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学10篇好文

学术   2024-11-20 09:34   山东  



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一)”笔谈(四)




我说 | 刘庆柱: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
刘庆柱: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进而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点击蓝字 阅读全文)一文认为,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属器、文字、城市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有所不同,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中华先民及其后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质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传统,是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根本原因。 






“汉始皇帝”何以取代“秦始皇帝”成为真正的皇帝始祖? | 姜生

摘  要

“汉始皇帝”是基于汉家和高祖之神化渐次演变形成的汉代思想史概念,然至今不为人知。西汉完成了汉高祖“配上帝”的神化,形成了皇帝谒高庙受命乃合法化为真天子的国家祠庙官礼传统。在此基础上,“赤精子之谶”产生于民间并长期作用于两汉。以不同概念出现的汉高祖在天之神,在汉魏重大政治变迁中被奉为君权更替天命转移之合法性的终极认定者;王莽依之而从“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获其代汉之据;继之东汉出现以汉高祖为“汉始皇帝”取代“秦始皇帝”的新“始皇帝”概念,并被赋予超越赤刘汉室利益的“万世帝祖”内涵,超越了秦始皇预设的“始皇帝”思想结构。其概念形态虽于两汉历经演变,而轨迹清晰,内涵终无大别。从西汉《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到东汉《太平经》,作为道教教团之最重要宗教政治与信仰基础,以“汉始皇帝”在天之“王神气”为法统依据的“天师”神权辩护话语建构完成。太平道首张角、五斗米道首张修皆依《太平经》而自号“天师”,以“天师”之道布化天下。雅安高颐阙、芦山樊敏阙、绵阳杨府君阙等汉阙画像保存了张修天师道(五斗米道)教团在益州刺史部(益州牧)区域的传播接受史迹,及“从汉始皇帝王神气受道”为教权依据的图像化宗教叙事;其呈现“汉师张良”与“汉始皇帝”比肩同列天宫,至为神圣。借此可望揭示“汉始皇帝”概念演化形成史、太平道及天师道东西两大教团史及汉民族早期形成史的千年“隐史”图景。
作  者 | 姜生,四川大学文化科技中心教授
原  载 |《文史哲》2023年第3期,第57-95页
原  题 | 汉始皇帝考——天子君权与天师教权之源
扩展阅读
看完三星堆“新品”,来看看这些汉墓画像是怎么“嘲讽”秦始皇的?| 姜生




杜恂诚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与规模度量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发展模式,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使中国被迫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因此不仅不予帮助,反而阻碍中国产业自成体系。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和广大职工抓住了两大历史机遇,即棉纺织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与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扣,近代中国经济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的规模度量,不能像度量西方国家经济那样只关注工业,而更应关注进出口行业、与城市化相关的各种行业,还应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进出口行业和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进出口行业  工业化




农业起源研究的生物进化论视角——以稻作农业起源为例



王晓德:古典传统与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认知

内容提要 “古典传统”可理解为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的一种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欧洲人观察异域人与物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古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布远航美洲之后固存于古典传统的中心主义迅速发酵,欧洲人对美洲的认知无不打上“我”优“他”劣的深刻烙印。这样,他们传递给外界的信息总是由固定模式塑造的美洲,很大程度上讲的是他们“脑海”中早就存在的美洲,而不是现实中的美洲。欧洲人把印第安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些特性按照自己所需无限夸大,以便“对号入座”他们已经设置好的框架。因此,欧洲人构建的印第安人形象并不能反映所观察对象的真实状况,只是他们虚构或创造出来的,以便为奴役土著人寻求不受到道德谴责的合法理由。追根溯源,这种认知方式只是古典传统中相关知识在新时空下的再现或延展。

关键词 欧洲古典传统 美洲认知 欧洲中心主义 印第安人 野蛮人




赵学功:美国科学家与核禁试问题(1954—1963)
摘  要作为核武器研发者,美国科学家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政府制定核政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少科学家认识到,核试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愈演愈烈的核军备竞赛则大大增加了爆发核战争的风险,直接威胁战后世界和平。他们呼吁美国政府停止核试验,以此作为裁军第一步。1954—1963年,围绕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尘埃是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核禁试是否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全面核禁试还是有限核禁试等问题,美国科学界展开激烈争论,形成了禁试派和反禁试派。这些争论虽然体现在技术层面,但实质是两者不同政治诉求。科学家能否对美国决策者产生影响,基本上取决于其立场是否与决策者一致或符合决策者需要。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 美国科学家 核试验 核禁试谈判 苏联



李雷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中”区域概念的建构

摘  要“华中”是在近代中西学术互动中出现的新区域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沿用传统“长江”名义指代华中地区,并分立长江局与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长江局的名义及建制难以适应日益纷繁的战局,“华中”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中。随着“发展华中”战略出台,中共抗战军事行动及话语对“华中”语义作了深度重塑。“华中”区域概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逐步开启其建制化进程。在皖南事变前江南新四军整体北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华中局名义统摄长江南北敌后作战区,标志着“华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华中”逐渐从概念融入建制,成为中国现代区域建构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华中 新四军 区域建制 抗日战





马新:试论战国秦汉时期的村落结构




胡恒 朱浒||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

编辑:拾 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校审:历史研究杂志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