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评论
航运业具有连续性强、费用低的优点,在国家的交通运输业中地位重要,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航运业正进入新一轮变革期、发展期。中国航运业抢抓发展机遇,通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取得了积极成效,海上经济脉络更加畅通。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航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技术应用场景丰富、产业链完整等显著优势。如今,中国的国际海运量已占全球海运量的近三分之一,超过九成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
“多年来,中国航运业保持较快发展,海运船队规模、货物吞吐量、海上货运量等多项经济指标稳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水上交通事故等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低位。”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徐伟介绍。
规模提升源自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提升。《202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水运建设投资完成2015.7亿元,同比增长20.1%,一批重大工程进展加快,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水陆域全面开工,平陆运河工程全线动工建设;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018万标箱,同比增长15.9%;一批国内精品旅游客运航线亮点纷呈,国际邮轮运输全面复航;海运船队规模保持世界前列,国产LNG运输船和国产邮轮设计建造取得重大突破;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实现全覆盖。
2020年以来,在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国际航运市场持续深刻演变。中远海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表示,应对不确定性,不仅要研判宏观环境的趋势与风险,更要主动作为、拥抱变革,通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从而成为全球经贸中的稳定性因素、确定性因素。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建议,要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向“新”发力。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加速到来,技术引领、创新驱动为航运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浪潮,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3E超大型港机、深海远洋核心装备、国际航运物流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全面提升航运事业全产业链发展能级,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
港口是航运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枢纽,对于保障航运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刘鹏飞介绍,我国持续推进一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动化码头建设改造工作、应用规模、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总体位居国际前列。
从规模上来看,目前,我国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气、铁矿石和集装箱等主要货类运输系统港口布局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我国港口物流的平稳运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9.7亿吨,同比增长3.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亿标箱,同比增长7.7%。
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49座,在建44座,已建和在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上海罗泾港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一批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项目建成投运。
在集装箱码头方面,我国基本掌握了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了部分领跑。上海港、青岛港等实现了码头生产管理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并在生产效率上取得突破。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桥吊平均单机效率超过每小时36自然箱,百米岸线作业效能较传统码头提升约30%。
干散货码头方面,国内各大港口在码头“翻”“堆”“取”“装”“卸”等作业环节上基本实现自动化,降低了人员作业安全风险,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