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夫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今天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十月一,送寒衣”。寒衣节,是一个在渐冷的季节里充满温情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严冬的即将到来,是父母、亲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果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寄托自己的思念。
《寄夫》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陈玉兰送给她丈夫的一首诗。陈玉兰,吴地人,在苏州一带,她的丈夫是著名的诗人王驾。王驾的代表作是《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妾:旧时女子自称。吴:指江苏一带。“夫戍边关妾在吴”,天涯相隔。“西风吹妾妾忧夫”,情真意切;“一行书信千行泪”,纸短情长;“寒到君边衣到无”,催人泪下。评论家说,这首诗有很多重复的字,比如“夫”、“妾”、“行”、“到”,增加了对比,也增加了韵味。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于是有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寒衣节只给去世的亲人送寒衣是不准确的。这个习俗其实基于现实需求,而且还有遗存。那首《北国之春》就有一句:“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这首歌,我是中学学的,也是我仅会的几首歌之一。
每到寒衣节,总是想起我的母亲父亲。自我出世开始,母亲就为我积攒棉花,编织那种蓝色的印染布带,自己绣花做枕头——在那个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一个曾经的大家闺秀,用那种积土成山的精神,来为她的小儿子编织成年的梦想。可惜,这一切我都没有享用到。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就抱病辞世……母亲留下的一切也不知道流落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她是否想到,儿子后来衣食无忧否?不是儿子命好,是这个时代变了。得益于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衣食无忧了。
读高中的时候,父亲给我准备了一床厚厚的棉被。足足十几斤重。他用一把把自己种出的棉花,还向亲朋好友讨了一些,弹成了一床厚厚的被子,用大红花布做的面子——这种面子在现在的东北还能看到,用大格子布做的里子——里子容易坏,以后换过多次。这床被子一半当垫被,一半当盖被,整整暖和了我高中三年。后来日渐板结的被子又随我到了大学……再后来,父亲去世。这床被子到了上海。女儿出生后,成了她的垫被。一次次尿床,被子愈加板结了起来。
女儿没有见过爷爷,甚至也不知道这是爷爷给她唯一的传承。可是我心里明白,这是生命的传承,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关于数学思维及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关心问题,以及对后续教育讲座的需求建议,欢迎大家扫码联系江东书院的老师。
课程详情欢迎扫码咨询