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患者,乳头下方的低回声,你会诊断吗?

健康   2024-11-25 20:00   江苏  


来源:超人学习之家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女超人


病例简介:

40岁女性患者,超声所见:右侧乳头下方可见低回声,范围约:3.07×1.45×3.02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血流显示,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增厚。


超声提示:右乳头下方低回声,不除外炎性病变。

穿刺病理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其好发年龄为35-55岁,多为单侧发病。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乳晕深方的集合导管及其相邻的较大导管,故患者所述包块位置大多位于乳晕周边。总体来说,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上缺乏足够的特异性,极易被误诊为其它类型的乳腺疾病。


实际上浆细胞性乳腺炎并不等同于乳腺导管扩张症,更准确的说,它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较为后期的表现。当病程发展到一定时期,乳腺导管周边出现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时,才称其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临床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3个阶段:①急性期 ②亚急 ③慢性期。本病最常见于35~40岁的经产妇、非哺乳妇女,其次为绝经期妇女。


超声表现:急性期表现为腺体内导管扩张,管腔内有时隐约可见实性回声,透声较差。


随病程进展,数周或数个月后在乳晕区腺体内可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的低回声区,或呈囊实混合性结节,成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包块”其回声强度往往比乳房皮下脂肪层低,并较表浅,常突破皮下脂肪层到达皮肤,这是此病的又一声像学特征。


另外,此类包块往往中心部位回声较强,周边回声较低病灶内虽有囊形成分,但后方回声一般不增强,甚至衰减。


有学者将PCM分为单纯导管扩张型、肿块型、脓肿型及囊实混合型4种类型;①导管扩张型为PCM早期阶段,表现为乳晕处扩张导管,管壁增厚,回声减低,内部透声差,管腔内可见点状低回声或絮状低回声,局部血流无改变或较丰富;②肿块型病理表现为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哑铃状或梭形等,内部可见虫蚀状低回声区,肿块与正常腺体组织分界尚清,但边缘可见角状突起,常可见向体表延伸至皮下,急性期血流丰富;③脓肿型可表现为囊壁增厚,内部透声差,其内充满点状低回声,加压探头可见脓液流动,病理检查为存大片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④囊实混合型内部回声不均匀,呈混合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囊壁不整齐, 肿块内部出现,多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中出现部分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大多数为Ⅰ~Ⅱ级不等。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全身症状较重,白细胞显著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2、乳腺癌,①导管原位癌(DCIS),又称导管内癌,绝大多数发生于终末导管,沿导管分布的密集微钙化是DCIS重要特征;②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乳腺癌常见的恶性征象,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分叶、毛刺,簇状及散在分布的钙化,周边高回声晕,内部可见扭曲血管;③小叶癌为第二常见乳腺癌, 临床多无明确包块或边界不明显的包块,范围较大,病变区域回声杂乱,可无明确边界,小叶癌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所以检查腋窝淋巴结是非常必要的,若出现转移征象淋巴结,乳腺肿块就要考虑恶性可能。


3、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非哺乳期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病变,均处于生育期,有分娩史,多数有哺乳史,其病理特点为局限于乳腺小叶非干酪样肉芽肿,多发生于乳晕外腺体边缘区,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或并不清楚,部分肿块内部可见小囊或管状无回声,两者鉴别困难时,可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以局部抽液为主,然后用点活血的中药,急性期使用抗生素最好用左氧氟可以覆盖一方面的结核杆菌,同时小计量激素,度过急性期就是基本不太有可能破溃的那种就长时间口服中药加针管抽液吧。一旦破溃换药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链霉素,因为有一些综述上面讲,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术后病理中发现类似于结核性肉芽肿的改变,所以有可能推断和结核有关。


我管过三个这样的病人,两个切开,其中一个换药换了两个月才好的,第三个范围小点,没有切开天天抽液也换了一个月。换药时用双氧水,碘伏彻底冲洗,切除坏死组织,要有信心一定会弄好的。

今天主编给大家推荐一本乳腺疾病超声诊断学,本书共15章,围绕乳腺发育与组织解剖学、超声检查、超声新技术、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等进行详细阐述。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从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其他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病例解析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并引入国内外乳腺超声研究新技术。此外,本书精选130余例典型病例进行临床解析,并附有图像1200余幅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团购

点击上方图片,即刻参与团购

【广告】




超声思维大全
超人们学习交流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