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适合除夕守岁讲的年味儿故事!年兽、压岁钱、除夕挂桃符、桃符变春联…新年快乐!

乐活   2025-01-28 09:47   河北  

除夕是阖家欢乐的日子,家人聚在一起,除了吃饺子、看春晚,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传统故事,有趣又充满年味儿。

整理三个适合除夕讲的民间故事,祝大家除夕快乐!

年兽来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从海底爬上岸,闯进村庄伤害人畜,弄得人们不得安宁。身形庞大,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眼睛比灯笼还大,还会发出恐怖的叫声。
 
有一年除夕,人们像往常一样,准备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村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告诉大家,自己有办法赶走兽。众人都不相信,劝老人赶紧和他们一起躲进深山,可老人却坚持留下。
 
夜幕降临,兽像往常一样闯进村子。它来到村口,发现有户人家的门贴得红红的,还挂着红灯笼。兽浑身一抖,发出一声怪叫,便向那户人家扑去。

就在它靠近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兽被吓得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原来,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来,发现村子安然无恙,十分惊讶。这时,老人才向大家说出了驱赶兽的秘密。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春节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


                            压岁钱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的小妖,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它就会溜进有小孩的人家,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被它摸过的孩子就会生病发烧,病好后也会变得痴痴傻傻。
 
有一对夫妻,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到了年三十晚上,他们怕来伤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放在了枕头边,便呼呼大睡起来。

半夜,像往常一样潜入孩子的房间,刚伸出手要摸孩子的头,枕头边突然发出一道金光,被吓得尖叫着逃跑了。
 
这对夫妻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的人,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孩子压岁钱。果然,再也不敢来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保护着孩子。
 
后来,人们为了图个吉利,就一直保留着除夕夜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长辈们会把钱用红包包起来,在吃年夜饭时或者守岁时送给晚辈,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除夕挂桃符
 
战国时期,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枝干蜿蜒盘曲,覆盖三千里。桃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他们负责统领万鬼,但凡遇到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捆绑,扔去喂虎。
 
百姓们为了驱邪避灾,每年除夕,都会在大门两旁挂上桃木制成的木板,上面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或者直接写上他们的名字,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有年除夕,一个孩子家里也挂好了桃符。可半夜,一阵阴风吹过,竟有几只恶鬼偷偷潜入村子。

恶鬼们路过小虎家时,看到门上的桃符,吓得浑身发抖。原来,刻着神荼、郁垒的桃符散发着神秘的光芒,让恶鬼不敢靠近。
 
其中一只恶鬼不甘心,壮着胆子想要闯进孩子家,刚一靠近,就被桃符上射出的一道金光击中,惨叫着逃窜而去。其他恶鬼见状,吓得落荒而逃。
 
第二天,小虎发现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夜里被恶鬼骚扰,家中物品凌乱,而自家却安然无恙。他把桃符的神奇功效告诉了乡亲们,大家纷纷感叹桃符的厉害。

从那以后,每到除夕,挂桃符的习俗就越发盛行,人们相信,桃符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一整年的平安。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是个喜好文艺的皇帝。那时,每到除夕,民间都有在大门上挂桃符的习俗,桃符上绘有神像,用以驱邪祈福。
 
一年除夕,孟昶看着宫中挂好的桃符,突发奇想,觉得只画神像太过单调,便命身边的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些吉祥话。

辛寅逊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一看,觉得这对子写得中规中矩,可自己兴致正浓,干脆亲自提笔,将这两句诗题在了桃符上。


 
这寥寥十字,对仗工整,不仅写出了新年的喜庆,还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新年纳余庆,寓意着新的一年接纳着更多的福气和喜庆之事;嘉节号长春,则是说美好的节日带来像春天般的生机与希望。
 
说来也巧,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军攻打后蜀,后蜀很快就灭亡了。而宋军进驻成都的日子,正好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孟昶题下那副桃符的第二天。

更为奇妙的是,宋朝新设立的官职知成都府,第一任知府名叫吕余庆,这余庆二字,与孟昶桃符上的纳余庆不谋而合,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孟昶所题的这副桃符,因为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意义,被后世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那以后,在桃符上题字的习俗逐渐流行开来,桃符也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春联。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用这火红的纸张、美好的词句,迎接新年的到来,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祝福。

写字的石霖
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