雍的易学新运思与生命主体精神凝练

王新春


[摘要]北宋邵雍,基于由造化到性命的易学新运思,揭示现实世界即为节律推移中的鲜活易世界。这一世界,持续推进着太极造化之道向天地万物之道的层层转化落实,促成宇宙造化谱系与人文天下谱系的延展。人之道成为天地万物之道的最终实现,人跻身物的最高境地。转进造化之成物,而有人文再造的由凡趋圣。士志于道而以仁自任的人生实现之道,成为人道的典范。生命价值自觉与主体使命承当,是人道的本质特色。每一生命之我,皆宜对接人之一才与人之道,挺立其在现实易世界的主体担当,迈向理想人生境地。邵雍由此成功深化了三才之道,凝练出易学直面现实的深沉生命主体精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值得予以转化发扬。

[关键词]节律推移;天地万物之道;人之道;生命价值自觉;生命主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B244.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Auslegung(阐释)与Erklärung(说明)——一种概念史的研究

洪汉鼎


[摘要]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关键概念是Auslegung(阐释)与Erklärung(说明)。如果从横面分析,它们的区分正是人文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正如狄尔泰所说:“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灵生活”;如果从纵面分析,即从诠释学解释概念发展的阐释—说明—阐释这三阶段分析,当代阐释学正实现了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的要求。当代中国要成功地积极参与到“改变世界”的伟大行动中,就要形成“解释世界”的底气、能力和话语权。

[关键词]诠释学;解释;说明;阐释;概念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089.2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 | 欢迎关注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投稿地址:http://zxyj.cbpt.cnki.net

微信编辑:陈东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