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进而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点击蓝字 阅读全文)一文认为,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属器、文字、城市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有所不同,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中华先民及其后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质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传统,是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根本原因。
三
摘 要
四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发展模式,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使中国被迫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因此不仅不予帮助,反而阻碍中国产业自成体系。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和广大职工抓住了两大历史机遇,即棉纺织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与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扣,近代中国经济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的规模度量,不能像度量西方国家经济那样只关注工业,而更应关注进出口行业、与城市化相关的各种行业,还应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进出口行业和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进出口行业 工业化
五
六
内容提要 “古典传统”可理解为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的一种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欧洲人观察异域人与物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古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布远航美洲之后固存于古典传统的中心主义迅速发酵,欧洲人对美洲的认知无不打上“我”优“他”劣的深刻烙印。这样,他们传递给外界的信息总是由固定模式塑造的美洲,很大程度上讲的是他们“脑海”中早就存在的美洲,而不是现实中的美洲。欧洲人把印第安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些特性按照自己所需无限夸大,以便“对号入座”他们已经设置好的框架。因此,欧洲人构建的印第安人形象并不能反映所观察对象的真实状况,只是他们虚构或创造出来的,以便为奴役土著人寻求不受到道德谴责的合法理由。追根溯源,这种认知方式只是古典传统中相关知识在新时空下的再现或延展。
关键词 欧洲古典传统 美洲认知 欧洲中心主义 印第安人 野蛮人
七
八
摘 要:“华中”是在近代中西学术互动中出现的新区域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沿用传统“长江”名义指代华中地区,并分立长江局与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长江局的名义及建制难以适应日益纷繁的战局,“华中”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中。随着“发展华中”战略出台,中共抗战军事行动及话语对“华中”语义作了深度重塑。“华中”区域概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逐步开启其建制化进程。在皖南事变前江南新四军整体北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华中局名义统摄长江南北敌后作战区,标志着“华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华中”逐渐从概念融入建制,成为中国现代区域建构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华中 新四军 区域建制 抗日战
九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