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股权线的业务逻辑,当下是不成立的
财富
2024-10-29 15:50
北京
看得出来,这位明显是行业里的小伙伴,爱思考会思考,而且对行业未来仍然抱有期望:就是投行一级股权业务里面,除了ipo(不包括北交所)能收个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承销保荐费,再融资什么的其实大多数也就几百万,并购重组本身也比较少,并股权业务不确定性比债券大太多了,处罚风险也高很多。这样算下来性价比还不如那些搞城投债的,短平快一年几单也有个上千万。尤其是对于没有ipo经验的保荐团队,只盯着再融资市场即便能来一单也就几百万,这到底是不是悖论?另外对于中小券商,到底是应该就守着债券呢,还是应该招兵买马力争保荐业务。”现在我们谈论IPO常态化、谈论并购重组的业务机会,包含着一个前提:IPO常态化以后、并购重组被支持以后,投行股权业务按照原有的模式继续发展,虽然回不到巅峰状态,但是总比现在濒死的状态要好一些。无论是邀请制、通道制、审核制还是现在的注册制,不管名称如何变化,投行工作的最终出口,都在于“批文”,这是一级市场三十年历程中始终没有变过的一件事。”在这种盈利模式下,(1)再融资是通道型业务,批文并不值钱,相应的投行的费率较低。(2)现金类并购重组因为不涉及批文,对投行而言是不赚钱的业务;股权类并购重组的盈利模式则更像再融资,投行在最核心的交易撮合环节,反而收不了多少钱;(3)最值钱的,则是IPO批文。这也就能呼应得上这位读者的疑惑,也就是ta所说的悖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盈利模式下,投行股权线的业务逻辑,是不成立的。保荐工作对会计师、律师工作要全覆盖,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与行业整体蛋糕迅速被切小,券商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前台业务人员之间,存在矛盾;IPO政策显著收紧,与IPO恰恰是投行股权线真正收入大头之间,存在矛盾;存量经济时代,政策导向支持并购重组,欢迎市场参与者设计更多并购重组案例,但对并购重组项目的收费定价,实际上主要还在于股权发行规模,而非交易方案质量,这也存在矛盾。技术派的IPO财务尽调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